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文化學》由緒論、正篇、附篇三部分組成,緒論介紹中醫藥文化特點、學科任務、研究與學習方法及其主要內容。正篇是《中醫藥文化學》的主要內容,闡述中醫藥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醫藥文化傳統思維的淵源、中醫藥文化的多學科影響因素、傳統文化孕育的中醫藥理念、中醫藥目標與范式的文化、中醫藥行為文化特色等六章,附篇介紹中西方醫藥學文化差異與中醫藥文化建設與傳播。
《中醫藥文化學》可供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綜合性大學中醫藥本科專業教學使用,也可作為臨床醫師學習中醫藥文化的參考書。
本教材系全國高等醫學院中醫藥類系列教材之一,由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藥類系列教材專家指導委員會組織編寫,供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綜合性大學中醫藥類本科專業使用。
近年來,國家將中醫藥文化學納入二級學科建設。《中醫藥文化學》是為了適應中醫藥高等教育新興課程建設的新教材,是中醫藥類專業學習的必讀之書。為了滿足高等醫學院校、綜合性大學中醫藥類專業的培養要求與教學需求,本教材根據高等醫學院校、綜合性大學中醫藥類專業的教學特點,把握相關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方向,在認真總結與學習全國高等中醫藥相關教材編寫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編寫。目的在于使學生熟悉或掌握中醫藥的文化歷程、文化理念、文化特色以及中西方醫藥學文化差異與中醫藥文化傳承相關內容,培養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認識與把握能力,提高學生的中醫藥文化水平與臨證實踐思維能力。
本教材分緒論、正篇、附篇三部分,緒論部分主要介紹中醫藥文化特點、學科任務、研究與學習方法及其主要內容等。正篇是本教材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章中醫藥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章中醫藥文化傳統思維的淵源、第三章中醫藥文化的多學科影響因素、第四章傳統文化孕育的中醫藥理念、第五章中醫藥目標與范式的文化、第六章中醫藥行為文化特色等。力圖從中醫藥文化形成、成熟、發展、受挫、振興等歷史過程闡述中醫藥文化現象及其緣由;從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受歷代多學科影響,最終形成中醫藥自身的文化理念與范式文化及行為文化特色的過程,讓學習者感悟、理解、熱愛中醫藥專業。附篇介紹中西方醫藥學文化差異與中醫藥文化的建設與傳播,闡述中西方醫藥學反映在醫學目標、醫學對象、醫學模式、醫學模型上的異同與各自優勢。同時,對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需求與現狀、物化建設與符號表達進行探索,期望中醫藥文化建設成果突出。
本教材采用主編負責、按章節分工編寫的方法,緒論由洪蕾、陳建萍編寫,第一章由徐強、冼華、楊艷梅編寫,第二章由程守禎、洪蕾、王志紅編寫,第三章由陳建萍、程守禎、楊艷梅編寫,第四章由洪蕾、程守禎、冼華編寫,第五章由洪蕾、程守禎、張文昊編寫,第六章由王志紅、胡真、張梅編寫,第七章由陳建萍、胡萍、楊艷梅編寫,第八章由賀松其、龐杰、洪蕾編寫。全書由洪蕾、陳建萍統稿并修改。由于《中醫藥文化學》是一門新興課程,本教材為全國第一版統編教材,從課程體系建設、課程內容確定與表述等,存在差距與不足在所難免,敬請各位教師與學生在使用本教材過程中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修改提高。
總序
前言
緒 論
一、中醫藥學的文化特點
二、中醫藥文化學的學科任務與現實意義
三、中醫藥文化學的研究與學習方法
四、《中醫藥文化學》的主要內容
正 篇
第一章 中醫藥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中醫藥文化發展簡史
一、先秦時期一一中醫藥文化的萌芽階段
二、秦漢時期一一中醫藥文化的奠基階段
三、秦漢以降一一中醫藥文化的成熟階段
第二節 中醫藥文化發展趨勢
一、近現代中醫藥的文化狀況
