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溫州大學華僑學院主辦的國內第一本以“華僑華人學”為主題的學術輯刊,基礎是溫州大學所設立的國內第一個交叉學科“華僑華人學”一級學科碩士點。輯刊下設“華文教育教學教法”、“中華文化海外傳承”、“區域國別華文教育”、“華僑華人與國際移民”等議題,旨在促進歐洲華僑華人研究與華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探討新時代、新科技、新形勢下
美國與菲律賓兩國之間關系屬于典型的非對稱型同盟關系。1898年美西戰爭美國獲勝,美國自西班牙手中獲得菲律賓作為其亞洲唯一殖民地。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中,美國對菲律賓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語言文化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改造。二戰結束后,美國給予菲律賓獨立,兩國建成友邦。在冷戰初期,美國便通過《共同防御條約》將兩國關系從友
本書主講9部含有豐富人文修養資源的儒家元典:《詩》、《書》、《禮記》、《易》、《左傳》、《論語》、《孟子》、《孝經》、《荀子》。作者擬在介紹儒典主體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古今舉例、現實親證、討論問答、課后思考等方式,剖析其中名言、故事隱含的哲理,探索當前學界熱點議題,介紹儒典基本閱讀方法。藉此,揭示儒家思想主要特征、核心精
本書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和理論指導下,以問題為導向,以明代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治理和基層社會的回應為切入點,著重考察明代地方政府在賦役財政、地方教化與社會治安等三個方面的施政方針及其在基層社會的實現效果。探討明代基層社會主導勢力的變化及其對基層社會治理措施的影響。其中明代上供物料辦納方式的變遷、鄉飲酒禮問題和佐貳官的捕盜
本書主要研究將版權的限制和例外視為版權作品使用者權的必要性、正當性和現實性基礎以及相關制度的完善。首先從歷史的角度探尋了作品使用者權(自由)從印刷版權時期作為事實存在,到模擬技術時期自由日益受限再到數字網絡時代急劇消減的過程,這一演進過程為作品使用者權的證成提供了歷史支撐,也揭示了作品使用者權的現實必要性,同時對作品使
本著主要以新材料、新問題為中心而開展的有關中國史,尤其是關于從唐代開始直至當代歷史問題的新研究,整個研究內容涉及兩大部分,其中一部分為研究篇,該部分是對有關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藏漢籍紙背宋代文獻、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清代傳牌、新見晉冀魯豫契約等新材料,以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等材料所見新問題的考索。第二部分則是對新近發
本書所考察的是唐宋鄉村控制問題和宋代鄉村農戶問題。作者意在從鄉村社會的政治結構切入,研究唐宋的轉型,或者唐宋的變革。作者對此問題的討論并未循著以往的形式化思維,而深入到普通農戶的社會生活史中間,通過感性的觀察和理性的分析來認識這個變化時代發生的事件與歷史意義。從2006年初印至現在已經15年了,基本觀點仍然有意義,研究
本論文主要以文體與意識形態的關系作為考察的視角,以蔣光慈、郭沫若、丁玲及其文學寫作為中心,對現代文學史上的“革命文學”書寫作一番考察。主要通過對蔣光慈“革命加戀愛”小說敘事模式的建構及其小說人物菊芬(《菊芬》)的形象塑造問題、郭沫若文學寫作中的改寫問題、丁玲從早期“自敘”式抒情文體到后期大眾/人民敘事的史詩文體的轉變問
貧困治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話題,各國在貧困治理的道路上異彩紛呈。縱觀古今中外貧困治理之經驗,其出發點和歸節點都是以人為中心而展開。貧困治理與人力資源開發之間存在著學理上的契合,高效全面的人力資源開發是貧困治理的動力和手段。本書旨在探索西北農村人力資源內生發展規律,提升西北農村人力資源質量,構建西北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貧
本書著眼于當今經濟史學人的治學需求,全面回顧了經濟史學發展史,總結了研究方法論之大要。傳統形態經濟史學的產生,以中國為典型,發端于西漢司馬遷所著之《史記》,成型于東漢班固所著之《漢書》。現代形態經濟史學以西歐為典型,發端于16世紀的荷蘭,成型于兩百年后的英國。兩個傳統的合流,形成了今日經濟史學的主干。作者積六十余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