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運用比較文學形象學方法、文史互證法、語圖互文法等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對1842—1876年間《倫敦新聞畫報》(以下簡稱《畫報》)中的晚清中國人形象進行了綜合、全面、立體的研究。《畫報》是世界上第一份將新聞與圖像成功結合的周刊。自創刊起到1876年,其中的中國人形象包括道光、咸豐、同治三位皇帝,耆英、斌椿、葉名琛、廣州
本書分析了輕罪案件程序體系化理論基礎,梳理了普通程序與速決程序關系,論證了輕罪案件適用速決程序的動因和限度。基于當前我國輕罪案件適用程序已形成多元發展態勢,本書對于簡易程序、速裁程序、刑事和解程序、附條件不起訴程序進行了類型化具體分析,結合認罪認罰制度適用分析了輕罪案件適用程序的體系化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輕罪案件書
本書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了1492-1848年間早期歐洲國家的現代化歷程,用情境、機制和動力的差異將現代化分為三波,嘗試用世界時間的視角重新看待大分流等問題。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認識歐洲國家現代化的理論框架。歐洲各個時期現代化的核心機制和因素存在共性:從因素層面來看,早期能夠較為成功推動現代化的條件是在強烈
本書從醫療社會史視角探究19世紀英國以“免疫接種與隔離”為代表的天花防治舉措演變歷程。自18世紀人痘接種術傳入英國以來,以薩頓法和牛痘接種術為代表的醫學革新成為防治天花的新舉措。在英國政府、醫學界和民眾各種形式的參與下,19世紀英國天花防治幾經變遷,從以人痘接種、薩頓法、牛痘接種為代表的免疫接種為主演變為免疫接種和以萊
本書以國家治理現代化為研究視角,以實現社會發展合力為研究主題,廓清了相關基本概念,挖掘并探究了社會發展合力的思想資源和理論基礎,對實現社會發展合力在國家治理中的功能進行了分析,對傳統管理模式下社會發展合力的實現邏輯、實現手段、積極作用與不足之處進行了解析,從主體、目標、對象以及方式,剖析了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社會發展合
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推動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有利于推動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本書首先闡述了高校輔導員角色的內涵、特征;其次,總結了高校輔導員角色的發展歷程;再次,提煉出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提出政治引路者、思想引領者、文化塑造者、道德示范者、事務管理者、心理咨詢者、教學
本書稿綜合運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解釋學和發生學方法,充分體現專門史和跨文化研究特點,透過歷史資料回溯柏拉圖教育思想所植根的歷史文化背景,并聚焦于思想產生和演變的過程,重新發掘其教育思想的內核,從而評估其教育思想的理論價值,探索對當前教育的現實意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思想的現代轉化,形成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域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引領東亞區域分工體系調整研究”(項目號:18BJL111)的結項成果。本書在全面梳理東亞區域分工歷史演進的基礎上,對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東亞新一輪區域分工體系調整的內涵、特點與路徑進行了分析,探討了中國與東亞各國之間的產業聯動升級和經濟協同發展,并對“一帶一路”與東亞區域分工的
《高維藝術與智能技術》從宏觀到微觀呈現藝術審美價值,開闊藝術研創視野,提升藝術研創的時空維度。引入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從蛋白質繪畫、蛋白質音樂等的自動生成為研究切入點,以獨特視角和方式,揭示生命科學的藝術呈現方式和手段,提高人們對藝術和科技相互融合、促進發展的深遠意義的認識,啟發人們對藝術審美需求的更高追求,引發人
本書利用甲骨卜辭、青銅器銘文等古文字資料,借鑒文化人類學的最新成果,將儒家經典《尚書》、周史記《逸周書》、清華簡“書”篇綜合在一起,著眼于“尚書”與禮儀關系問題研究的最前沿,或對篇章與禮儀整體的關系進行探討,或對篇章與禮儀局部的關系進行探討,代表了“尚書”與禮儀關系問題研究的新趨勢。本書突破經學的限制,從原始的文化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