二、中醫藥文化發展趨勢
第二章 中醫藥文化傳統思維的淵源
第一節 “天人”思維
一、宇宙概念與人類起源
二、觀天察時與化成天下
第二節 “道德”思維
一、“道”思維建立與“德”文化
二、“道”與“德”確定的價值觀
第三節 “中和”思維
一、“和”思維建立與“中”文化
二、“中和”思維的價值觀念
第四節 “易學”思維
一、易學“三才”與中醫
二、易學“三易”與中醫
三、易學“生生”與中醫
四、易學“陰陽”與中醫
五、易學象數理與中醫
第五節 “兵法”思維
一、兵之設為除暴
二、用藥如用兵
第三章 中醫藥文化的多學科影響因素
第一節 漢文字對中醫藥的影響
一、漢文字符號與中醫藥淵源
二、漢文字對中醫藥文化的貢獻
第二節 古代天文、地理、歷法對中醫藥的影響
一、時空理念與歷法工具
二、中醫藥學時空理念體現
三、中醫藥學時空理念的運用
第三節 古代數理科技對中醫藥的影響
一、古代數理科技所建立的數理思維理念
二、中醫藥數學化與標準化
三、以“證”為代表的模糊數學描述與建模
四、金屬冶煉啟發的丹藥運用
第四章 傳統文化孕育的中醫藥理念
第一節 “元氣”與“正氣”
一、宇宙始于炁·氣化生萬物
二、氣合而有形·正名分正邪
第二節 “整體”與“人本”
一、天人合一。人與天地相參
二、萬物人為貴。五臟為中心
第三節 “陰陽”與“全道”
一、明陰陽之道·全陰陽之理
二、道為行之規·遵道全大德
三、守生生之道·全好生之德
第四節 “藏象”與“辨證”
一、易學之卦象·人體之藏象
二、辨證在當下“證”與時效
第五章 中醫藥學目標與范式的文化
第一節 中醫藥學的目標一一“生生不息”
一、生生不息的文化淵藪
二、“生生不息”的醫藥學意義
三、“生生不息”的臨證意義
四、“生生不息”的文化特色
第二節 中醫藥學的對象一一“莫貴于人”
一、“莫貴于人”的醫藥學意義
二、“莫貴于人”的臨證意義
三、“莫貴于人”的文化特色
第三節 中醫藥學的模式一一“人與天地相參”
一、“人與天地相參”的醫藥學意義
二、“人與天地相參”的臨證意義
三、“人與天地相參”的文化特色
第四節 中醫藥學的模型一一“陰陽五行”
一、“陰陽五行”學說的醫藥學意義
二、“陰陽五行”學說的臨證意義
三、“陰陽五行”學說的文化特色
第六章 中醫藥行為文化特色
第一節 淳德·全道
一、“淳德全道”的醫學意義
二、“淳德全道”的臨證意義
三、“淳德全道”的文化特色
第二節 頤養·防患
一、頤養天年
二、防患未然
第三節 調攝·術數
一、環境調攝
二、情志調攝
三、飲食調攝
四、勞逸調攝
五、經絡調攝
六、本草調攝
附 篇
第七章 中西方醫學文化差異
第一節 不同地域的文化影響
一、東西方地理環境
二、東西方地理環境對醫學思維影響
第二節 中西方醫學的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醫學目標與對象
二、中西方醫學模式與模型
第三節 中西方醫學合理并存
一、值得思考的中醫藥學
二、值得借鑒的西方醫藥學成果
第八章 中醫藥文化的建設與傳播
第一節 中醫藥文化建設的現代需求
一、中醫藥機構的文化建設概況
二、開發中醫藥文化養生產業
三、推廣中醫藥文化旅游資源
四、開展中醫藥文化傳播活動
第二節 中醫藥文化的傳播
一、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內容
二、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手段
三、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途徑
第三節 中醫藥文化物化表達的工作原則
一、突出主題主線的中醫藥文化硬件建設
二、彰顯區域特色的中醫藥人文環境建設
三、堅持可操作性與管理簡約化結合
四、力爭物化傳播效果的最大效益
第四節 中醫藥文化理念的符號化
一、中華傳統文化符號的淵源
二、中醫藥文化傳統歷史符號
三、中醫藥文化圖示符號的探索
《中醫藥文化學》:
(一)混沌宇宙,氣化萬物
古代哲學認為宇宙混沌無序,稱之“無極”;道家老子稱“道生一”。《莊子·應帝王》用“渾沌開竅”的故事解釋天地脫離渾沌,南北陰陽經天緯地狀態;漢王充《論衡·談天》:“說《易》者日:‘元氣未分,渾沌為一。’”《淮南子·詮言》謂:“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為物,謂之太一。”三國時期魏曹植《七啟》也有“夫太極之初,渾沌未分。”此時宇宙之初“洞”、“渾沌”、“太一”、“元氣”等理念已經成形。
