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五篇,分別以總論篇的宏觀視角,分期篇的中觀視角,以及奠基期、展開期、高峰期個案篇的微觀視角對“中國古代哲學”由總體論述,到對“中國古代哲學”進行具體分期,再在分期為“奠基期——先秦時期”“展開期——從西漢到唐末”“高峰期——從北宋到清末”的基礎上,對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和話題進行再詮釋。
上冊遵循中國古典哲學范疇及命題之脈絡,滲入西方哲學之元素,設定了四十個古典范疇和命題,即規律、人本、治未、陰陽、中和、智慧、有無、天人、實踐、批判、知行、思辨、精神、愛情、謙誠、生死、尚武、美感、人生、養德、善學、自強、成敗、發展、權變、財富、核心、共贏、傳承、整體、主動、博弈、危機、奇變、逆襲、雄辯、修錯、補短。每個范疇或命題后有兩到三個結合社會實際的短論,以具體事例或小故事闡述古典哲學理論,有理、可看、有味,從而形成《中國古典哲學導論》。將抽象理論具體化、生動化,全書內容豐富,讀來輕松
《中國早期思想史與文獻研究》是關于中國早期思想史及相關文獻研究的論文集,共三十二篇。其中與《論語》相關者六篇,與《周易》相關者四篇,與《尚書》相關者四篇,與《老子》相關者三篇,與《禮記》相關者五篇,與《孟子》相關者四篇,與《荀子》相關者六篇。主要是通過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手段,考證、解決思想史上的重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廓清思想史上許多后人疊加的誤說。本書特色為:由小學切入,以解決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值得古典文獻研究者、思想史研究者、出土文獻研究者、普通文史愛好者、大專院校文史哲專業的本碩
1998年由三聯出版,被收入“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陳鼓應評價其“是具有相當高學術建樹價值之作”,2023年崇文書局再版。 戰國時期,齊國在都城臨淄(今淄博)建立的稷下學宮(前374—前221),廣招天下賢才來此講學授徒,著書立說,參議政治;而先秦的“百家爭鳴”,其實主要就是在稷下學宮進行的。 本書主要探討了稷下學宮的興衰演變和稷下諸子的思想特點。其中,第一至五章整體介紹稷下學宮的發展和學術面貌。第六至十一章詳細介紹了儒、墨、道、法等各學術流派在稷下的交流融合,
本書基于“邏輯合理”的原則, 得出了若干新的認識, 而不拘泥于傳統的解讀。如, 對“謙謙君子, 用涉大川”的解讀, 本書作者認為, 合理斷句應為“謙謙, 君子用涉大川”, 其含義是: 事物發展過程中, 相關行為者為了公共利益, 應各自約束自身行為, 這樣才有利于實施公共大事。本書以古代樸素哲理論述了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如, “泰, 小往大來, 吉, 亨”,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是: 經濟活動, 就是要盡可能減少成本, 而增加收益。尤其是要盡可能降低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損耗, 來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