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轉型期我國社會的發(fā)展趨向、社會政策執(zhí)行中呈現的新變化,回顧我國社會政策體系的發(fā)展歷程,解析我國社會政策執(zhí)行的基本情況。 基于央地關系與分權視角,本書對轉型期中國社會政策執(zhí)行的模式進行系統(tǒng)闡釋,并結合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社會政策的執(zhí)行案例進行驗證。結果說明,在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需要通過政策執(zhí)行轉換糾偏,并不斷靠近政策目標;社會政策執(zhí)行轉換是我國各級地方政府進行政策創(chuàng)新、實現政策目標的重要方式。
《中國人,你要自信》是張維為教授呼吁“中國信心”的演講輯錄。張維為教授看到,中國發(fā)生了真正的“崛起”故事,但在國際、國內話語中,存在對中國崛起不了解、誤讀、與事實不符的貶低。他基于自己走訪百國的實地觀察,希望通過自己的發(fā)聲,提供一種“中國故事”的新講述,使大眾更多維地認識到中國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更多地看到中國崛起的事實、背后的原因、未來的前景。他特別提出中國不應該回避任何問題,“中國的問題都說得清楚,中國的問題都有解”,應該坦然面對質疑并給予實事求是的回答。于此,國人應平視、正視國際大背
本書系統(tǒng)解讀了美國是如何向世界強行推行自由民主等觀念及其表現出的各種優(yōu)越感的。美國在建立后,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擴張,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本書深刻理性系統(tǒng)地評判了美國是如何對世界進行霸權滲透的。美國非常迷信自己的優(yōu)越與進步,霸道地對待敵人和盟友,不斷向全世界推銷普世價值,翻新各種版本的美國故事,并傳播布道各種迷思。蘇聯解體后,美國相信自己站到了歷史的頂峰,將在新自由主義的旗幟下統(tǒng)治全世界,基于其意識形態(tài)和利益格局構建新的國際規(guī)則,并用新的戰(zhàn)略、新的故事遏制中國,預言歷史的終結已經到
本書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以政治認同為理論分析視角,使用規(guī)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政治認同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治認同保障國家安全的歷史經驗,為從政治認同維度實現新時代的國家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和切實可行的建議。
由于中國治理規(guī)模的龐大以及社會現實的高度復雜性和異質性,決策者很難通過制定一套細致周密的政策實現對國家的有效治理。為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通常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這也使地方政策執(zhí)行效果千差萬別。影響政策執(zhí)行績效的機制為何?究竟是執(zhí)行主體所具有的資源稟賦,還是其所處的組織與社會環(huán)境更能影響地方政府政
國家治理轉型是國家強制性權力向國家基礎性權力過渡的過程,但國家基礎性權力的提升需要以發(fā)育成熟的基層社會(村民社會)為基礎。如果缺乏具有自治能力的基層組織為依托,國家基礎性權力會重新尋求國家強制性權力的嵌入,從而造成國家治理能力轉型的困境。要化解項目治村的實踐困境,核心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關鍵是充實國家基礎性權力建設的社會基礎,根本路徑是構建具有自主與自治能力的現代村民社會。國家基礎性權力視角下的村民社會建設,需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一是合理確定村民自治單元,二是培育現代化的村民自治精神,
本書基于政治認同的學術史回顧以及媒介化社會青年政治認同的意義和現實需求,考察中國語境下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的青年政治認同培育機制。通過調查實驗和控制實驗,揭示了網絡政治傳播影響青年政治認同的主要機制,即一方面通過信息傳播塑造個體的認知和情感體驗,為青年政治認同的生成奠定認知和情感基礎,另一方面通過互動參與孕育積極的公民精神,在賦權參與中促進青年主動的建構性認同;在此基礎上,借助生態(tài)發(fā)展理論和網絡政治傳播場域概念,將網絡政治傳播看成一個由各種傳播關系交織而成的空間,區(qū)分不同層次的網絡生態(tài)環(huán)
本書為知名時事評論員、《中國青年報》編委曹林近兩年的時評文章精選集,是《時評中國》系列的第4本。 《時評中國》系列前3本,通過作者資源和出版社的有效營銷,目前總印數為25W+。本書的出版將會繼續(xù)受到市場的積極關注,同時可通過電商組套等形式,有效帶動前3本的銷量。 《時評中國》系列因其著眼于對時事的關注,以及對評論寫作思維的啟發(fā),有助于養(yǎng)成中學生對時事的興趣,拓展他們的時政視野,激發(fā)他們對時評寫作的熱情,契合高考語文時政類閱讀與評論寫作的命題方向,受到中學生讀者群體及中學語文教師、學生家長的廣
本書為以下項目的結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中國家庭政策建構的倫理維度研究”(16BZX104)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湖湘家風家訓傳承和培育研究”(19JD45) 資助成果。 中國社會正處于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快速轉型期,家庭所面臨的問題與西方家庭政策改革的時代背景有相似之處。婚姻的穩(wěn)定性下降,生育率持續(xù)低迷,人口老齡化加速,家庭規(guī)模縮小,老人贍養(yǎng)和兒童撫育問題突出,“兩性養(yǎng)家模式”下男女兩性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問題凸顯。這些都亟需家庭政策的積極應對和介入。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家庭政策還無法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