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高職高專規劃教材·電子信息工學模式系列教材:電工電路與配電應用》是根據高職高專教育的培養目標,為適應“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要求而編寫的。《21世紀高職高專規劃教材·電子信息工學模式系列教材:電工電路與配電應用》主要內容有電路及其基本概念,電阻的連接及等效,直流電路分析,電容、電感及特性認識,正弦交流電路分析,交流電路的頻率特性,變壓器和家庭用電系統等。教材配有課程相關實驗與實訓、部分思考與練習及習題答案。
《21世紀高職高專規劃教材·電子信息工學模式系列教材:電工電路與配電應用》可作為電子、通信、機電、計算機類高職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相關方面技術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電工電路理論一直以來都是電子、通信、機電一體化、計算機等學科領域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迎來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浪潮,新的理論與觀點層出不窮。為了更好地滿足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需要,我們總結了多年的教學經驗,吸取了國內外同類教材的精華,組織編寫了此書。
在編寫本書時,主要是貫徹以下幾方面的指導思想。
(1) 以“必需、夠用”為基本原則。強調電路元件的基本特性、電路的基本概念與定律,介紹基本的電路分析方法。以虛擬實驗引出教學內容,盡量忽略復雜的公式推導。
(2) 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提供的虛擬實驗和配套實驗,將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通過學習本課程,學生不但能夠掌握電工電路的分析方法,而且能夠進行實際的電路制作與測量。
(3) 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從職業教育的特點出發,結合工作崗位的要求,在傳統電路理論的基礎上,增加了用電安全、家庭用電系統的安裝等內容,使學生將來能夠更加勝任實際的操作。
本書包含了電路、電工、配電及安全用電等方面的內容。教師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根據專業需要及課時安排,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選擇。
本書第1、2章及附錄A由顧倩編寫,第3、4、7章由王秀麗編寫,第5、6章由秦健編寫,第8、9章及附錄B由魏臣編寫,全書由顧倩統稿。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之處,懇請讀者與同行們批評指正。
編者
2012年5月
第1章 電路及其基本概念
1.1 認識電路
1.1.1 電路的組成與電路模型
1.1.2 電路的基本物理量
思考與練習
1.2 認識電源
1.2.1 理想電壓源
1.2.2 理想電流源
思考與練習
1.3 認識電阻
1.3.1 電阻的識別
1.3.2 歐姆定律
1.3.3 電阻元件的符號與標稱值系列
1.3.4 電阻元件的功率
1.3.5 電阻元件的功能介紹
1.3.6 各種電阻元件
思考與練習
1.4 基爾霍夫定律
1.4.1 電路的結構
1.4.2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
1.4.3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
思考與練習
本章小結
習題
第2章 電阻的連接與等效
2.1 等效的概念
2.2 電阻的串聯
2.2.1 電阻串聯的等效電阻
2.2.2 電阻串聯的分壓關系
2.2.3 電阻串聯的功率分配
思考與練習
2.3 電阻的并聯
2.3.1 電阻并聯的等效電阻
2.3.2 電阻并聯的分流關系
2.3.3 電阻并聯的功率分配
思考與練習
2.4 電阻的混聯
思考與練習
2.5 電阻橋式連接
2.5.1 平衡電橋
2.5.2 電阻的丫形與△形連接
思考與練習
本章小結
習題
第3章 直流電路分析
3.1 實際電源
3.1.1 實際電源的兩種模型
3.1.2 兩種實際電源的等效變換
思考與練習
3.2 疊加定理
3.2.1 線性電路的疊加性
3.2.2 線性電路的齊次性
思考與練習
3.3 戴維南定理
3.3.1 相關概念
3.3.2 戴維南等效電路
3.3.3 開路電壓的測量
3.3.4 輸人電阻的測量
3.3.5 諾頓定理
3.3.6 最大功率傳輸定理
思考與練習
3.4 其他電路分析方法介紹
3.4.1 節點電位法
3.4.2 網孔電流法
思考與練習
第4章 電容、電感及特性認識
第5章 正弦交流電路分析
第6章 交流電路的頻率特性
第7章 變壓器
第8章 家庭用電系統
第9章 實驗與實訓
附錄A 電路常用數學公式
附錄B 電氣安全標志
部分思考與練習及習題答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