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生態足跡理論為研究基礎,通過生態足跡核算方法對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域進行核算和分析,開展生態足跡中人均消費量計算、生態足跡等量化因子的確定、生態承載力計算、生態盈余/生態赤字計算開展有關生態足跡計算模型的構建及其模型修正研究,并對結果進行可持續發展分析。在全面論述流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基礎上,將該區域劃分為三個生態功能區并確立了森林牧草、水域濕地、農田作物等生態屏障建設重點內容,提出了由生態產業、生態林業和生態人居構建岷江上游生態屏障支撐體系,對水資源節約與集約利用、生態補償和制度保障等生態屏障的保障要素進行了分析,根據岷江上游區域生態系統的空間特征、生態敏感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切實有效維護該區域的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環境的有效保護。*后選取在岷江上游地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黑水縣開展生態足跡核算和分析,通過對黑水縣2008-2012年的人均資源消費、耕地面積和生物資源生產等數據的收集,計算了黑水縣2008-2012年的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以及生態赤字/盈余,并對該縣進行可持續發展分析。
目 錄
第1章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發展基礎和資源條件 1
1.1 岷江上游地區區情概況 1
1.1.1 岷江上游地區環境概況 1
1.1.2 岷江上游地區資源概況 3
1.1.3 岷江上游地區經濟社會概況 7
1.2 岷江上游流域水資源條件 13
1.2.1 岷江上游流域水資源特性及其對流域經濟的影響 14
1.2.2 岷江上游流域水資源的需求與供給 15
1.2.3 岷江上游流域水資源的經濟均衡 18
1.3 岷江上游地區的生態特征探析 20
1.3.1 岷江上游地區面臨的基本生態問題 20
1.3.2 岷江上游地區生態問題的形成機理 22
1.3.3 岷江上游地區生態分區 25
第2章 生態足跡理論研究及模型修正 31
2.1 生態足跡理論分析 31
2.1.1 生態足跡理論研究現狀 31
2.1.2 生態足跡的概念及其內涵 32
2.2 生態足跡計算模型及其模型修正 34
2.2.1 生態足跡中人均消費量計算 34
2.2.2 生態足跡等量化因子的確定 35
2.2.3 生態承載力計算 35
2.2.4 生態盈余/生態赤字計算 35
2.3 生態足跡模型的應用領域 36
2.3.1 生態足跡被廣泛應用在生態經濟的多個領域 36
2.3.2 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度量 37
第3章 岷江上游生態足跡的計算與可持續發展分析 39
3.1 數據來源 39
3.2 數據處理分析 39
3.3 岷江上游2012年生態足跡計算與分析 40
3.3.1 岷江上游2012年生態足跡計算 40
3.3.2 岷江上游2012年生態承載力計算 42
3.3.3 岷江上游2012年生態盈余/赤字計算 43
3.4 岷江上游2012年生態足跡計算結果與可持續發展分析 44
3.4.1 岷江上游地區5縣的生態足跡計算結果 44
3.4.2 岷江上游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分析 44
第4章 生態屏障建設的內涵與研究進展 48
4.1 生態屏障建設的內涵及特征 48
4.1.1 生態屏障建設的內涵 48
4.1.2 生態屏障的基本特征 50
4.2 生態屏障建設的研究階段分析 51
4.2.1 探索階段 52
4.2.2 初期階段 52
4.2.3 中期階段 52
4.2.4 深化階段 52
4.3 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地位、目標與方向 53
4.3.1 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地位 53
4.3.2 岷江上游生戀屏障建設的目標 55
4.3.3 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的重點建設方向 55
第5章 岷江上游流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58
5.1 流域生態經濟理論及可持續發展研究總述 58
5.1.1 生態經濟與生態產業 58
5.1.2 流域生態經濟 64
5.1.3 可持續發展理論 67
5.1.4 對我國流域生態經濟現有文獻研究視角的思考 68
5.1.5 對現有文獻研究視角的再思考 70
5.2 岷江上游流域地區產業與生態方面理論研究的主要觀點 71
5.2.1 產業角度 72
5.2.2 生態環境治理角度 72
5.2.3 城鎮體系布局角度或其他方面 73
5.3 岷江上游流域生態產業體系構建 74
5.3.1 岷江上游流域生態產業體系建設 74
5.3.2 岷江上游流域生態主導產業確立 75
第6章 岷江上游流域生態產業發展與生態屏障建設 78
6.1 岷江上游地區生態工業發展 78
6.1.1 岷江上游地區發展生態工業的必要性 78
6.1.2 岷江上游地區生態工業發展思路與發展布局 80
6.1.3 岷江上游流域生態工業發展路徑 82
6.1.4 進一步優化岷江上游流域的工業結構 83
6.1.5 加快岷江上游地區生態工業園區發展 83
6.2 岷江上游流域生態農業發展 84
6.2.1 岷江上游流域生態農業發展總體分析 84
6.2.2 岷江上游地區生態種植業發展途徑 88
6.2.3 岷江上游地區生態畜牧業發展研究 91
6.2.4 岷江上游地區生態漁業發展研究 96
6.3 岷江上游流域生態服務業發展 97
6.3.1 岷江上游生態旅游業發展分析 97
6.3.2 氓江上游生態旅游業發展定位與布局研究 102
6.4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經濟發展與生態屏障建設耦合分析 105
6.4.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經濟發展與生態屏障建設雙向促進關系 105
6.4.2 基于生態功能區下的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經濟發展與生態屏障建設分析 106
6.4.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經濟發展與生態屏障建設耦合優化結構分析 106
第7章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林業發展與生態屏障建設 107
7.1 岷江上游地區生態林業基礎狀況 107
7.2 岷江上游地區生態林業發展分析 108
7.3 岷江上游地區生態林業建設布局 109
7.3.1 岷江上游重要生態功能森林恢復區 109
