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材料叢書:大豆蛋白基高分子材料》共8章,以大豆蛋白為對象,從材料科學的角度出發,闡述大豆蛋白的組成結構特性和大豆蛋白的改性技術,重點介紹大豆蛋白在各種不同材料領域中的應用,包括大豆蛋白基膠黏劑、大豆蛋白基塑料、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大豆蛋白基纖維材料、大豆蛋白基膜材料、大豆蛋白基發泡材料以及大豆蛋白基生物醫用材料等的制備原理、制備技術、結構性能及應用。
《生物質材料叢書:大豆蛋白基高分子材料》對于從事大豆蛋白基高分子材料、生物質基材料研究和產品研發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科技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同時適合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專業的高校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閱讀參考。
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其卓越的性能和適宜的價格,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類材料,其消耗量居材料領域之首。但是,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制備與生產高度依賴于儲量有限、不可再生的石油資源,而且合成高分子大多難以降解,從而易于產生大量廢棄物,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并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而日益嚴重。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迫使人們不斷地尋求和探究新型、環保、可再生且可降解的替代材料。蛋白質、淀粉、纖維素、木質素、甲殼素等生物質資源,具有儲量豐富、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環境友好等特性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其中,蛋白質作為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第一類營養素在天然高分子材料中占據重要地位。
大豆蛋白作為最豐富的植物蛋白,具有廣泛的工業應用價值,不僅可用于生產豆漿、豆奶、豆腐、豆皮、蛋白質粉等食品和營養保健品,還可用于生產膠黏劑、塑料、纖維、復合材料等生物質基材料,并廣泛應用于木材加工、農業、建筑、紡織、日用品甚至醫學組織工程等領域之中,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本書從材料學角度出發,結合高分子科學理論和技術,闡述大豆蛋白的組成結構特性,詳細總結大豆蛋白的各種改性方法和手段,系統地介紹了大豆蛋白基膠黏劑、大豆蛋白基塑料、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大豆蛋白基纖維材料及其他大豆蛋白基材料的制備原理和技術、材料結構與性能及其在材料領域中的各種應用。期望本書能為大豆蛋白領域及其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參考與借鑒,共同推動大豆蛋白基高分子材料的發展,促進生物質材料的綜合開發和高效利用。
本書共分8章,其中第1章、第8章由霍鵬飛編著,第2章、第5章由劉旸編著,第3章、第4章由高振華編著,第6章、第7章由張躍宏編著。本書由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編號201504502)資助,同時在編寫過程中,承蒙東北林業大學生物質材料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并在王清文教授的指導和關心下完成,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謝意。
鑒于本書內容廣泛,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和疏漏,懇請廣大讀者不吝指正,以便我們進一步修訂和完善。
查看全部↓
第1章 緒論
1.1 大豆的概述
1.1.1 大豆的種植生產簡史
1.1.2 大豆的化學成分
1.1.3 大豆的加工利用
1.2 大豆蛋白的提取
1.3 大豆蛋白的分類
1.3.1 豆餅與豆粕
1.3.2 脂豆粉
1.3.3 大豆濃縮蛋白
1.3.4 大豆分離蛋白
1.3.5 大豆組織蛋白
1.4 大豆蛋白的應用
1.4.1 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
1.4.2 在營養保健中的應用
1.4.3 在材料工業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2章 大豆蛋白的化學組成、結構和主要特性
2.1 大豆蛋白的基本化學組成
2.2 大豆蛋白的主要級分及分子量
2.3 大豆蛋白的分子結構
2.3.1 一級結構
2.3.2 二級結構
2.3.3 超二級結構和結構域
2.3.4 三級結構
2.3.5 四級結構
2.4 大豆蛋白的物化特性
2.4.1 溶解特性
2.4.2 變性
2.4.3 水合特性
2.4.4 成膜性
2.4.5 乳化性
2.4.6 凝膠性
2.4.7 發泡性
2.4.8 化學反應活性
參考文獻
第3章 大豆蛋白的改性
3.1 大豆蛋白的物理改性
3.1.1 機械輔助變性
3.1.2 化學試劑輔助變性
3.1.3 增塑改性
3.1.4 物理共混改性
3.2 大豆蛋白的化學改性
3.2.1 交聯改性
3.2.2 酰化改性
3.2.3 接枝改性
3.2.4 其他化學改性
3.3 大豆蛋白的酶解改性
參考文獻
第4章 大豆蛋白基膠黏劑
4.1 大豆蛋白基膠黏劑制備的基礎改性
4.1.1 物理改性
4.1.2 化學變性處理
4.1.3 降解處理
4.1.4 化學改性
4.2 主要的大豆蛋白基膠黏劑
4.2.1 大豆蛋白基膠黏劑的分類
4.2.2 傳統大豆蛋白基膠黏劑
4.2.3 醛系合成樹脂共混改性大豆蛋白基膠黏劑
4.2.4 聚酰胺一環氧氯丙烷改性大豆蛋白基膠黏劑
4.2.5 多異氰酸酯改性大豆蛋白基膠黏劑
4.2.6 醛類交聯改性大豆蛋白基膠黏劑
4.2.7 復合酰化改性大豆蛋白基膠黏劑