漢魏兩晉時期,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奉《道德經》為經典,先秦時期老子也因此被后世道教尊稱為教主。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教的經典《老子想爾注》是老子《道德經》的注釋本,其中解釋道生一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老子以太上老君的形象成為道的化身,明顯有了氣的聚散化物成形的理念,但將老子作為道的化身,未免將老子神仙化了。老子在《道德經》指出:“物物生生,始開于炁”,炁即氣,真氣,元氣,氣場。元氣化物成形思想自然而然。明代許仲琳著《封神演義》講述太上老君以自身一體氣化出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遵神法身的“一氣化三清”故事,都是描述道元一炁、化生陰陽二氣、二氣化生萬物的過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易·系辭上》描述宇宙萬物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太極八卦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渾宏純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易·系辭下》指出:“天地綱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孔穎達疏:“絪缊,相附著之義,言天地無心,自然得一。唯二氣綱缊,共相和會,萬物感之,變化而精醇也。”我國著名的先秦學術和語言文字學家高亨對此解釋為:“絪缊借為氤氳,陰陽二氣交融也……天之陽氣與地之陰氣交融,則萬物之化均遍”。現存最早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史籍《舊唐書·李義府傳》提到:“邃初冥昧,元氣氤氳。”儒家描述仍然是易道氤氳的太元之氣為一,即太初、太一、太極。太極化生兩儀、兩儀陰陽二氣生出四象八卦而衍生萬物。天體矯健運行,是氣流的運行。氣,為世界的本原,整個世界和宇宙是由氣所組成,整個世界和宇宙的變化都是氣的運動變化結果。氣,既是物質,也是動力。一氣化陰陽,陰陽二氣交流,統攝著萬物的新陳代謝,萬物借助元氣的生化而合成形體。天體自強,表現為天氣日往月來,季節交替、歲月推移;人體自強,表現為人氣流通四達,藏氣更新,年歲成壽。事物存在就在于有元氣、有能量,元氣就是物質的發生、發展、變化的原動力與能量。有能量的事物才能生生不息,彰明昭著。
盤古,是中國神話體系中最古老的創世之神。盤古開天傳說,最早見于三國時期吳國文人徐整著的《三五歷紀》,其中講述了極富想象力的創世故事。宇宙天地渾沌似大雞蛋的巨星,盤古持神斧奮力開天辟地,逐漸使天空高遠,大地遼闊。雙目變日月,頭發、呼吸、肌肉、經脈等化生萬物。由此可見,依然是奮力的元氣打開了18000年的混沌,日月陰陽二氣化生了萬物。
老子“道生一”、道教“一氣化三清”、莊子“渾沌開竅”、《易經》“太極生兩儀”、三國時期盤古王開天地傳說,描述了渾沌元氣一陰陽兩儀一化生萬物的路徑,也以此展示了中華先民共同的元氣陰陽一萬物的世界觀,中國古代醫者將此世界觀融匯到中醫藥理論中,形成了以人體元氣一腎陰腎陽一腎精化氣溫煦五臟描述人體元氣一陰陽一五臟功能與物質的生命觀,達成了與傳統文化的共識。
(二)中醫對“氣化”的認識
確定了萬物由“氣”的聚散形成與消失的觀點,明確了氣之聚轉化為物之形的思想理路。“氣”作為能量,轉化過程稱為“氣化”。“氣化”的結果就是有形物質的產生,比如大自然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都是陽光下氣化結果。氣化,是宇宙萬物的由來,也是人體生命物質的由來,是生命活動的基礎與基本形式。中醫認為:猶如大自然萬物生長靠太陽,人體物質靠元氣為動力,化生了人體生命活動所有基本物質——精、氣、血、津、液。
首先,氣是生命動力,有動力的生命,才是有機的生命。換言之,生命必須有氣,有動力才能延續,有氣就具備了產生變化與生萬物的能力。人體生命就是在元氣作用下不斷地氣化而產生維持臟腑活動所需要的精、氣、血、津、液等新的基本物質以延續生命的過程。換言之,氣化就是物質產生的能量;其次,精、氣、血、津、液之間,如精與氣、精與血、精與津、精與液、氣與血、氣與津、氣與液、血與津、血與液等也依賴氣作為動能發生相互轉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就是討論人體物質陰陽之間的相互轉化,強調氣才是轉化的動能。換言之,氣就是物質之間轉化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