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關注國內民眾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現狀,根據標準量表編制規范,首次開發中醫藥文化認同量表;依托量表測量不同變量影響下的中醫藥文化認同水平,分析中醫藥文化認同水平的影響因素、群體差異及作用機制,從新時代中醫藥文化認同所面臨的問題出發,以科學傳播理論和文化循環理論模型為基礎提出“真實-再現-參與”的中醫藥文化認同構建和提升的對策框架,并沿著“歷史敘事-媒介表征-符碼溝通”的路徑探討中醫藥文化認同構建和提升的具體對策。本文對深化目前中醫藥文化認同的相關研究有較強理論價值,對新時代如何構建
中醫藥在中華民族繁衍昌盛的歷史長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既是傳統的學科,也是發展的學科。其傳統的一面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而發展的一面也體現了其與時俱進的特點。本書編寫旨在拋磚引玉,傳承中醫藥文化、解讀中醫藥文化色彩。書中內容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炮制學、中藥鑒定學、中藥調劑學、中藥商品學、針灸學等,力求展現中醫藥理論中較為傳統的特色。希望本書有助于中醫藥從業者和中醫藥愛好者了解學習傳統中醫藥的奧義和精髓。
本書主要從中醫藥信息處理中的科學問題著手,著重論述了中醫藥健康穩態與中醫藥信息處理之間的關聯關系。第一章主要闡述認識、現象、整體、時間四個中醫藥信息的主要特點,討論穩態的表現;第二章主要從尺度與維度兩個核心科學問題入手,討論穩態構建的問題;第三章從規模、同步、組織、相似四個內涵探討穩態實現的機制;第四章嘗試分析人類與計算機的個體思維在中醫藥信息處理中起到的作用和獲得的突破,討論穩態認知的形成;第五章從個體與關聯這兩個中醫藥信息處理中最基本的出發點展開討論,加深對穩態載體的認識。最后討論了這些科學
本書主要介紹醫學科研特別是中醫學科學科研的思路與方法,旨在使中醫藥專業學生增強課程思政意識,掌握醫學科研的思維方法和基本程序,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醫學科學研究的興趣,以及對本專業的熱愛。本書內容主要包括中醫藥科學研究發展歷程與重大成就、科研選題策略與方法、基礎醫學研究的常用方法、臨床研究常用的設計方案和設計方法、中藥研究新技術、中藥新藥申報的方法與規范、循證醫學思想及其核心研究方法、醫學科研論文寫作、科研課題的申報以及研究生開題報告撰寫等科研思路與方法。相關內容體現了繼承中醫藥基礎上,融合
如何看待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歷史命運和未來發展?如何建構中醫文化學體系?中醫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么樣的?作為中醫文化學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其成教授從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視角,深入闡述中醫文化的豐富內涵,國學復興的緊迫性、必要性,以及中醫學在傳統文化復興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書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家談·第二輯中的一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家談·第二輯落實中央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指
本書共十章。第一章厘清了中醫藥、中醫藥文化的概念和基本內涵,研究了中醫藥文化理論自信的淵源;第二章研究了中醫藥文化失信的原因;第三章研究中醫藥傳承與傳播的危機與挑戰;第四章研究了中醫藥文化傳承的新境域,以及中醫藥的未來發展道路;第五章至第十章分別從中醫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臨床療效、中西醫融合、中醫藥傳承人才的培養等方面研究了中醫藥文化自信之路。
本書共五章:第一章實驗室基本知識。第二章中西醫綜合實驗,共計27個獨立的實驗內容。第三章附錄,主要包括了書中所涉及的科學儀器、軟件的操作教程,統計分析及實現方法、溶液配制方法和稀釋換算法等內容。第四章附表,主要包括了書中涉及的常用實驗動物生理常數、單位換算方法等。第五章實驗報告冊。
《走進中醫藥文化》由裴林,陳虎,王絳輝主編
本書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外科學、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中西醫結合兒科學等14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