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類
![]() ![]() |
陸良記
發布者:中教館配中心 發布時間:2023/12/15
收獲季節,李春老師的《陸良記》如期出版。 任何一位作家,都有著自己精神成長的母地。李春的寫作,總是離不開生養他的陸良大地。時光深處漸行漸遠的山坡子、塵滿面鬢如霜的水閣與書院、高端大氣和低如塵埃的大大小小的龍潭,更有那百年板鴨、天堂絲線、腳上錦繡,故鄉這些看似尋常的物與事,在李春的筆下迤邐出場。 “稻田在這邊,南盤江在那邊,中間隔著一條橫貫陸良壩子的路,這條路也是壩”,他筆下這些地方都不是名勝,甚至也算不上什么古跡。“陸良,一座邊地小城,從它出發的一根細細的絲線,造就出了另外一個世界天堂”,這些詩意的文字記述的,是故鄉大地上流動的悠遠綿長的歲月本身。 有故鄉者,擁有幸福。中國人骨子里面天生的對土地的膜拜,對故鄉的眷戀,其實是深入血脈的一種幸福。故鄉的土地是有溫度的,像母親的胸懷。故鄉的表情和溫度不是袞袞諸公的穆相莊嚴,而是那些熟悉的街角巷尾、青磚灰瓦、夕陽衰草。 日常生活才是故鄉的內容。“在國外,他們是移民,在陸良,他們也是移民,在南京他們還是移民。但實際上,她又有實際的家,她就是她子女的家,一家人賴以依靠的家長,她有的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家,責任之家。但是一旦失去了生活,家就只是房子、建筑,只是磚頭、水泥、瓦片”,這是李春記述陸良華僑農場張月華的故事。而對于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嘗不是這樣。故鄉的記憶其實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食物給的,從春節到元宵,到端午再到中秋,親人的團聚,好友的暢飲,每份快樂都會讓你聯想到相應的食物。從《腹中款曲》到《陸良記》,李春對于吃的探究也從未停止過,朋友們在一起,每一次邀約吃飯,李春總是直白地說:“有肉我就來。”在《陸良記》中,李春對飲食的描摹無處不在。不用說陸良華僑農場消失的各種美味,抗戰時期陸良機場美國大兵奢侈的牛肉和美酒,只就四河楊永貴家的鴨就足以讓人過嘴難忘。楊永貴的鴨拐和其他家的一樣,翅尖、鴨爪、下唇、鴨腸等一應俱全。經過幾個小時的文火慢燉,湯色白如初乳,連喝四五碗,居然沒有一絲哈喇味,像是一鍋新湯,足見烹飪功力。 故鄉歲月,在李春筆下,聚合成一種豐饒冷峻而爛漫疏狂的記憶,這些飽含時光和生命印記的山水故鄉,讓李春魂牽夢縈,有著特殊的迷戀,而這種迷戀,或許正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基因密碼,正是這些無所不達的生命根系的存在和滋養,使我們終將與大地、祖先、自然和歷史保持著永恒連接。 蘇珊·桑塔格說,思想打破生活的平淡無奇。在李春的《陸良記》中,故事是散淡的、平實的,思想是機辯的、冷峻的,文字是詩意的、從容的。 故鄉是永恒的,又是極其脆弱的。挖掘機長臂揮舞之下,一幢幢古或不古的建筑瞬間就會變成一堆瓦礫,而我們所眷戀的時間的痕跡也會碎成一地瓦礫。從這個意義上說,李春筆下的《陸良記》記述的不只是地理或行政區劃意義上的陸良,而是一種對故鄉、對大地、對自然的精神向往,也是一種更為具體,更為廣闊的文化追尋。陸良就像一個窗口,帶我們打開了一個寬厚、遼闊的精神世界,《陸良記》記述的就像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鄉。 王充閭先生說,“歷史是精神的活動,文脈是心靈的滾動,精神與心靈永遠是當下的,絕不是死掉了的過去。”文學和藝術于現實生活中可以說是毫無用處,它們只是光,一束照亮你精神世界的光。碑文會漫漶磨滅,建筑會朽棄坍塌,故事也會在時光與塵煙中漸漸隱去。 幸而,詩尚在,文尚在,書尚在,故鄉尚在。
上一條:和孩子溝通的底層邏輯:給家長的21個行動指南 下一條:2024年1月薦讀書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