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近現代設計史》共分八章,分別為風格的流變、古典精神的復興、唯美裝飾的興起、商業與工業的影響、手工藝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現代設計美學的確立、美國設計思想、多元互動的當代設計。前四章主要以時間為軸,描述了近現代設計轉型期的變化與特征。后四章以風格繼承與轉變為主線,描述了近現代設計風格變化的前因后果以及在當代的表現。《外國近現代設計史》在論述中,著重描述了設計發展的文化規律,強調了西方近現代設計與傳統設計在形式上、思想上和藝術上的繼承規律,《外國近現代設計史》也突出描述了經工業革命洗禮后,新的美學觀念對現代設計轉型產生的巨大影響。《外國近現代設計史》可作為設計和美術專業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學習用書,也可作為非專業學生了解設計、美術發展歷程的普通讀本。
前言
概論
第1章 風格的流變
1.1 風格的形成
1.2 風格的發展及變化
第2章 古典精神的復興
2.1 思潮嬗變
2.2 設計技術的發展
2.3 多樣化的設計特征
第3章 唯美裝飾的興起
3.1 更迭時期的浪漫精神
3.2 巴洛克風格
3.3 洛可可風格
第4章 商業與工業的影響
4.1 工業化與商業化
4.2 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
4.3 企業主與設計
4.4 水晶宮博覽會
第5章 手工藝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5.1 設計思想的變化
5.2 工藝美術運動
5.3 新藝術運動
5.4 裝飾藝術運動
5.5 現代工藝觀念
第6章 現代設計美學的確立
6.1 現代設計思想的形成
6.2 美術革命
6.3 德意志工業同盟
6.4 包豪斯學院
第7章 美國設計思想
7.1 美國制造體系
7.2 芝加哥學派
7.3 “實用”為上的設計理念
7.4 國際主義
第8章 多元互動的當代設計
8.1 地域環境對設計的影響
8.2 時代精神對設計的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當美國在大批量地生產機械產品,并在后來開始生產家用電器和辦公機器的時候,歐洲依然熱衷于更加傳統的“藝術”工業產品——家具、陶瓷和金屬制品等。裝飾與產品的不統一使整個設計界看上去一片混亂。1856年,負責水晶宮博覽會法國部分的拉德伯爵向法國政府提交了關于法國參加第一次博覽會的報告,提出應該重視工業產品的藝術性。他認為“美術必須與技術合作,才能生產出優秀的產品”,“藝術、科學和工業的未來,有賴于它們之間的有機合作。”當時有不少學者都抱有此類觀點,他們重新審視了“合作”關系的必要性,從道德方面人手來解決美學與技術上的矛盾。
在19世紀,促成設計改革運動發生和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出于對粗制濫造的機制產品的反感。洛可可的精雕細作本來是體現工藝設計高超技術的一大特色,然而由于大規模商業化生產的引入,復雜的裝飾和昂貴的材料可以用機械和廉價的新材料來大量復制。這一方面滿足了中產階級模仿貴族氣派的嗜好,另一方面也使得生產者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由此整個社會充斥著一種浮夸、炫耀和粗俗的審美趣味,這種現象引起了一批學者的憂慮,帶動了對機制產品的反感情緒。二是設計上的折中主義所帶來的風格上的混亂。當時的制造商們并沒有意識到機器實際上已經將一個全新的概念引入到設計之中,他們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樣一種信條,即藝術是某種可以從市場上買來并應用到工業上的東西,人們在追求新奇中總是從過去歷史化的設計中抄襲。此外,勞動分工的加劇,使設計者和制造過程分離,大批的美術家進入設計師的行列,但是他們既不了解產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也不可能制定和保持任何質量標準。這種供求關系的脫節,導致了機制產品質量標準的崩潰。其結果就是由于不加區別地運用裝飾而產生的風格與功能之間的巨大鴻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