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新課標推薦課外閱讀圖書
《孔子的故事》,是中國現代著名文學批評家、文學史家李長之,專門寫給青少年的一部通俗讀物。他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當時是怎樣生活著的,以及當時的人(各式各樣的人)是怎樣看待孔子的。本書將孔子的精神面貌和生平事跡繪聲繪色地呈現出來,同時注重史料的選擇與提煉。
全書行文疏朗生動,是一部認識孔子、了解孔子,集學術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體的優秀讀物。
此次收入教育部統編《語文》推薦閱讀叢書,特為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制作,書前配有導讀,書后有知識鏈接,以給青少年朋友以必要閱讀指引和知識積累。
本書新增了《孔子和<論語>》《儒家之根本精神》《孔子與屈原》等文章,使得版本更加完善、完美,利于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子。
本書收入教育部統編《語文》推薦閱讀叢書,是專為中小學生朋友們課內外閱讀準備的,版本完善,校勘精良:
1.《孔子的故事》為李長之先生的經典作品,頗具教育意義,初版誕生以來暢銷不衰,影響廣泛深遠。
2. 本版特為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制作,書前配有導讀,書后有知識鏈接。導讀到位,知識點提示翔實,可為青少年朋友的閱讀提供必要輔助。
3. 此次我社取得專有版權,新增了《孔子和<論語>》《儒家之根本精神》《孔子與屈原》等文章,使得版本更加完善、完美。
4.《孔子的故事》被列為語文課外推薦讀物,對青少年語文學習及價值觀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我們主張,學生語文課外讀物的選擇一定要考慮版本問題,我社為老字號出版社,是國內文學、語文讀物出版的重鎮,編校質量上乘,品牌號召力強,在業界素享盛譽,我社版本,是讀者朋友們可以放心選擇的。
引子
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紀左右,世界上幾個古老的文明國家都呈現了燦爛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學者和思想家就是這種燦爛文化的代表。在希臘有自發唯物論的奠基者泰勒斯(約在公元前624前547年)和辯證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約在公元前540前480年),在印度有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約生于公元前550年),在中國有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就中國來說,和孔子同時還先后出現了不少優秀人物,像淵博的季札,政治家晏嬰、子產,思想家老子,歷史家倚相、左丘明,軍事家伍子胥、孫武等。
孔子出生的時期,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正當中國歷史上春秋時代(公元前722前481年)的中期。這時的中國,社會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冶鐵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公元前513年晉國用鐵鑄刑鼎就是一個例證;一般生產工具農具、手工工具,大致已用鐵制,由于生產工具的進步,農業、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黃河中下游廣大的土地被開墾了,森林等富源也有被開發的可能了。手工業則逐漸走向專業化。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業也發達起來,當時像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曾為越國上將軍的范蠡,都以經商致富。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整個社會都有巨大的變革。這種變革標志著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
公元前6世紀時,在中原地區和淮水、漢水、太湖流域廣大的地域里,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家,這些諸侯國家名義上是周天子的屬國,其實是一些自主的或半自主的獨立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各國諸侯、卿、大夫為代表的貴族,彼此為了爭奪土地或勞動者,不斷地發生兼并戰爭。戰爭的結果許多國家滅亡了,許多貴族沒落了,也有一些原來不是貴族的人,由于依附勝利的貴族而上升了。沒落的貴族和原來的下層貴族以及上升的人逐漸形成了士這一社會階層。這種士,在頻繁的戰爭中間,在各種軍事、外交、政治活動中間,獲得了廣泛的施展才能的機會。他們在當時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化過程中,曾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而孔子,正是士這一階層的最早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這以前的文化是被貴族壟斷的,但在社會劇烈變動、階級關系發生新的變化時,這種壟斷情況就要被迫改變了。沒落的貴族和原來的下層貴族在這一改變中就起了橋梁作用。他們順應了廣大人民學習文化、學術和各方面知識的迫切需要,開創了私人教授學生、傳播文化的新教育制度?鬃泳褪窃谶@種社會條件下產生的卓越的教育家。
當然,孔子不僅是個教育家,他還是個思想家。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有一套雖不周密但相當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政治見解?鬃铀枷胫凶罟廨x的一點,是提倡仁,仁就是愛人,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反映了由于奴隸制的漸趨瓦解而產生的當時庶人(廣大人民)的抬頭?鬃邮紫劝盐幕R普及到人民中間去,就是這種現實以及反映這種現實的人道精神的具體表現。這是孔子進步的一面。但是,孔子又主張用禮來制約仁,同時主張禮教、禮治,這就是說,孔子主張人跟人還是要按一定的等級、一定的規矩相處,也就是他說的: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要像個父,子要像個子,所以他說的仁愛人,便又被等級秩序削弱了。在這一點上,孔子終于沒有完全突破階級限制,終于沒有突破舊的思想意識的限制,終于沒有突破那時社會還處在過渡期的最初階段的歷史限制。在對當時的政治態度上,也有類似情況?鬃訉Ξ敃r各國諸侯、大夫的互相兼并很不滿意,他主張天下和平統一,這是符合當時人民愿望的,也是符合中國后來成為一個大的封建國家的歷史要求的;但是他所主張的統一,是要像西周初期那樣,在以周天子為首的舊貴族統治下的統一,這就雖然含有新的因素而終于和當時社會變革的現實相矛盾,這也就是孔子在當時不能不碰壁,政治活動不能不失敗的根本原因。進步和落后,改革和妥協,孔子兼而有之。這是孔子的矛盾,也是時代的矛盾。
盡管如此,孔子能夠提出仁,而且能夠普及文化知識,在教育事業上有很大的貢獻,其進步的一面還是主要的。源遠而流長的中國文化,孔子正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個傳播者。
李長之(1910--1978年)
清華大學畢業。師從著名哲學家張東蓀、金岳霖和馮友蘭,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
建國后一直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著有《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迎中國的文藝復興》、《苦霧集》、《夢雨集》、《陶淵明傳論》、《中國文學史略稿》、《李白》等。
目 次
導讀
引子
一沒落的貴族和孤苦的幼年
二孔子幼年時代的魯國文化空氣
三在挫折中前進
四教育事業的開端
五孔子和老子的會見
六走向成熟的道路
七孔子在齊國政治活動的失敗
八孔子在齊國的收獲和影響
九孔子在混亂的魯國中的寂寞
一○孔子繼續從事教育事業
一一從中都宰到司寇
一二孔子在外交上的勝利
一三孔子和魯國貴族的斗爭
一四孔子終于出走
一五在衛國受到監視
一六過匡城被拘留
一七到了晉國的邊界上
一八仍然回到衛國不愉快的三年
一九過宋國的時候遭到迫害
二○孔子停留在陳國
二一孔子絕糧
二二孔子勾留在楚國的邊緣
二三孔子再到衛國和歸魯
二四孔子歸魯后的政治言論和政治態度
二五專心從事教育工作
二六編寫《春秋》
二七整理詩歌和音樂
二八弟子顏淵和子路的死
二九孔子最后的歌聲
后記
附錄
孔子和《論語》
儒家之根本精神
孔子與屈原
知識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