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上海市“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軟科學研究項目(22692192500)的成果,是國內首部圍繞“綠色航運”主題對船舶污染治理開展系統研究與深入探討的法學專著。本書立足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時代背景,對相關綠色航運政策與法律制度進行全面梳理;分別從船舶油污損害與有毒有害物質泄漏的防范、船舶大氣污染的防治、船舶垃圾的處置以及綠色航運的訴訟與監管入手,提出政策法規在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在對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與總結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完善舉措與對策建議。 本書為從事綠色航運研究
自貿試驗區建設是推動我國新一輪全面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其重要使命是對標最高國際標準,深層次探索改革路徑,以更高水平、更大力度的開放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核心,轉變政府職能,打造法治化、國際化和市場化營商環境為基本特點的自貿試驗區,便成為新形勢下構建我國全面深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平臺。 航運業是我國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的建設也會對航運業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進程中,回顧和總結我國自貿試驗區國際
本書以港口問題為基點,勾勒出日本從明治維新至今,從島國走向海洋國家、外向型國家、現代化強國的軌跡,并在此過程中構建國際關系視域下的港口問題分析框架。截至目前,學界不乏對日本經濟戰略、海洋戰略、外交戰略的研究,然而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對于其三大戰略的重要載體港口的研究鮮見。本書通過解析日本海外港口開發的布局、目標、路徑、動因、成效,透視日本的戰略觀和戰略實踐,并探討港口作為關鍵基礎設施、戰略安全支點及特殊外交資源,如何與不斷加劇的大國博弈態勢共振。
本書共十四章,內容包括中國古代漕運制度的發生和演變、清代長江流域農業生產的發展與漕運的持續、漕糧的財政及賑恤功能、漕糧賦稅制度、漕糧的征收兌運和交倉、漕運官制和船制、運丁和屯田、漕糧運道、清中葉后吏治腐敗與漕運體制內部矛盾的加劇、清中葉后農村經濟的變化及其對漕糧征收的沖擊、道光后漕糧改折減賦、道光后漕運招商海運、漕運的停止、漕運與商品經濟。在探討清代漕運史時,本書緊緊抓住地主制經濟這一中心線索展開,探討漕運問題,這是本書理論上的一大突破。本書對沿運河商業城市的發展進行了詳細考察,從其興
《中國港口經濟運行發展報告》(港口經濟藍皮書)由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從事水運行業研究的專家學者共同撰寫,并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年度專題性研究報告。從2023年起每年出版一部。本報告以“中國港口經濟運行分析”為研究主題,全書分為總報告、重點貨類篇、區域篇、市場與投資篇、專題篇和案例篇。總報告主要研究中國港口經濟運行總體特征,沿海和內河港口運行特點,以及對2023年全年運行態勢的展望。重點貨類篇主要圍繞煤炭、原油、鐵礦石、集裝箱等重點貨類,結合上下游產業發展,分析港口重點貨類吞吐量的
本書以廣州港為例,憑借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多年在港口環境影響方面的研究經驗,結合廣州港建設過程的歷史數據進行趨勢分析,闡述了港口建設過程對水動力、沖淤、海水水質、海洋沉積物、海洋生態、大氣、風險等要素的影響,是后續港口規劃及項目建設的環境影響和風險評估的重要參考。本書適合于從事港口規劃設計、港口環境影響評價及港口城市污染成因解析的科研人員。
溯河流域,北依燕山關塞,南達渤海之濱,是自古以來幽燕之政治軍事要沖,水陸交通樞紐,兵家必爭之地。溯河漕運,源遠流長。從秦漢至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溯河漕運為中原王朝抵御北線、東線游牧民族襲擾和與游牧民族的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撐;為溯河流域乃至灤河流域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由于諸多因素,史志對于溯河漕運的記載卻成盲區,僅有“溯河為秦漢以來漕運故道”些許文字。作者全程尋訪踏察溯河故道,以文物古跡、歷史遺存為依據證經補史,拂去溯河漕運的歷史封塵,按時空發展
本書分9個項目: 國際航運基礎、班輪運輸貨運業務、租船運輸貨運業務、集裝箱貨運業務、港口集裝箱碼頭業務、國際貨物多式聯運業務、國際船舶代理和貨運代理、國際航運的有關公約與管理制度和海上保險、海事與貨運事故的處理。
¥162.00¥270折扣:6.00折 當前庫存:1
構建港口經濟圈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時代特征。2006年,*同志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到寧波港調研考察時就提出,要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港口資源、港口經濟、大橋經濟、海洋經濟、生態經濟相得益彰的優勢,積極打造輻射長三角、影響華東片的港口經濟圈。構建港口經濟圈,是促進我國沿海港口城市在對接一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外開放新布局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推進港口城市對外開放、城市國際化、拓展發展空間的客觀需要,是推動港口城市創新轉型發展、爭創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港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