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用了顯微鏡攝影的手段,展示了一個科學與藝術交融的"新美學"天地。本書作者擁有三十余年醫學研究積累,以其精湛的病理技術,在書中展示出對疾病的深入理解;同時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探索和開墾顯微鏡下視覺藝術這一全新領域。不同專業讀者均可從中汲取知識,走進醫學顯微鏡下創意非凡的美學世界。
顯微鏡是通往微觀世界的橋梁,我們在鏡下看到的細胞,比人類的歷史古老,與生命進化的腳步同行,可謂歷久彌新。
中國哲學中早有對微觀世界的思辨。如惠施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大一”是為空間大到無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為空間小到不可分割,不再有內部。基于“小一”,則“萬物畢同”;基于“大一”,則“萬物畢異”。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是“小一”,而細胞之于分子,卻為“大一”。
每一個小小的細胞,內含巨大的世界。病理醫師、生命科學研究者們以組織細胞標本為證據,以顯微鏡為媒介,記錄著生命抗擊疾病的微觀戰爭:起初細胞為了適應環境改變表現出肥大、增生、萎縮和化生,當它們無力再適應環境變化時便出現了壞死、凋亡、癌變。所有的疾病都起源于細胞的微小變化,每一個細胞的生、老、病、死,牽一發而動全身,既是疾病之果,又是癥狀之因。既是重要的證據,又因病理診斷的直觀性、技術手段的多樣性,產生線條與色彩之美。
在歷史上,科學為藝術的發展不斷提供著全新的可能性,開創了科學與藝術交融的“新美學”天地。而從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家們的解剖,到今天藝術家對全人類生存狀態的深刻關懷,藝術也在不斷幫助科學開拓著視野。這一相互作用的過程,正如法國大文豪福樓拜所說:“科學與藝術從山麓分手,又在山巔會合。”華裔科學家李政道也曾經談到過,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保持一顆對科學與藝術雙重敏感的心,是我們探索人類興亡存續之道時最堅實的依托。
我們病理形態學工作者,與顯微鏡相伴一生。在人類裸眼無法企及的微觀世界里,細胞緊密交織,彼此擁疊,色彩奪目,結構精美。站在這樣的圖片前,似乎分不清病理學的終點在哪里,藝術的起點又在哪里。以科學研究者、病理醫師為主創人員的顯微攝影,正在逐漸成為一種精致的藝術表現形式。
《無內之物——醫學顯微世界之美》一書是從我數十年作品中遴選的132張病理圖片,旨在從病理學與藝術這兩個維度來觀察細胞組織,激發常被我們忽略的自然驚奇。
最美的秩序
流變
一花一世界
無內之物
存在之美
最親密的宇宙
索引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