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與自我管理》緊扣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最關心的職業生涯探索與選擇等現實問題,根據系統職業生涯規劃的五個步驟(即知己、知彼、決策、行動和反饋)展開闡述。各章內容都按照問題呈現、問題分析與問題解決的思路進行編寫。全書在內容上貼近社會、貼近職業并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形式上案例豐富,深入淺出,穿插實踐活動:表達上圖文并茂,符合學生閱讀習慣。《職業生涯規劃與自我管理》旨在幫助中職生自覺、主動地學會依據社會發展、職業需求和個人特點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加強自我管理,提高職業素質,增強就業創業能力。
《職業生涯規劃與自我管理》既可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教材,又可供高中、高職教學和社會有關人士學習之用。
在2010年3月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繼續加強職業教育。以就業為目標,整合教育資源,改進教學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闡明了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方針和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為了貫徹落實這一精神,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幫助中職生在剛進校時就能自覺、主動地學會依據社會發展、職業需求和個人特點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與創業觀念,增強就業創業能力,我們編寫了這本教材。
在編寫中我們堅持“貼近社會、貼近職業、貼近學生”的原則,在內容編擬上力求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靈活多樣,重視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加強了探索活動、案例分析和實踐環節。
本書第一章從現在中職生的就業形勢和職場環境入手,勉勵學生直面困難,增強信心,成為大有作為的中職生;第二、三章為總括的職業生涯規劃的介紹性章節,介紹生涯、職業生涯規劃及中職生與職業生涯規劃的關系等重要概念:第四章至第八章以及第十章講授的是職業的發展與管理的五個環環相扣的步驟,即知己、知彼、決策、行動和反饋;第九章是介紹拓展職業情商的章節,探討如何通過提高職業情商來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每一個章節都根據實際需要使用一些固定的編寫體例。
本書在編寫上力求避免過分注重概念、理論問題,而著眼于闡述的生動明了、案例的豐富實用。為便于中職生學習、思考和借鑒,本書結合當代中職生的特點,以清晰簡潔的結構安排、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豐富的案例一層層地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職業和社會,認識自己的前途,作好職業生涯規劃,并處理好自我發展與社會、企業發展的關系。但需要提醒中職生們的是,職業生涯探索是一個非常漫長而艱辛的過程,要有思想準備,自己會在不懂一一懂——不懂的循環中不斷去提升自我,認識職業和社會。
本書由史志洪、史益大任主編,由江蘇省職業教育學會秘書長王秀文任主審。具體編寫分工:史益大編寫第一章、第九章;遲亮編寫第三章第二節;趙斌編寫第四章第一節;衛新忠編寫第七章第一節;史志洪編寫其余章節。本書部分插圖由王永紅、曲長利繪制。
前言
緒論
優秀是自我管理出來的
一、自我管理的含義
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三、職業生涯規劃與自我管理
第一章 中職生大有可為
第一節 爭當時代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第二節 樹立正確就業觀念,拓展生存發展模式
第三節 揚起理想風帆,做大有作為的中職生
第二章 走進職業生涯規劃
第一節 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及其重要意義
第二節 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和原則
第三節 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和步驟
第三章 中職生與職業生涯規劃
第一節 中職生發展與職業生涯規劃
第二節 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
第四章 認識職業
第一節 感受職業(理論篇)
第二節 感受職業(方法篇)
第三節 職業從專業學習開始
第五章 認識企業
第一節 認識企業制度
第二節 認識企業文化
第三節 企業對人才的要求
第六章 探索自我
第一節 培養職業興趣-
第二節 調適職業性格
第三節 探索職業價值觀
第四節 提升職業能力
第七章 明確職業生涯選擇
第一節 職業生涯選擇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 職業方向的選擇
第三節 職業發展目標的選擇
第四節 職業生涯發展路徑的選擇
第八章 職業發展目標與行動計劃的制訂
第一節 職業發展目標的細化設計
第二節 行動計劃的制訂與實施
第三節 學校行動計劃的制訂與實施
第九章 成功必經之路
第一節 提高自我情緒管理能力
第二節 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
第三節 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第四節 塑造個人品牌
第十章 職業適應與發展
第一節 適應職業規律,掌握挫折應對技巧
第二節 職業生涯的管理和成功要素
后記
參考文獻
(6)“恐懼羞怯”心理有些畢業生一提到就業就緊張,害怕離開學校,甚至對求職感到恐懼。在求職過程中常常憂心忡忡、煩躁不安、無所適從、怯懦消極,與招聘單位接觸時,這些心理暴露無遺,直接影響到招聘單位對這些中職生的取舍,影響就業。
3.中職生適應能力與社會角色之間的矛盾
在求職過程中,許多中職生依然受習慣行為方式的影響。比如:習慣等待安排而不是主動尋找機會,缺乏競爭意識;習慣按照一定的程序做事,缺乏審時度勢的應變能力;習慣聽從別人的指令,缺少主動的表現意識等。這主要是因為學校的教育方式與企業的用人要求在目的上存在著差異所致。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同學們通過學習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學識,學校允許同學們對未知事物進行嘗試,允許同學們出差錯,始終給予機會,對同學們的評價是綜合而全面的。但在社會職業角色中,不允許存在工作崗位上的失職和差錯,否則要求失職者承擔后果,評價員工時往往以某方面的片面表現為主,用人上采用“一票否決”制,畢業生的能力將受到嚴峻的考驗。所以對畢業生而言,即使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也不足以應對社會職業的挑戰,社會職業角色要求畢業生從心態和觀念上都產生根本性的轉變。 二、中職畢業生應有的就業觀念與就業心態 1.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 積極選擇就業單位,切忌只選不擇,擇而不定,定而不久。與大學生相比,中職生自己的就業空問較大。只要自己不挑不揀,絕大部分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但如果這山望著那山高,面對眾多的就業單位患得患失、舉棋不定,最終將錯失就業機會。有些實習生對實習期間的工作環境、待遇期望過高,只關注眼前,不能踏實工作,往往也會失去積累工作經驗和晉升的機會。
2.改變“非本專業工作不選”的思想
中職生盡管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但與企業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理智對待企業的用人安排,允許自己跨專業就業。“非本專業不選”的思想只能使自己的就業選擇面越來越窄。
3.堅持“走出去”的戰略
中職生要不斷克服戀家思想,敢于大膽走出去。與經濟發達的京津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不少學校所在地或家鄉的就業資源有限,就業市場并不成熟。著眼于自身的未來發展,到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有助于開闊視野,獲得更高水平的技術經驗積累,提高工資、福利水平。
4.發揮人力資源優勢 中職生在就業過程中要注重利用身邊資源,發揮自身的人力資源優勢。每一位中職生的未來都被自己的父母、親朋好友時刻關注著,要善于利用這些優勢資源,爭取更多、更直接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