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人們總是愿意援引“道德權利”為自己的行為辯護,而道德權利的正當性也需要進一步的道德原則加以確立,那么,在上述過程中,存在著怎樣的邏輯與規范呢?本書嘗試圍繞上述現象,集中探討與“道德權利與契約主義辯護”有關的三個問題:一是道德權利的內在、外在條件;二是有效的道德原則與道德權利的邏輯關系;三是滿足內在一致性要求
本書以斷代分章的形式,以賦史發展的先后順序,依次考察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賦與儒家經典的相互關系。第一章重點考察了荀卿“賦”篇與儒家禮學、宋玉辭賦與“揚《詩》守《禮》”等問題,認為荀卿賦具有明確的禮學追求,宋玉賦則嚴守賦之“諷頌”家法,發揮其美刺功能;第二章以兩漢京殿苑獵賦為考察對象,詳細論述了這些大賦所具有的美頌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有其要素構成、系統運行和傳播模式,與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相伴相生,在五四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及
本書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內涵與本質、過程與特征、功能與價值、矛盾與機理及其機制體系、方法要求、模式建構、經驗與規律、評價與治理。
本書立足于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開放重要論述為指導,從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和道路、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必須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以及方法論、重大戰略思想等五個方面,對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若干重大理論問題,結合改革開放的政策實施和實踐推進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
毛澤東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善于斗爭、敢于斗爭的典范,其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走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了系統的斗爭策略、斗爭方法和斗爭藝術。毛澤東的斗爭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毛澤
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在其領域、內涵、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也是一種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和創新的一種趨勢。正是基于這個認識,本書立足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直面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從教育理念落伍、數據素養欠缺以及大數據平臺建設不足等問題入手,就如何增
本書以生命為主線,對20世紀法國哲學史的兩位重要人物的思想,進行了系統而深入地梳理和考察。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柏格森繼承和發展了19世紀下半葉法國哲學中的精神論傳統和實證主義傳統,持續不斷地通過與當時的心理學、生理學、生物學展開對話,有力地批判了笛卡爾以來西方生命哲學的機械論傾向。柏格森通過綿延、記憶、生
本書研究了1978—2023年這段時期內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著述發展及其內在邏輯變化和相關史家治史觀點變遷的歷程。將這種肩負著傳播、弘揚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特殊史學種類近40余年發展歷程中的點點滴滴以史學史的體相匯聚成篇,通過明晰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分期、內生邏輯、表現特征、史籍與史家、新的研究熱點、未來展望等幾個
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問題,是近代文學與現代文學共同關注的話題。近代文學作為中國文學古今轉變的過渡階段,它所要闡釋的是古今、中西、雅俗三個維度的變化;現代文學承接近代文學,更多地著眼于文學的整體發展,以及各類文體形式的演進。現代中國文學發生期,由傳統文學語言向現代文學語言過渡階段所涉及的語言文字變革,以及傳統文體在現代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