7.3.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態恢復型林業區 109
7.3.3 岷江上游生態屏障型林業建設區 109
7.3.4 紫坪鋪庫區防護型林業建設區 110
7.4 岷江上游地區生態林業發展目標與對策 110
7.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林業發展與生態屏障建設關聯分析 111
7.5.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林業直接服務于生態屏障建設 111
7.5.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富民增收 112
7.5.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林業是生態屏障發展的關鍵要素 112
第8章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人居體系與生態屏障建設 114
8.1 建設目標與城鎮功能 114
8.2 景觀結構建設 114
8.2.1 美化城鎮生態景觀 114
8.2.2 完善公共綠地系統 114
8.2.3 創建綠色社區 115
8.3 完善城鎮基礎設施 115
8.3.1 城鎮供水及排水系統建設 115
8.3.2 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115
8.4 城鎮體系規劃設計 116
8.4.1 行政建制調整 116
8.4.2 岷江上游地區城鎮中心職能和經濟職能 117
8.4.3 城鎮空間結構 117
8.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人居環境優化與生態屏障建設目標分析 118
8.5.1 岷江上游流域地區城鎮結構優化有助于生態屏障建設 118
8.5.2 城鎮空間結構優化促進生態屏障建設 119
8.5.3 城鎮空間結構優化與生態屏障建設目標一致 119
第9章 基于水資源生態足跡的岷江上游流域生態經濟發展研究 120
9.1 岷江上游流域水資源管理研究 120
9.1.1 岷江上游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120
9.1.2 岷江上游流域水資源動態配置分析 121
9.1.3 提高岷江上游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的策略 122
9.1.4 岷江上游流域節水途徑 122
9.2 岷江上游流域生態產業協調發展研究 123
9.2.1 岷江上游流域生態產業內部的協調發展 124
9.2.2 岷江上游流域生態產業與空間的聯動效應 125
9.3 岷江上游流域生態產業發展的路徑探索 127
9.3.1 科學規劃,提供導航 127
9.3.2 產業優化,奠定基礎 128
9.3.3 構建生態監控體系,提供災害風險信息 129
第10章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屏障建設中的生態補償分析 131
10.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屏障建設中生態補償的理論依據 131
10.1.1 外部性——岷江流域生態產業發展的政府干預行為 131
10.1.2 產權理論——生態產業發展的市場交易行為 132
10.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屏障建設補償的模式探討 132
10.2.1 政府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 132
10.2.2 資金補償和價值補償 133
10.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屏障建設補償的政策設計 134
10.3.1 建立科學的生態補償評估體系,健全補償標準 134
10.3.2 實施“異地開發”,加快建立生態產業發展功能區 134
10.3.3 建立多層次的流域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完善補僂基金績效考核 135
10.3.4 構建生態補償的長效機制,保障岷江流域長期生態安全 135
10.4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屏障建設補償的機制設計 136
10.4.1 岷江上游流域地區生態屏障建設補償的前提機制 136
10.4.2 岷江上游流域地區生態屏障建設補償的運行機制 137
10.4.3 岷江上游流域地區生態屏障建設補償的保障機制 141
第11章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生態屏障建設的制度創新 143
11.1 加快推進體制改革創新,完善制度保障 143
11.2 完善流域監管立法體系,提供法律依據 143
11.3 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提供資金保障 144
11.4 加快產業技術體制創新,強化技術支撐 145
11.5 積極推進林業產業發展,提升基礎保障力 145
11.6 全域發展生態經濟產業,培育核心競爭力 146
第12章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黑水縣生態足跡的計算與分析 148
12.1 研究區域——黑水縣的基本情況 148
12.1.1 地理位置 148
12.1.2 地形地貌 148
12.1.3 氣候條件 148
12.1.4 人口及自然資源狀況 149
12.1.5 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151
12.2 研究區域的數據來源 154
12.3 研究區域的數據處理分析 154
12.4 黑水縣2012年生態足跡計算與分析 154
12.4.1 黑水縣2012年生態足跡計算 154
12.4.2 黑水縣2012年生態承載力計算 156
12.4.3 黑水縣2012年生態盈余/赤字計算 157
12.4.4 黑水縣2012年生態足跡計算結果分析 158
12.5 黑水縣2008~2012年生態足跡計算與可持續發展分析 159
12.5.1 黑水縣2008~2012年生態足跡計算 159
12.5.2 黑水縣2008~2012年生態足跡計算結果分析 159
12.5.3 黑水縣2008~2012年生態承載力計算 162
12.5.4 黑水縣2008~2012年生態赤字/盈余計算與可持續發展分析 165
12.6 黑水縣2008~2012年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評估 168
12.6.1 黑水縣萬元GDP生態足跡與資源利用率 168
12.6.2 黑水縣生態足跡多樣性分析 170
12.6.3 黑水縣生態經濟發展能力分析 171
參考文獻 173
后記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