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研究:主體認知、社會影響與行為保障》針對當前國內教育博客“存活率低”的現實問題,以用戶在教育博客的知識共享實踐為研究對象,在理論邏輯演繹和實證調研檢驗的基礎上,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內在機理與治理對策進行了翔實且細致的研究。全書分為6章,首先介紹了教育博客發展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困境,接著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展開了全方位界定,然后剖析了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發生與運行的內在規律,最后分別從主體認知、社會影響和行為保障三個視角出發,探究了不同類別影響因素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作用路徑及影響功效,并繼而提出了相應的治理對策。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研究:主體認知、社會影響與行為保障》不僅可以作為教育/教學管理、知識管理、情報信息等研究領域的學者(教師、研究生或相關研究人員)理論研究或學習的參考資料,也對正在從事或有志于從事知識管理的相關實踐者具有實用參考價值。
21世紀是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也是社會各個領域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的時代。放眼當今全球教育界,教育信息化已是各國推進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發展趨勢,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志。為了推進和落實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總體部署,教育部于2012年3月組織編制和印發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了以“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是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抉擇”,強調了“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為了響應我國教育信息化的迫切要求,充分運用和發揮各種領先信息技術對教育事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儼然是當下教育界人士密切關注和積極實踐的重要課題。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造就了一批引領潮流的互聯網平臺和工具,這些平臺和工具在對傳統教育產生極大沖擊的同時,也為我國教育事業信息化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在當下眾多新型的互聯網平臺和工具中,教育博客作為一個重要分支,逐步進入我國教育界公眾的視野,并日漸為國內教育界人士備受推崇的教育信息化載體。相較于傳統教育媒介,教育博客在推進教育知識資源共享化方面有著諸多先天的優勢。首先,教育博客作為一種時尚的網絡交流媒體,其“崇自由”、“重開放”、“尊個性”的獨特魅力和人性理念充分順應了當代教育工作者在知識傳播上自主性的訴求;其次,教育博客在技術上“簡單易用”、“及時發布”、“靈活互動”等特性,使其用戶可以最大限度地擺脫時間、空間、經費、技術等資源的約束,被視為是理想的“零壁壘”在線知識共享場所;再次,教育博客的普遍推廣還可以為廣大教育界人士創造諸如“自我反思”、“業務成長”、“人際合作”、“協同創新”等多維價值。
金輝(1981- ),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江蘇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韓國成均館大學(Sungkyunkwan University)、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訪問學者,鎮江市師德標兵,鎮江市市屬國有企業“百名紅領”導師,首批江蘇科技大學深藍人才培養對象。先后在國際、國內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負責及參與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主要研究領域為知識管理、情報信息、教育/教學管理
序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1.1 教育博客的發展歷史與興起根源
1.1.1 教育博客發展的歷史
1.1.2 教育博客興起的根源
1.2 教育博客與知識共享
1.2.1 教育博客行為是一種知識共享行為
1.2.2 教育博客的價值取決于知識共享的程度
1.2.3 教育博客是知識共享的理想平臺
1.3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實踐與理論
1.3.1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實踐困境
1.3.2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理論探索
1.4 研究的目標、內容、技術路徑與創新之處
1.4.1 研究目標
1.4.2 研究內容
1.4.3 技術路徑
1.4.4 研究特色與創新之處
第二章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界定
2.1 博客和教育博客的內涵、分類與功能
2.1.1 博客的內涵、分類與功能
2.1.2 教育博客的內涵、分類與功能
2.2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內涵、要素及特征
2.2.1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內涵
2.2.2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主體及特征
2.2.3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客體及特征
2.2.4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技術及特征
2.3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模式
2.3.1 個體層面的教育博客知識共享模式
2.3.2 跨層面的教育博客知識共享模式
2.4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特點
2.4.1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與面對面知識共享
2.4.2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與傳統出版媒介知識共享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發生機制
3.1 一般個體行為發生機制的理論溯源
3.1.1 理性行為理論
3.1.2 計劃行為理論
3.1.3 社會影響理論
3.1.4 社會認知理論
3.1.5 技術接受模型
3.1.6 解構計劃行為理論
3.2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發生機制
3.2.1 基于不同基礎理論的知識共享和博客行為發生機制
3.2.2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發生機制:一個綜合分析框架
3.3 本章小結
第四章 主體認知驅動下的教育博客知識共享機理與對策
4.1 影響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主體認知類因素