4.2.8 接枝共聚改性大豆蛋白基膠黏劑
4.2.9 無機納米粒子改性大豆蛋白基膠黏劑
4.2.10 環氧樹脂改性大豆蛋白基膠黏劑
4.2.11 仿生改性大豆蛋白基膠黏劑
4.2.12 其他改性大豆蛋白基膠黏劑
4.3 大豆蛋白基膠黏劑的膠接及其影響因素
4.3.1 大豆蛋白基膠黏劑的膠接機理
4.3.2 膠接接頭的結構與破壞
4.3.3 影響大豆蛋白基膠黏劑膠接性能的主要因素
4.4 大豆蛋白基膠黏劑的防腐
4.5 大豆蛋白基膠黏劑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第5章 大豆蛋白基塑料
5.1 大豆蛋白基塑料的加工工藝
5.1.1 模壓成型
5.1.2 擠出成型
5.2 增塑改性大豆蛋白基塑料
5.2.1 增塑改性大豆蛋白基塑料的原因
5.2.2 小分子增塑的大豆蛋白基塑料
5.2.3 合成大分子增塑的大豆蛋白基塑料
5.3 大豆蛋白基塑料耐水性改善方法
5.3.1 物理改性大豆蛋白基塑料
5.3.2 酸改性大豆蛋白基塑料
5.3.3 交聯改性大豆蛋白基塑料
5.3.4 功能性單體接枝改性大豆蛋白基塑料
5.3.5 填充改性大豆蛋白基塑料
5.4 納米粒子改性大豆蛋白基塑料
5.4.1 納米硅酸鹽改性大豆蛋白基塑料
5.4.2 納米金屬氧化物改性大豆蛋白基塑料
5.4.3 碳納米管改性大豆蛋白基塑料
5.4.4 納米二氧化硅改性大豆蛋白基塑料
5.4.5 納米碳酸鈣改性大豆蛋白基塑料
5.5 大豆蛋白基塑料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第6章 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
6.1 植物纖維增強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
6.1.1 大豆蛋白/非木質基纖維復合材料
6.1.2 大豆蛋白/木纖維復合材料
6.1.3 影響植物纖維增強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性能的因素
6.2 植物纖維增強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的界面概述
6.2.1 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界面作用機理
6.2.2 影響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因素
6.2.3 提高界面相容性途徑
6.3 其他纖維增強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
6.3.1 纖維素納米纖維增強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
6.3.2 甲殼素納米晶須增強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
6.4 天然高分子共混改性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
6.4.1 大豆蛋白/淀粉復合材料
6.42 大豆蛋白/天然橡膠復合材料
6.4.3 大豆蛋白/木質素復合材料
6.4.4 大豆蛋白/纖維素復合材料
6.4.5 大豆蛋白/甲殼素復合材料
6.4.6 大豆蛋白/瓊脂復合材料
6.5 合成高分子共混改性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
6.5.1 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復合材料
6.5.2 大豆蛋白/聚乳酸復合材料
6.5.3 大豆蛋白/聚己內酯復合材料
6.5.4 大豆蛋白/聚氨酯復合材料
6.5.5 大豆蛋白/聚羥基酯醚復合材料
6.6 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的降解性研究
6.6.1 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的降解機理
6.6.2 影響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降解的因素
6.6.3 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的降解性實驗方法
6.6.4 大豆蛋白基復合材料降解性的常見評價指標
6.7 大豆蛋白基高分子材料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第7章 大豆蛋白基纖維材料
7.1 大豆蛋白改性聚乙烯醇纖維
7.1.1 大豆蛋白改性聚乙烯醇纖維及其紡絲工藝
7.1.2 大豆蛋白改性聚乙烯醇纖維的組成
7.1.3 大豆蛋白改性聚乙烯醇纖維的結構特性
7.1.4 大豆蛋白改性聚乙烯醇纖維的性能
7.1.5 大豆蛋白改性聚乙烯醇纖維漂白
7.1.6 大豆蛋白改性聚乙烯醇纖維的應用特性
7.2 大豆蛋白改性聚乙烯醇纖維與其他紡織纖維的比較
7.2.1 大豆蛋白改性聚乙烯醇纖維與其他纖維的結構比較
7.2.2 大豆蛋白改性聚乙烯醇纖維與其他纖維的濕膨脹性能比較
7.2.3 大豆蛋白改性聚乙烯醇纖維與其他纖維的聚集態結構比較
7.2.4 大豆蛋白改性聚乙烯醇纖維與其他纖維的燃燒特性比較
7.2.5 大豆蛋白改性聚乙烯醇纖維與其他纖維的力學性能比較
7.2.6 大豆蛋白改性聚乙烯醇纖維與其他纖維的化學性能比較
7.3 大豆蛋白改性天然高分子纖維
7.3.1 大豆蛋白改性酪素纖維
7.3.2 大豆蛋白改性海藻酸鈉纖維
7.4 大豆蛋白改性合成高分子纖維
7.4.1 大豆蛋白改性尼龍纖維
7.4.2 大豆蛋白改性聚氧化乙烯纖維
7.4.3 大豆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
7.5 大豆蛋白基纖維材料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第8章 其他大豆蛋白基材料
8.1 大豆蛋白基膜材料
8.1.1 大豆蛋白基膜材料的成膜機理及制備工藝
8.1.2 大豆蛋白膜的特性及其影響因素
8.1.3 大豆蛋白基膜材料的應用
8.2 大豆蛋白基發泡材料
8.2.1 大豆蛋白發泡性的影響因素及改善方法
8.2.2 大豆蛋白基發泡材料的種類
8.3 大豆蛋白基生物醫用材料
8.3.1 大豆蛋白基生物醫用材料的發展簡介
8.3.2 大豆蛋白基生物醫用材料的應用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