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社會任何群體的就業狀態都是就業率與就業質量的統一。只重視就業率而忽視就業質量,可能會引起“低能低酬”的充分就業,從而導致低效率和社會福利損失。《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態勢實證研究》以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就業質量概念的界定和量化,旨在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狀況,推動高質量、高效率的大學生充分就業。
任何社會、任何群體的就業狀態都是就業率與就業質量的統一。在二者的互動中,總量波動和結構演進決定著就業質量,而就業質量又影響著就業數量的擴大;就業質量可以反映就業率,但就業率不一定說明就業質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就業問題可以通過就業質量反映出來,也可以通過就業率表現出來,或由二者同時釋放出來。因此,只有從就業率與就業質量及其相互關系中才能全面認識勞動者就業的狀況。本書研究構建就業質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評價指標體系,探索就業質量的狀態趨勢及變動原因,理論上豐富經濟學的就業理論,實踐中為高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與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理論支持、為學生就業與用人單位選才提供信息參考、為國家完善就業制度與實現資源最佳配置提供對策建議。
借鑒發達國家的就業質量理論和實踐經驗,吸收與綜合國內就業質量的研究成果,在我國現有政治經濟制度背景和傳統文化條件下,立足于國內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水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根據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價值傾向與心理特點,界定就業率、就業質量的概念。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就是生產過程中畢業生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狀況。畢業生就業率=(已就業畢業生人數÷畢業生總人數)×100%,其中:畢業生總人數=已就業畢業生人數+待就業畢業生人數+暫時不就業畢業生人數。
從畢業生個人的視角出發,本書選擇薪酬福利、勞動關系、個人發展3個一級指標及15個二級指標,即勞動報酬、社會福利、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勞動合同、工會組織、勞動保護、勞動時間、學習培訓、專業對口、興趣與崗位適應、單位性質和國內外著名企業的就業率作為評價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指標體系。評價指標確定后還需要設計評價標準。評價標準就是為每一個評價要素規定統一衡量尺度,其具體方法為:根據指標的內容特點劃分若干等級,對每個等級予以質與量的規定并進行相應的評分。評價指標權重設計是確定就業質量評價方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或環節。權重系數的科學與否直接決定著就業質量評價的信度。因此,我們在綜合理論分析、調查研究、資料綜述與特爾斐法的基礎上確定了權重系數,并提出了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計算模型與評分量表。
運用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對河南省鄭州市某非211高校2001~2019屆本科畢業生進行調查。是因為這些年正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畢業生人數大規模增加,其就業率與就業質量變化較為明顯的時期。以普通高等學校為調查對象,一方面是為了發揮我們已有的信息渠道優勢和信息的可獲得性,確保信息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另一方面也考慮到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與985、211大學的畢業生相比,其就業率與就業質量的變化情況可能會更大或更明顯些。問卷要求被調查者只填報畢業后第一年的情況,其目的一方面是增加調查數據的可比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加準確地反映畢業生初始就業質量的變動情況。問卷還要求畢業生如實填寫姓名、工作單位與聯系方式,以確保調查問卷的可靠性、準確性與可回收性。在收回第一輪調查問卷一周后,對于沒有反饋信息或信息有誤的畢業生,再發放第二輪問卷,以確保問卷的有效率與回收率。為了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對于重點學生進行電話采訪或直接訪談。研究持續20多年,調查分為三個時段:2001~2011屆畢業生為第一次調查(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012~2017屆畢業生為第二次調查;2018~2019屆畢業生為第三次調查(疫情影響課題延后的補充調查)。
運用評價指標體系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進行實證研究并獲得以下結論:近二十年以來,就某一時段或幾年的短周期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可能是上升的,但從總體態勢看,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是絕對上升相對下降的。其中,工科類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下降較慢,管理類與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下降較快;相對于男性高校畢業生,女性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下降較快較多;區域就業質量差異明顯,不同區域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差異有拉大的趨勢。搜索2000年以來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理論研究成果,匯總其有關數據與研究結論,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趨勢下行的八種形式表現為:畢業生的起始工資相對下降;私營企業就業的人數迅猛增加;中西部地區及基層就業的比例明顯提高;勞動權益的受損比較嚴重;學非所用的矛盾日漸突出;就業質量性別差異逐漸顯現;就業崗位的穩定性明顯下降;就業崗位主觀滿意程度不高。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已有的理論研究成果,補充、豐富與檢驗了我們的實證研究結論。
從調查數據來看,2001—201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趨勢下滑的具體原因為:一是工資福利待遇低于和相當于當地城鎮職工工資福利待遇平均水平的畢業生逐年增多,而高于當地平均水平的學生在減少。二是沒有參與社會保障、缺乏勞動保護、工作時間超過國家法定勞動時間的畢業生的比例有所提高。三是專業不對口率有所上升,工作崗位與興趣愛好不匹配的學生人數有所增加。四是出現畢業生就業分化或分層的現象并有日趨嚴重的趨勢。從社會現實看,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的體制、辦學模式改革滯后于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教育短缺與過度教育并存誘發結構性就業問題;外延式規模擴張與內含型質量提高發生偏離,就業質量與就業缺口指數趨勢相反成為市場的必然;畢業生較高的供給意愿與供給行為闡釋了就業率的快速下降與就業質量相對下滑的原因。體制內勞動力市場排斥造成相當崗位被非專業人士所占據且替換凝滯,限制了有效需求總量和崗位層次;經濟轉型緩慢、效益不高,從勞動環境與收入增長方面制約了就業質量的總體水平;勞動保障制度實施機制不健全,引起大學生的權益受損及實際福利相對減少。市場缺陷、渠道不暢、信息不對稱與社會資本的不良影響造成就業不公平和崗位匹配錯位及人力資本損失。政策取向與可操作性不到位、利益刺激力度欠缺與實施機制不健全及經濟體制轉換摩擦,引致當前大學生就業政策效率不高。
李寧,管理學博士,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學院副教授,政府經濟發展與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就業創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其中EI、CSSCI來源期刊5篇,主持省部級課題3項、廳局級課題7項,參與國家社科重點課題1項、國家社科一般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6項。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二、研究目標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國內外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理論研究綜述
一、國外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理論研究綜述
二、國內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理論研究綜述
三、國內外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理論的評價
第三章 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指標體系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的理論依據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內涵層次
三、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指標體系
四、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評價標準
五、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計算方法
第四章 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實證研究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問卷調查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總體態勢
三、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專業差異
四、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性別差異
五、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區域差異
六、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相對差異
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文獻分析
第五章 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政策建議
一、新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的目標取向
二、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供給政策建議
三、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需求政策建議
四、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供求匹配政策建議
五、提高大學生就業政策效率的建議
結束語: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研究展望
一、研究結論
二、研究創新與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