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九章,從近視的原因入手,將相互關聯的發病機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預測預防、控制矯正和治療等有關假設和理論串成一體,逐一解答有關眼睛發育中的常見問題,逐一剖析用于監測眼睛健康的各種檢查項目的含義。
石一寧
女,漢族。陜西扶風人。1983年畢業于西安醫科大學,1998年獲醫學博士學位,陜西省人民醫院眼科主任,眼科教研室主任,中華健康快車陜西顯微手術培訓中心主任,主任醫生,醫學博士。1987-1988年在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大學杜魯門醫學院進修眼科,1995年赴日本考察學習。獲西安市有突出貢獻技術人才稱號,陜西省三五人才、陜西省衛生廳二一五人才、西安市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陜西省衛生“愛心天使”稱號,被評為特殊津貼專家、陜西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及陜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30年來從事眼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發表論文100余篇,參與編寫專著13部;獲省市級科技成果獎13項。現擔任《臨床眼科雜志》《中國實用眼科雜志》《中國中醫眼科雜志》編委,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眼科碩士研究生導師。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常務委員,農工民主黨陜西省第五屆、六屆委員,農工民主黨西安市第八屆委員。
第一章 關于
是“國病”
中國為什么是的重災區
到底有多么危險
你知道社會怎么看
的“社會經濟學效應”
對的擔憂
可預測嗎
可控制嗎
的預測、控制
我們的研究杞人憂天嗎
作為一名眼科醫生的建議
關注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第二章 公眾的誤區
一副眼鏡“而已”
眼睛不是個簡單的器官
保養眼睛需要新思路
孩子突然就了
以無知換取1.0視力
普通視力檢查就OK
去配眼鏡就可以
患了,就只能配眼鏡
禍根在“電視、電腦、學習”
第三章 了解你的眼睛
第四章 搞清楚
第五章 眼睛的檢測
第六章 預測
第七章 規范流程 建立檔案
第八章
第九章 控制
后記
《拒絕:石一寧大夫有話說》:
在對大量家長的調查中,我發現有關治療存在著一種奇怪的現象,即早期家長為“”,亂投醫,在沒有科學地了解自己是屬于哪一種“”的情況下,均采用“舒緩調節痙攣的方法”——針灸、按摩,花費大量的時間。當“不對癥、沒效果”時,又任“”肆意發展,隨便快速配眼鏡、換眼鏡。相當一部分家長天真以為配戴OK鏡,孩子的就好了。后寄希望于18歲時,激光手術,“一激了之”,去掉“戴眼鏡”的煩惱。
在發現的10歲前后到高中畢業,這漫長的10余年期間,年輕的家長們正處于個人事業的爬坡期,巨大的工作壓力使家長沒有時間細心照顧孩子的健康,特別是眼健康,而孩子的正是在這個關鍵階段悄悄長出來的。設想,如果在身體增長的同時,控制Imm的眼軸增長,則有可能使眼睛保持已經生長出來的現狀,有可能使眼睛處在中低度——單純狀態,從而避免高度進入中年后的并發癥。
所以,對于已經患了的兒童青少年,仍然應具有積極的態度去控制的增長。但談起控制需要10年的時間,許多家長就不禁咋舌。實際上,患得越早,需要呵護的時間就越長,若是6歲,家長需要12年時間“捱到”孩子18歲高中畢業。遇到這種情況時,我會想,如果將這種情況換一種思維,人每天都要吃飯、睡覺、生活,若將呵護眼睛看作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孩子的一定會得到有效的控制。
禍根在“電視、電腦、學習”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已經普及電視,70年代已經普及電腦,且西方大學教育基本普及,可為什么西方的文明并沒有帶來發病的急劇增加?
我們的研究提示,其實都是過早、過度開發智力惹的禍!
大家都知道,在信息化社會中,單純要求節約用眼,“少看電視、少玩電腦、少看書”幾乎成了一句空話。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越來越早開發兒童的智力、過早使用大腦,而與此同時,作為“腦的一部分”的眼睛也同步發育了,面對眼球無法逃避的持續超大負荷,不應負面地責怪孩子,而是應該增強眼球的負載能力,這樣才有可能使眼球擔負起此重任。
目前,對已形成的尚無有效治療方法,所以,增加眼球的調節力,增加鞏膜的抵抗能力,減輕眼內的擴張力,在身體快速發育期控制眼球的發育等,這些方法都有可能控制的形成和發展。
當下,我們缺少能夠充分掌握和利用現有研究成果的?埔暪忉t生,對前來就診咨詢的患者和家人進行正確指導、實行有效;在我們的《中國兒童青少年形成機制以及預測與防控》一書中從醫學角度闡述了形成過程,《拒絕:石一寧大夫有話說》將會從科學普及角度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