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對中國古代文明產生和發展的腹心地區--洛陽盆地中東部近1200平方公里的區域,開展了區域系統調查。期間共發現遺址(或地點)456處,采集到大量先秦時期的遺物。通過分析發現這些遺址涵蓋了先秦時期的各個階段,包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青銅時代的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殷墟文化以及兩周時期,為我們初步勾勒出該區域從公元前6200年至公元前221年這6000年間社會發展圖景,揭示出早期中國文明核心區從零星分布的小村落到王朝統治中心的社會發展軌跡。
目錄
序一 陳星燦/i
序二 許宏/iii
序三 劉莉/vii
資料編
第一章 緒言 3
第一節 區域景觀生態及歷史沿革 3
一 地形地貌 3
(一)北部邙山黃土丘陵臺原 3
(二)伊洛河谷沖積平原 5
(三)南部山前侵蝕淺山黃土陵
(洪積沖積坡地) 5
(四)南部中低山地 5
二 水系水文 6
(一)洛河水系 6
(二)伊河水系 8
(三)伊洛河南岸相關水系 11
(四)人工渠 12
三 氣候 13
四 自然資源 13
(一)礦產資源 13
(二)動物群落 14
(三)植物群落 14
五歷史沿革與行政區劃 15
(一)瀍河回族區 15
(二)洛龍區 17
(三)伊濱(經濟開發)區 20
(四)孟津縣 21
(五)偃師市 22
(六)鞏義市 23
第二節 工作基礎 24
一 區域考古工作簡史 24
(一)1949年之前的考古工作 24
(二)1949年之后的考古工作 24
二 域內考古發現和研究 32
(一)舊石器時代 32
(二)新石器時代 33
(三)青銅時代 45
第三節 調查經過 56
一 背景和目標 56
(一)項目緣起 56
(二)項目目標 57
二 材料與方法 60
(一)材料 60
(二)調查方法 61
三 調查范圍 62
(一)中澳美伊洛河流域聯合考古隊 64
(二)河南二里頭工作隊 64
四調查過程與參與人員 64
(一)中澳美伊洛河流域聯合考古隊 64
(二)河南二里頭工作隊 70
(三)整理過程中的復查 73
(四)報告編纂中的復查 73
第四節 整理過程 74
一 整理背景 74
(一)前期研究 74
(二)立項背景 80
二 人員分工 80
(一)編纂委員會構成 81
(二)人員分工 81
三 整理經過 82
(一)項目立項和經費安排 82
(二)整理過程 82
第二章 主要發現 85
第一節 綜述 85
一 區域劃分方式 85
二 編纂體例 85
(一)行文順序 85
(二)遺址名稱 86
(三)遺址介紹 86
(四)附表 86
(五)圖版 86
(六)屬性/時代判定 86
第二節 分述 87
一 洛河北岸片區 87
(一)邙山南麓 89
(二)山南至河北平原區 119
(三)洛河北岸臺地 165
(四)邙山南麓和伊洛河北岸 187
二 夾河片區 230
(一)古洛河北岸 230
(二)古伊洛河之間 258
三伊河南岸片區 317
(一)楊溝 319
(二)諸葛溝 323
(三)梁村溝 326
(四)酒流溝 328
(五)袁溝-俎家溝 345
(六)沙溝河 377
(七)東沙溝 462
(八)五岔溝等 495
(九)瀏澗河 501
(十)馬澗河 663
(十一)瀏澗河、馬澗河匯合后瀏澗河下游 753
(十二)干溝河 778
(十三)曹河 949
(十四)沙河溝 973
(十五)天坡河 976
(十六)塢羅河 1002
(十七)稍柴水 1110
(十八)益家窩水 1119
第三章 調查結果 1122
第一節 概述 1122
第二節 分述 1123
一 舊石器時代 1123
二 新石器時代 1125
(一)裴李崗文化 1125
(二)仰韶文化 1129
(三)龍山文化 1142
三 青銅時代 1151
(一)二里頭文化 1151
(二)二里崗文化 1169
(三)殷墟文化 1179
(四)西周時期 1184
(五)東周時期 1191
第三節 存在問題 1199
一 調查中存在的問題 1199
(一)工作目標 1199
(二)調查方法 1199
二 整理過程中的問題 1201
(一)文化屬性和年代的判定 1201
(二)以往認識的處理 1202
(三)其他問題 1202
研究編
第四章 伊洛地區復雜社會的興衰:聚落形態的時空變化 1205
第一節 氣候與環境背景 120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206
第三節 聚落分布和14C年代 1207
一 裴李崗文化時期 1208
二 仰韶文化時期 1208
三 龍山文化時期 1218
四 二里頭文化時期 1219
五 商(二里崗—殷墟文化) 1222
六 西周和東周 1223
第四節 討論 1224
一 聚落形態和社會發展趨勢 1224
二 陶器的生產分配模式、考古學類型與人群的關系 1227
三 二里頭文化年代問題 1228
第五節 小結 1228
第五章 伊洛地區復雜社會的演變:地理信息系統基礎上的人口和農業可耕地的分析 1232
第一節 研究基礎、目的與方法 1232
第二節 人口數量估計及土地承載力和領地生產力的重建 1235
一 人口數量估計 1235
二 重建研究區域內的土地承載力 1237
三 重建各遺址的領地生產力 1241