4.1.1 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技術感知
4.1.2 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結果預期
4.2 主體認知類因素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作用路徑
4.2.1 基礎理論選取
4.2.2 主體認知類因素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一般作用路徑
4.3 主體認知類因素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影響效用的實證檢驗
4.3.1 量表設計與數據采集
4.3.2 數據分析與模型檢驗
4.3.3 結論解釋
4.4 主體認知驅動下的教育博客知識共享治理對策
4.4.1 基于用戶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技術感知的治理對策
4.4.2 基于用戶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結果預期的治理對策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社會影響驅動下的教育博客知識共享機理與對策
5.1 影響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社會影響類因素
5.1.1 控制型社會影響因素
5.1.2 自愿型社會影響因素
5.2 社會影響類因素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作用路徑
5.2.1 基礎理論選取
5.2.2 社會影響類因素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一般作用路徑
5.3 社會影響類因素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影響效用的實證檢驗
5.3.1 量表設計與數據采集
5.3.2 數據分析與模型檢驗
5.3.3 結論解釋
5.4 社會影響驅動下的教育博客知識共享治理對策
5.4.1 基于控制型社會影響因素的教育博客知識共享治理對策
5.4.2 基于自愿型社會影響因素的教育博客知識共享治理對策
5.5 本章小結
第六章 行為保障驅動下的教育博客知識共享機理與對策
6.1 影響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行為保障類因素
6.1.1 感知的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行為能力
6.1.2 感知的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行為條件
6.2 行為保障類因素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作用路徑
6.2.1 基礎理論選取
6.2.2 行為保障類因素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一般作用路徑
6.3 行為保障類因素對教育博客知識共享影響效用的實證檢驗
6.3.1 量表設計與數據采集
6.3.2 數據分析與模型檢驗
6.3.3 結論解釋
6.4 行為保障驅動下的教育博客知識共享治理對策
6.4.1 基于用戶感知的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行為能力的治理對策
6.4.2 基于用戶感知的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行為條件的治理對策
6.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索引
查看全部↓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研究:主體認知、社會影響與行為保障》:
4.知識共享的核實
在面對面知識共享的過程中,共享主體之間除了有言語上的交流,還可以通過語氣、表情、動作等信息給對方以暗示;這樣知識發送方就可以依據知識接收方的語言反饋和肢體反應,及時地調整共享的知識內容,精準地表述知識的內涵,進而減少了知識共享過程中產生的噪聲(張莉等,2005),提升了知識共享的準確性。在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過程中,共享主體雖然能借助“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技術來提升知識的可呈現性,但是難以做到像面對面知識共享那樣即時感受或接收到彼此的語言反饋和肢體反應。為了核實知識接收方是否準確接收到知識,知識發送方就需要花費比面對面交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知識共享的效率。
5.知識共享的時機
面對面知識共享必須是共享主體之間的同步交互,需要知識發送方和知識接收方同時出現在溝通現場才能得以實現,因此知識共享的時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和挑戰。而在教育博客,共享主體之間的知識交互既可以是同步的(即同一時間的交互),也可以是異步的(即有時間間隔的交互),因此知識共享的時機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可選擇性,有利于知識共享主體之間的廣泛聯系和持久互動(李明,2011)。
2.4.2教育博客知識共享與傳統出版媒介知識共享
對于教育界人士,傳統出版媒介的知識交流渠道主要包括:科技期刊的學術論文、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某一學科領域階段性舉行的學術會議及會議論文集等。整體上,傳統出版媒介知識共享的過程可以被描述為:作者(知識發送方)創作知識作品,出版社根據市場的需求等因素對這些知識作品進行選擇性印刷出版,然后通過書店或網上書城得以在市場上傳播和流通,圖書館等信息機構會對知識作品進行選擇性收藏,讀者(知識發送方)可以從書店或網上書城進行購買或者到圖書館等信息機構進行借閱(謝佳琳等,2011)。雖然傳統出版媒介在促進知識交流與共享中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現代科研信息環境日趨瞬息萬變,教育界人士仍然面臨“難以及時了解他人正在做什么”,“如何迅速找到合作伙伴”等困難(甘春梅等,2012)。而教育博客的興起與發展則為教育界人士間的知識共享提供了更為便捷、高效、理想的平臺。
相較于傳統出版媒介知識共享,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其突破了傳統出版媒介知識共享過程中的諸多限制,具體包括:所需資源的限制、知識容量的限制、共享方向、廣度、深度的限制。
1.突破所需資源的限制
在傳統出版媒介知識共享的過程中,共享主體會受到來自傳統出版媒介的諸多限制,例如時間、空間、成本、身份等(王東等,2012b;謝佳琳等,2011)。首先,作者(知識發送方)在傳統出版媒介的知識發布過程相對復雜和繁瑣,需要經歷相當長的發表周期,造成了知識共享的時空延滯性。其次,讀者(知識接收方)是通過到書店購買作品或者通過圖書館借閱作品來獲得知識,即讀者獲得知識需要付出相對較高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再次,傳統出版媒介對作者(知識發送方)的身份背景具有相對較高的要求,往往只有教育界的專家學者才可以通過傳統出版媒介與讀者(知識接收方)共享自己的知識,而許多教育界的新生力量或非專業人士則不具備這種身份資質。
教育博客知識共享打破了傳統出版媒介知識共享在時間、空間、成本、身份等資源上諸多限制(王東等,2012b;謝佳琳等,2011)。首先,教育博客知識共享不受時空的制約。教育博客具有即時性、便捷性等特點,知識發送方和知識接收方可以隨時、隨地、自由地在教育博客發布知識或獲取知識。其次,教育博客知識共享不受過多費用的制約。教育博客大都是向公眾免費開放的,無論是知識發布或是知識獲取,共享主體均不需要向教育博客平臺支付任何費用。再次,教育博客知識共享的主體沒有過多的身份約束,從新生力量到專家學者均享有平等的與其他用戶共享知識的權限。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