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透視學科教學難點和普遍存在的問題,用全新理念加以改進。圍繞六面體放在視點,對六面體向透視平面投影,交得軸向消失點,對三個可視面做對角投影,交得距點這一全新理念展開。使教學演示簡單直觀,符號少便于表達。以簡單形體揭示透視類別,使透視原理直觀化簡單化,作圖過程與求距相一致,并且以整體求距鎖定比例為主線,沿軸線確定一段任意尺寸,就可鎖定物體的比例關系和空間位置,畫大畫小、畫遠畫近一樣方便。本教材通過多種方式相互印證,無論深度和廣度都有較大的選學空間,書中改變了國內外傾斜透視和小角度室內透視的作圖方法和認知,也是本教材的亮點,充分體現了編者和作者觀點。
1.權威指導,引領教學。依托相關院校,經相關專家指導,廣泛聯系全國專業領導、專家和老師,組編高質量的系列教材,以引領教學和人才培養。 2.立足課堂,方便一線。為方便一線教學,系列教材注重立足課堂,既有經典的傳統專業教材,又有新興的專業教材,且課件、PPT、掛圖等配套元素齊全,融入了新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符合教改主題,以探索、引領人才培養模式,能廣泛適應各層次的教學需要。 3.反映改革,凝聚成果。由優秀的院校和老師牽頭,帶領各地各類院校共同組編,將教改要求和成果融入其中,反映新教學理念、要求和發展趨勢,體現了兼收并蓄的思想,層次分明,能滿足不同層次和水平的教學要求。 4.工學結合,能力培養。結合實際,在工學結合的基礎上,注重能力培養。有的教材采用工學結合,項目引導的編寫模式,有的教材按照傳統章節形式進行編寫,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采用合適的理念和體例進行編寫,力求使教材適應人才培養和課程教學的需要。 5.任務驅動,任務導向,雙證溝通。立足院校教學和學生的特點,所編教材全面反映當前教學改革的成果,切實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和理論、實踐和素質教育相互融合的課程體系。
前 言
本書是藝術類院校設計、繪畫等眾多專業必須學習的基礎技法理論。
實際應用性強,涵蓋面廣,適應專業教學特點。有深度并有充分選學的空
間,書中采用大量直觀圖和示意圖,充分揭示各種透視原理和作圖規律。
由平行投影到中心投影過渡。即平面圖-立體圖-透視圖的漸進,使初學
者了解制圖學的科學和趣味性。提高空間分析表現能力和創作構圖能力。
本書以改變以往在透視中的單一的由給出尺寸的作圖方法為主線,多種方法相互印證,由淺入深。展示各種透視形式。
將物體放在視點,直接對軸線向透視平面投影取得消失點,作對角投影取得求距點,這樣一個變革還原了透視的本質,達到了整體求距并鎖定比例關系,求距與作圖過程相同,只要任定一個方向尺寸,就可畫出符合整體比例的透視圖。使透視繪圖變的更加直觀實際簡單易學。
傾斜透視作圖求距在國內外是一個沒有解決好的難點,通過視點對棱和面的投影,用三條弧線將空間三面角置為同一平面,求距作圖一目了然,有效而輕松的解決了空間三面求距這一難題。小角度室內透視作圖方法為直接求距也獨具一格。上述內容未經編者允許不得引用發表。
編者
2020年6月
張建獎勵;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曾獲得全省一等獎、全國優秀獎;指導學生在中南星等設計比賽中獲得良好的成績,發表多篇論文。參與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研究資助項目《以就業為導向、突出實踐性教學特色實現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可持續發展》課題研究,已結題;主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數字化境遇下的設計》。
目錄
第一章 透視圖形的產生
第一節 什么是透視學
第二節 透視中常用術語
第三節 平面、直線的投影
第四節 透視的種類及劃分
第二章 從平面圖到立體圖
第一節 平行投影與平面圖
第二節 基本幾何體的三視圖
第三節 軸測投影為立體圖
第四節 軸測圓的畫法
第五節 中心正投影作透視圖
第六節 透視與寫生
第三章 平行透視原理
第一節 平行透視的特點
第二節 分割求距與連續求距
第三節 應用方法
第四節 正仰視與正俯視
第四章 成角透視原理
第一節 非等距求距
第二節 等距求距
第三節 翻蓋體畫法
第四節 小角度室內度透視作圖
第五節 廣角透視
第六節 階梯畫法
第七節 視距與畫幅
第五章 傾斜透視原理
第一節 平行透視中物體的上下傾斜
第二節 平行透視中的畫面傾斜
第三節 成角透視中的物體傾斜
第四節 傾斜透視中的畫面傾斜
第六章 幾何平面與曲線形體
第一節 幾何平面的透視畫法
第二節 對角求距中平面圓的畫法
第三節 拱的畫法
第四節 圓形建筑物畫法
第五節 球體的切割
第六節 旋轉階梯畫法
第七章 陰影、倒影、反影
第一節 陰影畫法
第二節 陽光下陰影畫法
第三節 與圓相關的陰影畫法
第四節 倒影的畫法
第五節 鏡面反影畫法
第八章 人物在透視中的運用
第一節 視平線的作用
第二節 利用視平線構圖
第三節 人物在透視中的運用
第四節 人物頭部的分析畫法
第五節 透視坐標的應用
第六節 人體活動空間尺度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