第三節 裴李崗至二里頭各時期的人口和土地利用 1242
一 裴李崗文化時期 1242
二 仰韶文化時期 1244
(一)仰韶早期1244
(二)仰韶中期1245
(三)仰韶晚期1246
三 龍山時期 1248
(一)龍山早期 1248
(二)龍山晚期 1248
四 二里頭時期 1251
(一)二里頭一期 1251
(二)二里頭二期 1253
(三)二里頭三期 1254
(四)二里頭四期 1256
第四節 人口數量變化和資源再分配與伊洛地區社會復雜化進程 1257
一 人口數量變化和伊洛地區社會復雜化進程 1257
二 資源再分配和伊洛地區社會復雜化進程 1260
第五節 本研究的局限性 1260
第六章 伊洛地區調查遺址的植物考古分析 1265
第一節 樣品研究方法與樣品量 1265
第二節 分析方法 1267
第三節 植物遺存的種類與多樣性 1268
一 栽培植物 1271
二 未馴化的植物 1274
第四節 各階段植物資源使用的變化 1278
第五節 結語 1283
第七章 灰嘴遺址石器加工原料的來源 1303
第一節 前言 1303
第二節 灰嘴地區的地質和地理情況 1303
第三節 灰嘴石器的巖石學 1308
一 鮞狀白云巖 1309
二 輝綠巖 1310
三 細云母砂巖 1311
四 其他砂巖 1311
五 細石灰巖和石灰 1312
六 細粒硅酸巖(燧石、硅質粉砂巖、流紋巖) 1313
七 大理石 1313
八 其他變質巖(片麻巖、石英巖、片巖、板巖) 1314
九 石英 1314
十 中粒、粗粒的火成巖(閃長巖、半花崗巖、輝長巖、花崗巖) 1314
十一 結晶方解石和白云石(包括石筍) 1314
十二 綠松石和玉石1315
第四節 決定灰嘴石料選擇的若干因素 1315
第八章 中國早期國家非國有手工業:二里頭畿內的考古學分析 1318
第一節 國有手工業與非國有手工業 1318
第二節 灰嘴遺址的石器作坊 1319
第三節 石器原料的獲取 1322
一 鮞狀白云巖石鏟的分配 1323
二 白陶的生產和分配 1325
第四節 結論 1327
第九章 伊洛河流域灰嘴遺址的土壤微形態、化學和磁化率研究:以典型仰韶地層序列為主 1330
第一節 前言 1330
第二節 樣品和方法 1330
第三節 結論和討論 1336
一 后沉積效應 1336
二 本地土壤 1338
三 裴李崗時期 1339
四 灰嘴遺址使用時期 1339
(一)仰韶堆積序列(05HYEHF1) 1339
(二)龍山時期 1341
(三)仰韶和龍山時期(2005HYEGS2的土壤沉積序列) 1341
(四)二里頭時期 1342
第四節 結論 1343
CHAPTER 4 RISE AND FALL OF COMPLEX SOCIETIES IN THR YILUO REGION, NORTH CHINA: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1346
1.INTRODUCTION 1346
2. REGIONAL SETTING 1347
3. MATERIAL AND METHODS 1348
4. THE RESULTS 1349
4.1 The Peiligang period 1350
4.2 The Yangshao period 1360
4.3 The Longshan period 1360
4.4 The Erlitou period 1362
4.5 The Shang period (Erligang-Yinxu) 1365
4.6 Western and Eastern Zhou 1366
5. DISCUSSION 1367
5.1 General trend of sociopolitical and population fluctuations 1367
5.2 Pottery production, archaeological culture, and population 1370
5.3 Chronology of the Erlitou culture 1371 6. CONCLUSION 1372
CHAPTER 5 DEVELOPMENT OF COMPLEX SOCIETIES IN THE YILUO REGION: A GIS BASED POPULATION AND AGRICULTURAL AREA ANALYSIS 1376
1.INTRODUCTION 1376
2. ESTIMATION OF POPULATION SIZE 1378
3. HOW MANY AGRICULTURAL HECTARES DID A PERSON NEED? 1378
4. GIS-BASED ANALYSIS OF CARRYING CAPACITY AND CATCHMENT PRODUCTIVITY 1379
5.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POPULATION SIZ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LEXITY 1384
CHAPTER 6 ARCHAEOBOTANICAL ANALYSIS ON SITES SURVEYED IN THE YILUO REGION (1998-2011) 1402
