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叢書是季羨林親定自選集,是作者晚年在醫院療養期間親自編選的作品集。文集收錄了作者在各個人生階段的代表作品,涵蓋散文、隨筆、游記、回憶錄、日記、學術著述等,集中體現了季老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和人格之美。《季羨林談國學》本書收錄了季羨林先生所寫有關國學的精彩文章,從“國學漫談”,到國學的范圍,再到國學的重要性,通過引證舉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對“國學”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季羨林對國學、人生、道德、文化、治學等領域的獨到見解,展現了國學大師季羨林對國學的探索成果。
本書是一部介紹經學和十三經的學術普及讀物,初版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本書在結構設置上既重視每一部儒家經書的介紹,又注重經學史的梳理,可謂有縱有橫,縱橫交錯。全書都滲透著濃濃的歷史意識,即使是介紹每一部經書,作者仍極重視經書撰述人的身份、經書傳授的源流、歷代解經的差異及與經書有關的史事,并不是就經說經,而是從更寬廣的歷史背景出發來討論經書和經學。本書談論經學,行文簡明洗練,平易暢達,使讀者很容易深入經學之堂奧。
本書為啟功的“豬跑學”講記:文學源流、思想變遷、文化藝術、典籍巨著是怎么回事,《論語》《千字文》《紅樓夢》該怎樣去讀……尋覓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的根脈,一本書讀遍文史哲藝。
本書共分問道經史、社會生活、文以齊家、職場管理、學校教育、經典學習、歷事煉心等部分,較之前兩輯所涉及的問題更加廣泛,所探討的層面也更加深入。作者往往是通過或三言兩語,或沉默不語,或一首普通的歌曲,抑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稍微加以回應,即可令提問者茅塞頓開,陰霾盡散,令提問者深得中華文化的奧秘。
本書為明代萬歷中后期至清代雍正時期前后一百二十年間《詩經》研究史,深入分析了重要學者如郝敬、何楷、馮復京、錢澄之、朱鶴齡、陳啟源、顧炎武、姚際恒、毛奇齡、王夫之、孫承澤、冉覲祖、方苞、李光地等的詩經學,立足于文本和學術史視野,全面梳理這一學風轉變重要時期《詩經》研究觀念、方法的演進趨勢,明清學者對詩序、毛傳的認知過程及其在學術上的影響,討論了漢學風氣和考據興趣的興起,并對科舉文化、商業出版與詩經學的關系,類書與經解的交互,清代官修《詩經》注本的傳播與影響等都做了細膩考察。
《群經平議》三十五卷,清俞樾撰。《群經平議》為清經學大師俞樾經學研究之重要著作,全書考證對象為中國文獻典籍中最重要的十三部經書著作,包括我們通稱的“十三經”中的“十二經”(《詩經》《周易》《尚書》、三《禮》、《春秋》三《傳》、《論語》《孟子》《爾雅》”,另添入《大戴禮記》一書。考證內容有經文衍字,有字義訓詁,有名物制度,大要以“正字”為主。以音聲求義訓,從而明經旨。此次校點,以《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光緒二十五年《春在堂全書》本為底本,以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為校本。校點者張鈺翰本身
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全書館開館,于敏中出任正總裁,為纂修《四庫全書》的主要負責人,常隨乾隆左右。陸錫熊與紀昀(曉嵐)同任總纂官,具體負責主持編纂工作。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間的五月至九月,乾隆都前往熱河行宮(即承德避暑山莊),于敏中隨行,期間乾隆關于《四庫全書》的旨意,以及于敏中的想法、相關事宜等,通過于敏中的書信,向在北京的陸錫熊等人傳達落實。今僅存的56通書札,即是四庫館前期,于敏中與陸錫熊集中商討如何編纂《四庫全書》的珍貴史料。涉及內容極為豐富,舉凡人員配備
本書從《論語》《孟子》等國學傳統作品中精選一批可以體現民族品格和民族特質,流傳廣、影響大、對為人處事具有較大借鑒意義的名言古訓,配以注釋、譯文和簡明導讀提示,把名句注釋、翻譯與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梳理結合起來,把名句解析與全文背景、文化現象結合起來,把學習文化知識與做人做事結合起來,力爭讓讀者在更好地理解傳統名句的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脈絡、重要現象、典型特征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認知,使其在學習傳統名句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推動,不僅長知識,而且在閱讀之中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
本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國學中的管理文化為線索,介紹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諸子百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管理思想,探究中國管理思想與實踐的歷史演進,比較近現代國內外社會發展及管理實踐,從國學的視角詮釋決策、組織、領導、控制、多樣性管理等管理職能的原理與實務。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全面、客觀、真實地了解和掌握較為經典和實用的管理思想、理念、管理模式與方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四個自信”,培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管理素質
本書為琚小飛四庫學研究專著。琚小飛,安徽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任教于杭州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長期從事清史、四庫學、歷史文獻學等研究。全書24萬字,總分五章,內容主要圍繞四庫學新材料與新視角展開,具體包含四庫館閣肇建、庫書的抄繕撤改及補函、四庫館運作、四庫相關圖書的纂修、四庫底本研究、《四庫總目》的研究與考辨等諸多方面,均立足學術前沿,考據信而有征。全書所收文章大多曾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發表,多數結論已得到學界檢驗與認可,又經作者潛心修潤,增訂失誤,是一部質量上乘的四庫學研究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