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堪稱“中國之治”的典范。本書嘗試通過“融合治理”“引領型融合治理”概念的提出,展現我國的脫貧攻堅治理模式對于拓展治理理論的價值;谘芯繄F隊在全國十余省(市、自治區)的數十個貧困縣尤其是若干典型案例縣脫貧攻堅實踐的調查研究,呈現了貧困縣以引領型融合治理模式開展脫貧攻堅的典型經驗、創新路徑及其治理效能。既真實記載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漢魏之際士人德才觀的嬗變與曹操的“求賢令”。在漢魏之際這一動蕩、混亂的歷史背景下,以曹操的“求賢令”為中心,闡明漢魏之際士人德才觀嬗變的邏輯,同時表明曹操的“求賢令”是漢魏之際士人德才觀嬗變這一歷史進程的必然產物,亦是漢魏之際士人德才觀嬗變的最強推動力。本書立足于對曹操“求賢令”的文本的分析,以士人階層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比較優勢研究,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發展的需要,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實現的需要。生態文明的概念產生和明確于中國,承接了20世紀西方環保運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精華,卻又不僅僅局限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對文明與自然的共同繁榮與和諧共贏的追求,是人類文
本書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對網絡言論自由法律規制的理論和實踐展開系統研究。在深入分析網絡言論自由的基本特點、積極作用、失范類型和危害后果以及法律規制的必要性的基礎上,全面梳理我國網絡言論自由法律規制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原因,深刻闡釋網絡言論自由法律規制的理論范疇(虛擬與現實、自由與秩序、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16》以“大國治‘安’之韌性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焦中國韌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對我國韌性城市建設的發展沿革、建設現狀、問題挑戰、制度建設、實踐工作等進行了系統分析和深入研究!秷蟾妗房傮w框架包括總報告、經濟韌性篇、社會韌性篇、生態韌性篇、工程韌性篇、國內經驗篇、國際經驗篇、城市發展大事記
崔大華是中國哲學界公認的哲學史家。他淡泊名利,潛心治學,在道家與儒學研究中作出了卓越貢獻,其思想值得深入挖掘、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學術界已經有不少關于崔大華學術思想的研究成果,本書則是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嘗試進行更加全面和系統的研究。在內容設置上,本書將崔大華學術生涯分為三個階段(宋明理學、莊子道家、儒學研究)
1972年,與歐亞大陸上的許多地方一樣,蘇聯遭受了嚴重的旱災,小麥收成損失嚴重,糧食問題迫在眉睫。按照美國一貫的“糧食戰略”,此時正是漫天要價的時候,蘇聯要想填上巨大的糧食缺口,必然要付出巨大代價。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時如坐針氈的不是勃列日涅夫,而是白宮里的尼克松。原來,蘇聯對歉收早有預料,在產量公布之前,佯裝豐收,
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是社會保障頂層設計的既定目標,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就確立了以法定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自愿儲蓄為內容的三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目標,并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也面臨著補充養老保險發展滯后、多層次養老保障協同不足等問題。本書立
奧斯曼帝國是近代中國人認知世界與反觀自我過程中的一個特殊“他者”。本書在系統梳理近代國人奧斯曼帝國認知的歷史背景與文獻來源基礎上,從“奧斯曼帝國的知識記述與流播”“奧斯曼帝國形象與國人的自我認知”“奧斯曼帝國發展之史的借鑒與思考”三個層面加以把握,認為奧斯曼帝國知識的引入給近代中國帶來了諸多新的變化,也折射出中國社會發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發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無論是對現代中國的政治思想,還是對社會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場偉大的運動既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征程,也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湖南第一師范是湖湘文化的發祥地,是毛澤東的母校,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是毛澤東思想的萌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