1.SAMPLE SURVEY METHOD AND SAMPLE SIZE 1402
2. ANALYTICAL METHODS 1404
3. COMPOSITIONS AND DIVERSITY OF PLANT REMAINS 1405
3.1 Cultigens 1409
3.2 Non-domesticated plant 1412
4. CHANGES IN PLANT RESOURCE UTILIZATION THROUGH TIME 1417
5. SUMMARY 1423 CHAPTER 7 RAW MATERIAL SOURCES UTILISED IN STONE TOOL PRODUCTION AT HUIZUI 1427
1.INTRODUCTION 1427
2.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OF THE HUIZUI AREA 1429
3. LITHOLOGIES OF STONE TOOLS PRESENT AT HUIZUI 1433
3.1 Oolitic dolomite 1434
3.2 Diabase 1435
3.3 Fine micaceous sandstone 1436
3.4 Other varieties of sandstone 1437
3.5 Fine-grained limestone and lime 1438
3.6 Very fine-grained siliceous rocks (chert, silicified siltstone, rhyolite) 1439
3.7 Marble 1440
3.8 Other metamorphic rocks (gneiss, quartzite, schist, slate) 1440
3.9 Quartz 1441
3.10 Medium and coarse-grained igneous rocks (diorite, aplite, gabbro, granite) 1441
3.11 Crystalline calcite and dolomite (including stalagmite) 1441
3.12 Turquoise and jade 1441
4.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CHOICE OF RAW MATERIALS AT HUIZUI 1442
CHAPTER 8 NON-STATE CRAFTS IN THE EARLY CHINESE STATE: AN ARCHAEOLOGICAL VIEW FROM THE ERLITOU HINTERLAND 1445
1.INTRODUCTION: STATE CRAFTS VS. NON-STATE CRAFTS 1445
2. HUIZUI STONE WORKSHOPS 1447
3. LITHIC RAW MATERIAL PROCUREMENT 1449
3.1 Distribution of the oolitic dolomite spades 1452
3.2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white pottery 1454
4. CONCLUSION 1458
CHAPTER 9 SOIL MICROMORPHOLOGY, CHEMISTRY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STUDIES AT HUIZUI (YILUO REGION, HENAN PROVINCE, NORTHERN CHINA), WITH SPECIAL FOCUS ON A TYPICAL YANGSHAO FLOOR SEQUENCE 1461
1.INTRODUCTION 1461
2. SAMPLES AND METHODS 1463
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1467
3.1 Post-deposition effects 1469
3.2 Local soils 1470
3.3 Peiligang occupation 1470
4. OCCUPATION AT HUIZUI 1470
4.1 YANGSHAO FLOOR SEQUENCE(05HYEHF1) 1470
4.2 Longshan ash pit 05HYEH3 1473
4.3 Longshan ash pit 05HYEH4 1473
4.4 Yangshao and Longshan soil-sediment sequence at GS2 (05HYEGS2) 1473
4.5 Erlitou contexts 1474
5. CONCLUSIONS 1475
附表 1478
附表1 遺址登記表 1478
附表2 遺跡登記表 1497
附表3 遺物登記表 1541
編后記 1643
插圖目錄
圖1.1 洛陽盆地及周邊地貌 4
圖1.2 洛陽盆地內主要水系 7
圖1.3 洛陽盆地行政區劃 16
圖1.4 洛陽盆地中東部區域系統調查范圍 63
圖2.1 洛河北岸片區遺址分布 88
圖2.2 邙山南麓遺址分布 89
圖2.3 西呂廟(右下為北) 90
