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 反思篇; 研討篇; 附錄; 當下的情況、大學傳統、無用論批判、最優理念、模式構建等。
蔡先金,男,1965年2月生,江蘇宿遷人。歷史學博士,博士后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現任濟南大學副校長、教授。研究方向為先秦文化與文學、高等教育管理。
序
反思篇
第一章 當下的境況
一、機遇、挑戰、變革共存的時代
二、問題的關切
三、大學肩負新的使命
四、大學教育教學中面臨的各種矛盾關系
五、大學教育需要變革
六、我們肯定沒有迷失方向
第二章大學傳統
一、大學傳統的價值認識
二、我國大學傳統中可能“積淀”的主要元素
三、重塑我們大學傳統的條件與路徑
第三章無用論批判
一、“大學教育無用”命題由來已久
序
反思篇
第一章 當下的境況
一、機遇、挑戰、變革共存的時代
二、問題的關切
三、大學肩負新的使命
四、大學教育教學中面臨的各種矛盾關系
五、大學教育需要變革
六、我們肯定沒有迷失方向
第二章大學傳統
一、大學傳統的價值認識
二、我國大學傳統中可能“積淀”的主要元素
三、重塑我們大學傳統的條件與路徑
第三章無用論批判
一、“大學教育無用”命題由來已久
二、大學教育無用命題邏輯之分析
三、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大學教育之功能價值
第四章最優理念
一、教育理念的熔鑄
二、和合教育理念
三、塑造和合教育的新文化
第五章模式構建
一、概念認知
二、挑戰與走向
三、GPC教育模式
第六章課程體系
一、課程體系觀及其價值取向
二、課程體系結構
三、課程的各種類型
第七章教學策略
一、差距
二、協同教學
三、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
四、柔性教學策略
五、構建友好的師生交往關系
研討篇
沙龍之一 人才培養模式的本體認識
一、模式與“模式叢”
二、多元的模式與模式的多元化
三、模式變革的方式
四、模式本身的構建及改革的方向
沙龍之二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瓶頸”與出路
一、評價人才培養模式好壞的標準
二、教師的教學投入與教學方式
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四、“唯教材”現象
五、經典閱讀與“圖書館”地位
六、高考加分與自主招生
七、調動教師、管理者、學生參與改革的積極性
沙龍之三 人才培養模式的本土化與國際化
一、國內外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遷與認識
二、本土人才培養模式孰優孰劣
三、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
四、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體系
五、人才培養的體制問題
六、國際化與本土化接軌
七、“精英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附錄
附錄一 和合教育理念與模式
一、構建“三位一體”的和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二、構建核心、軸心與多元的和合型課程體系
三、構建柔性的教學體系
四、構建和合型實踐動手能力培養體系
五、構建全方位的教學運行保障體系
附錄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建立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育人體系打下堅實基礎(節選)
一、兩年來主要教學工作回顧
二、今后一段時期教學工作的總體部署
附錄三 大學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為什么要開展“百門課程改革”試點項目
二、“百門課程改革”試點項目的主要改革內容是什么
三、如何衡量“百門課程改革”試點項目的效果
四、如何開展“百門課程改革”試點項目
附錄四 大學美育論綱
一、美育是什么
二、大學美育的價值認識
三、大學具有美育的傳統
四、大學美育的使命
五、大學美育的原則
六、大學美育的對策
附錄五國學學科設置存在的困境與出路
一、歷史背景簡要回顧
二、“國學”學科設置之難題
三、“國學學科”教育的出路
附錄六 大學理念之反思
一、大學理念誤識之澄清
二、大學理念之熔鑄
三、大學理念的作用
附錄七 回歸與守望:大學應面對的問題
一、回歸與守望的意義
二、大學回歸與守望之要務
三、正確看待回歸與守望中的幾個關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