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糅合了大量的前沿新知,涉及復雜經濟學、行為經濟學、進化心理學、社會學、認知科學、互聯網科技等多個學科,多維度地解讀了智識信息時代的制勝關鍵。
思維的質量決定了未來的質量
真正的競爭力,是我們對世界前沿新知的好奇心,對意義感的渴望和追尋,以及運用新知識進行思維和創造的能力。
如何面對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總帶有那個時代的印記或特征: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從哲學角度一直被稱為“冒險時代”;17世紀的“理性時代”過去之后,“啟蒙時代”隨之而來;19世紀和20世紀則分別是“意識形態時代”和“分析時代”;至于21世紀,全球的時代特征被眾多學者概括為“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之說風行學界,原因有兩個。其一,科學和技術的進步讓人類可以創造生命,甚至通過極其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制造新物種。以色列歷史學家、未來學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未來簡史》(Homo Deus)里預言人類即將可以“扮演上帝”:一種人類可以通過各種辦法操縱自然,包括推遲甚至*終征服死亡的可能。美國相關機構所認定的未來幾年的大部分關鍵技術趨勢在30年前都還聞所未聞。其二,人性被無望和沮喪感重重包圍,這些感覺來自我們似乎無法克服的挑戰,比如污染、氣候變化、種族主義和恐怖主義。人工智能、自動化、共享經濟等導致的就業崗位消失、對根深蒂固的社會結構的沖擊,以及具破壞性的爭斗加劇了經濟不平等,大大加深了我們的無力感。
當世界進入“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時代,我們需要新范式來思考世界,從而指導我們為推動和平與繁榮做出努力。當然,“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這兩個重要社會趨勢的存在,也讓知識本身不再是核心競爭力。真正的競爭力,是我們對世界前沿新知的好奇心,對意義感的渴望,以及運用新知識進行思維和創造的能力,這無疑是我們為應對社會變化進行的“智識”(智慧和見識)上的冒險。
關于本書:“有意義、有意思”
這不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不是一本說教的教材,也不是一本完備的行動指南。我既不可能在書中完整地介紹所有有用的知識,也不打算列舉這些知識的目錄。我還不能保證書中所說的一系列理論永遠經得起新科技和時間的長久考驗。但我保證書中所有內容都是“有意義、有意思”的。
“有意義”代表了移動時代(或稱“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時代)知識的主流價值觀取向 ;“有意思”則表明了本書傳遞的思想適應現代人的閱讀訴求,用新鮮的表達方式和*研究成果及新穎的案例進行輔助解讀,以提高新知識、新思想的有效傳播。
*部分“錯覺向左,平衡向右”,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生活中各種看似理所當然的狀況,其實都暗藏著各種“錯覺”。每當人們在開車時拿起手機,人們從來不認為自己的注意力資源會出現分配不足的狀況,人們陷入了錯覺;當有人錯誤地回憶了某件事時,人們總會認為他在說謊,人們陷入了錯覺 ;那些表現得*有自信的人總能贏得人們的信任,人們陷入了錯覺 ;當人們精心制作了一份計劃并認為*能夠按時完成時,還是陷入了錯覺。在玩撲克的人中間流行一句格言“長考必錯”,所以《紐約客》記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暢銷書《決斷兩秒間》(Blink)中說,我們在做決定時應該相信直覺,迅速決斷。他的論據是,進化心理學認為,我們已進化到能迅速地做出決定,進化的成功證明我們的直覺是對的。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跟我們的大腦在進化時已經大為不同,比如物體移動得更快了。在我們的視覺系統和注意力進化的時候,我們還不會在高速公路上每小時移動上百千米,所以那時我們不需要注意大量高速沖向我們的意料之外的事物。其二,這一部分還介紹了高價值創造者(精英)是如何保持舊模式和新方法(或判斷力和想象力)的融合及平衡的,另外人際沖突是如何發生的、男孩到男人是如何演化的等前沿研究。
無論是警惕錯覺、不輕信直覺,還是保持“判斷力和想象力”的平衡,那些看起來*合理的結論往往都是錯的,通過解密人們認知世界的“思維習慣”,從而避免“理性”的推理蒙騙了自己。我期待這部分的內容幫助你繞開思維陷阱,抵御錯誤、可疑的觀念,培育正確的思維習慣。因為知識為用,思考為本,一切知識顯然都是應該為思考服務的。
