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業應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將符合會計要素定義及其確認條件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如實反映在財務報表中,不得根據虛構的、沒有發生的或者尚未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2)企業應當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保證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編報的報表及其附注內容等應當保持完整,不能隨意遺漏或者減少應予披露的信息,與使用者決策相關的有用信息都應當充分披露。
(3)在財務報告中的會計信息應當是中立的、無偏的。如果企業在財務報告中為了達到事先設定的結果或效果,通過選擇或列示有關會計信息以影響決策和判斷的,這樣的財務報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二)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注意:財務報告使用者即為會計信息使用者,包括內部使用人和外部使用人。內部使用人指企業內部各層次的管理人員(如經理、董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等)和企業職工。外部使用人是指與企業形成權利義務關系或者職能管理關系的信息使用人,包括投資者、債權人、銀行、客戶,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社會公眾等。】
衡量會計信息是否具有價值,關鍵是看其與使用者的決策需要是否相關,是否有助于決策或者提高決策水平。相關的會計信息應當能夠有助于使用者評價企業過去的決策,證實或者修正過去的有關預期,因而具有反饋價值。例如,企業提供的利潤等會計信息,應該有助于股東評價企業過去的決策是否得到了有效執行,進而評價企業管理層的經營業績,從而決定是否要更換管理層及給予管理層相應的獎勵或處罰。
相關的會計信息還應當具有預測價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據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預測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例如企業提供的利潤等會計信息,應該有助于投資者預測公司未來的經營情況,進而決定是否對該公司進行投資、投資多少等。
滿足會計信息質量相關性要求,是以可靠性為基礎的,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不應將兩者對立起來。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盡可能地做到相關性,以滿足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需要。(三)可理解性(明晰性)
可理解性也稱為清晰陛,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業編制財務報告、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會計信息,應當讓其了解會計信息的內涵,弄懂會計信息的內容,這就要求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易于理解。根據明晰性要求,企業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必須做到依據合法、、賬戶對應關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編制會計報表時,項目勾稽關系清楚、項目完整、數字準確。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滿足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對決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