冷戰背景下,查戈斯群島主島迪戈加西亞島成為美國在印度洋地區實施遏制戰略的關鍵島嶼。美國的戰略需求與英國在印度洋利益高度重合,英美于是聯合謀劃將查戈斯群島一步步納入其有效統治范圍,首先將查戈斯群島與毛里求斯分離開來作為同意毛里求斯獨立的政治條件,其次成立英屬印度洋領地并驅逐查戈斯人,為美軍修建軍事基地作準備。本書為毛里求斯前外交部長南多·博達(Nando Bodha)所著,他以查戈斯人的經歷為第一視角,記錄了這一群體在大國地緣政治博弈下的悲慘遭遇及不屈的政治抗爭過程。
1868年,艾琳出生于愛爾蘭的一個英國貴族家庭,她知道自己一生注定要與動物打交道。艾琳的父親死后,她在監護人的鼓勵下違背了所有人的意愿,進入愛丁堡的新獸醫學院學習。她還自己取了新名字,以免家人因為自己遭受羞辱。她終于要成為一名獸醫了,然而卻不知道更大的障礙正在前方等待她……作者通過扣人心弦的情節和優雅的文字,將艾琳與父權制和不平等社會作斗爭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今天,女性依然可以從中獲得力量去實現夢想,并為其他女性鋪就道路。
本書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研究叢書”之一種,即中唐至宋末段的研究成果。厘清“敘事者”“敘事視角”概念,總述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的發生,以及在各個朝代的演變發展。九章正文內容,以人物(杜甫、李賀)專題兼詩體(元和體)專章探討唐詩中的敘事成分;又論及唐宋的詞體敘事;再以宋代傳記性詩歌、紀游紀行詩、記夢詩、紀事詩等類型詩歌,闡釋宋詩的敘事特點;最后進行了唐宋詩中詩題、詩序、詩注的敘事性研究。
尼日利亞是非洲英語文學的重鎮。本書是國內目前較系統地研究該國英語小說的專著,選取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重要作品為研究對象。編排上沒有按照作家的出生年代或作品的發表時間來安排章節順序,而是聚焦這些作家作品所觸及的重要歷史現實問題或文化母題,以點帶面,突出重點。研究內容既有作家作品的“內部研究”,又有創作語境的“外部考察”,有助于讀者更好地把握作家的創作思想及創作特色,并了解尼日利亞社會轉型時期的各種矛盾與沖突。作者以文本為中心,積極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自覺借鑒當代文學批評理論的新觀
本書立足王安石所作詩詞文作品進行注解,分“詩”“詞”“文”三種文體,并根據作者生平按時間順序編排。通過對詩詞文的詳細注解,讀者能準確理解作品內容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文末的說明文字涉及社會背景、人物生平經歷、事件緣由等,情節性較強,能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亦能助益讀者理解作品。作品注解與人物經歷相得益彰的結合,有助于全面呈現王安石其人其作其思,使讀者能更加全面直觀了解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了解他彪炳千秋的文學成就,敢于革新的政治思想。此外,本書注釋詳細且全面,可作為學習王安石作品的
《灰燼女人》15歲女孩伊瑪尼在本土喬皮語和葡萄牙語的教育下長大,她的村莊處在非洲加扎帝國和葡萄牙殖民者的雙重侵略中。村莊選擇葡萄牙人的保護,而面對加扎軍隊的侵略,葡萄牙中士梅洛無力調遣軍隊,伊瑪尼和中士踏上流亡之旅。
《劍與矛》接續《灰燼女人》,伊瑪尼的兄弟接連死去,她被送去給加扎國王做妾,希望伺機殺死國王復仇。葡萄牙軍隊進攻,加扎軍隊戰敗,伊瑪尼和加扎王室一同被俘。
庫切在南非開普敦北部長大,在學校里,他是一個聰明乖巧的學生,在家里,他是一個驕縱的王子,并且對母親的愛總是患得患失。與文學的邂逅和對種族隔離制度的認識,都讓他感到困惑。只有對草原的熱愛才能讓他找到歸屬感。書中情節帶有天真而陰郁的色彩,充滿十幾歲男孩特有的奇怪幻想,然而這一切細碎的講述背后卻能看出更為宏大的敘事意圖……
我是一只蜥蜴,在屋子里四處游蕩,像神一般睥睨著屋里屋外的一切,偶爾我也會回想起前世那些身為人類的舊時光。屋子的主人是一個白化病患者,名叫費利什·文圖拉,他是一個販賣過去的人。安哥拉獨立后涌現出許多新貴,他們唯一的遺憾是缺少體面的出身,文圖拉的工作便是為他們造出一個風雅和高貴的族譜,滿足他們對身份的虛榮渴望。一天,一名葡萄牙攝影師找上門來,文圖拉將其命名為若澤·布赫曼,并為他制作了虛構的家譜。詭異的事接連發生,現實與夢境越來越難以分辨,而攝
本書編選了來自快手平臺的200多首詩歌,這些詩歌來自60余位創作者,他們當中有農民、建筑工人、外賣騎手、家庭主婦、留守老人……這些陌生和新鮮的面孔,從他們各自的視角,看向身邊的世界,以真誠的文字記錄著人生百態。這本詩集,希望能夠改變一般讀者對于詩人、詩的刻板印象。除了發現在今天、蓬勃成長中的年輕寫作者外,重新發現被我們忽略的、在主流的嚴肅期刊外,更有活力更具原創性的民間創作者。共同發掘我們身邊普通人的文學表達、關注他們的生活和創作,也是對我們今天當代文學版圖的一個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