第二部分“新技術和創造力”,結合復雜經濟學、行為經濟學、進化心理學、腦科學等,聚焦于互聯網思維、3D打印技術、眾包、共享經濟、摩爾定律、“超新星”、“出神狀態”等新技術和創造力如何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說過:“人工智能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由于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許多職業會不會被機器取代呢?例如,家政工作者、銀行柜員、服務員,等等。事實果真如此嗎?只要個人、企業和政府致力于終身學習,機器就不會搶走所有的工作飯碗,科技甚至會創造出更多新職缺。如何應對新技術和創造力背后的新原則,或許是我們能更好地應對“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一大法寶。
第三部分“經濟學新思維”,主要關注技術分析和投資演變、破除“錯誤認識”、經濟依賴和戰爭的關系、區塊鏈等話題。盡管投資和商業確實成為推動歷史進步的引擎,但是在現代文明之前,大部分個人并不能直接從這些活動中受益。相反,普通人還需要為推動歷史和金融進步付出代價,勞動力不斷受到剝削。無論是為借款人策劃一份獨一無二的協議,還是慧眼尋得一個有潛力的投資機會,抑或是精明地決定*的資本結構,在各種各樣的投資過程中,創新都居于核心地位。不難看出,成功的投資者所采取的創造性舉措,*終不僅依賴于投資項目本身的創造性,更依賴于投資管理。雖然短中期或有種種不確定性,但這并非是*壞的時代,市場仍孕育著巨大機遇,從多維度審視“技術分析和投資演變”,或許能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財富和未來生活。
第四部分“精英主導的時代”,在精英的世界里,無論是氣候變化公約還是世界稅收計劃都帶有很強的正當性,有利于逐步構建國際標準,從而符合某種秩序,或許*終秩序會使普通百姓察覺出奴役感,精英們的計劃非常緩慢又掩人耳目,可謂煞費苦心。但當*方法幾乎無作用時,精英們想起了“冰9”,即鎖定或凍結系統。
面對一只獅子,角馬的防御要靠群體,一只角馬絕不是一只獅子的對手。在橫亙于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草原上,黎明時的一只獅子走向角馬群,它在選擇攻擊目標,然后沖向獵物。角馬會齊心協力應對獅子,先是四散逃竄,揚起一片塵土,并不停改變方向,當獅子撲上來的時候卻匯成一股,踩踏獅子逼它撤退。不過獅子很少會餓著回去,它*終會殺死一只角馬,在陽光普照的原野上吞噬角馬的肉,并驕傲地分享獵物。溫熱的鮮血從獅子的口邊流下,從角馬的角度來看,雖然損失一只很不幸,然而角馬群幸存了下來。
塞倫蓋蒂草原上的這個場面正體現了當下貨幣精英們的心態。貨幣精英就好像是角馬群。他們不是一個陰暗的地下組織,而是特定的一群人——財政部部長、央行行長、學者、記者和智囊團。角馬群同意市場是有效的,盡管有不完美之處。他們同意供給和需求會產生局部的均衡,而這些均衡的總和是一般均衡。當均衡遭到擾動時,可以通過政策來恢復。角馬群同意浮動匯率會產生推動一般均衡的價格信號和市場反應。他們贊同自由貿易(這植根于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優化財富創造(盡管會產生贏家和輸家)。他們同意黃金是野蠻人的遺留物。從“焦慮、合作和掠奪”等角度把脈政府的行動和制度設計,我們或許會發現,把權力和欲望關在籠子里,公共機構就能更好地履行社會職責,而不會欺壓民眾。
缺乏智識的人,除了難以發現自己的無知,還有可能失去獲得財富的機會。在移動知識時代如何更有效地適應、把握和利用前沿新知的方法,以保持對各種信息的洞察力,從而能更好地避免陷入“達克效應”的陷阱。并不是每個基于未來思考的人,都能在這個新的全球“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時代進退自如。但始終基于未來思考并保持“智識冒險”心態的人,得到的不僅是一種全新的認識,還會有很多樂趣。
潘啟雯,1983年生于桂中小城,壯族。媒體人、互聯網金融從業者、青年學者。曾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華氏集團、INK(銀客)集團等媒體或機構供職。2011年,還曾參與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辦《關愛》雜志(1-3期)的創刊。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危機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影響”課題組成員之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推薦活動第1至第3屆媒體評委,河北衛視“讀書”主題電視晚會《2012讀書盛典》媒體評委,江蘇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版權局)“新華書房”評選活動專家評委。現居北京,供職某金融機構。
一 錯覺向左,平衡向右
好錯覺結好果實
個體的無知和錯覺
超人與奇才
從男孩到男人
判斷力與想象力的平衡
……
二 新技術和創造力
藝術與科學的結合
假如經濟學是“動詞”
群體智慧勝過最聰明的個人
創造力的巔峰時刻
未來社會的生存原則
……
三 經濟學新思維
在修道院看《花花公子》
投資學的“三個抽屜”
戰爭經濟學
區塊鏈技術的新突破
……
四 精英主導的時代
中產階級與社會轉型
自私也許不是人類的天性
“冰9”藥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