圖2.4a 劉坡(右上為北) 91
圖2.4b 劉坡(036)采集標本(一) 92
圖2.4c 劉坡(036)采集標本(二) 93
圖2.5 耀店東(右上為北) 94
圖2.6a 平樂A(上為北) 96
圖2.6b 平樂A(034)采集標本 97
圖2.7 平樂b(上為北) 99
圖2.8a 翟泉北(左為北) 100
圖2.8b 翟泉北(029)、翟泉東北(030)、翟泉西南(031)采集標本 101
圖2.9 翟泉東北(左為北) 102
圖2.10 翟泉西南(右為北) 103
圖2.11 金村東北(上為北) 105
圖2.12 金村墓地(上為北) 106
圖2.13a 保莊西北(左上為北) 107
圖2.13b 保莊西北(046)采集標本 109
圖2.14a 保莊北(下為北) 110
圖2.14b 保莊北(047)采集標本 111
圖2.15 石橋北莊東北(左為北) 113
圖2.16a 丁溝南(上為北) 114
圖2.16b 丁溝南(028)、石橋東北(049)采集標本 115
圖2.17 丁溝新村南(上為北) 116
圖2.18 石橋東北(上為北) 117
圖2.19 石橋東南(右上為北) 118
圖2.20 邙山南至洛河北平原區遺址分布圖 119
圖2.21a 帽郭A(右為北) 119
圖2.21b 帽郭A(012)采集標本(一) 120
圖2.21c 帽郭A(012)采集標本(二) 122
圖2.21d 帽郭A(012)采集標本(三) 123
圖2.22a 帽郭b(右為北) 124
圖2.22b 帽郭b(013)采集標本 125
圖2.23a 凹楊(上為北) 126
圖2.23b 凹楊(004)采集標本 128
圖2.24a 扁擔趙南(上為北) 130
圖2.24b 扁擔趙南(003)采集標本 131
圖2.25 油王南(上為北) 132
圖2.26a 黑王(左為北) 133
圖2.26b 黑王(007)采集標本 134
圖2.27a 白王北(上為北) 136
圖2.27b 白王北(006)采集標本 137
圖2.28 分金溝(上為北) 138
圖2.29 白馬寺(上為北) 139
圖2.30 韓旗城址(下為北) 140
圖2.31 永寧寺西南(上為北) 142
圖2.32a 龍虎灘北(上為北) 143
圖2.32b 龍虎灘北(040)、寺里碑東(048)采集標本 144
圖2.33 寺里碑東(下為北) 145
圖2.34a 景陽崗(左為北) 146
圖2.34b 景陽崗(041)采集標本(一) 148
圖2.34c 景陽崗(041)采集標本(二) 149
圖2.34d 景陽崗(041)采集標本(三) 150
圖2.34e 景陽崗(041)采集標本(四) 151
圖2.35a 白村東北(左上為北) 153
圖2.35b 白村東北(043)采集標本 154
圖2.36 新莊東南(下為北) 155
圖2.37 南蔡莊西北(上為北) 156
圖2.38 南蔡莊西(上為北) 158
圖2.39 羊二莊東南(下為北) 159
圖2.40 山神廟(右上為北) 160
圖2.41 墳莊東(上為北) 161
圖2.42 杜樓(下為北) 162
圖2.43a 赫田寨西北(左下為北) 163
圖2.43b 赫田寨西北(060)采集標本 164
圖2.44 洛河北岸臺地遺址分布圖 165
圖2.45a 史家灣北(上為北) 166
圖2.45b 史家灣北(001)采集標本 167
圖2.46a 楊灣西(左下為北) 169
圖2.46b 楊灣西(002)采集標本 170
圖2.47a 陳屯老村(左上為北) 172
圖2.47b 陳屯老村(009)、棗園北(010)采集標本 173
圖2.48 棗園北(左為北) 174
圖2.49 宋灣東南(右上為北) 176
圖2.50a 漁骨西南(左為北) 178
圖2.50b 漁骨西南(044)、古城西(057)采集標本 178
圖2.51 古城西(左下為北) 179
圖2.52 古城東北(左上為北) 180
圖2.53 偃師商城(上為北) 181
圖2.54 塔莊(上為北) 183
圖2.55 槐廟南(上為北) 185
圖2.56 邙山南麓、伊洛河北岸遺址分布圖 187
圖2.57a 北窯東北(上為北) 188
圖2.57b 北窯東北(065)采集標本 189
圖2.58 湯泉溝(左上為北) 190
圖2.59 鳳凰溝(右上為北) 192
圖2.60 石頭溝北(上為北) 193
圖2.61 山圪垱北(上為北) 194
圖2.62 化村北(下為北) 195
圖2.63a 山圪垱(左為北) 196
圖2.63b 山圪垱(072)采集標本 197
圖2.64 王窯(上為北) 198
圖2.65 忠義村黃冢(下為北) 199
圖2.66a 寺溝(上為北) 200
圖2.66b 寺溝(074)采集標本(一) 202
圖2.66c 寺溝(074)采集標本(二) 203
圖2.67a 寺溝南(右下為北) 205
圖2.67b 寺溝村南(Y151)采集標本 206
圖2.68a 寺溝東南(右上為北) 208
圖2.68b 寺溝東南(Y152)采集標本(一) 210
圖2.68c 寺溝東南(Y152)采集標本(二) 212
圖2.69a 石家莊(上為北) 214
圖2.69b 石家莊(075)采集標本 215
圖2.70 石家莊西南(右上為北) 216
圖2.71a 高嶺(上為北) 217
圖2.71b 高嶺(Y154)、南瓦窯(Y156)采集標本 218
圖2.72 南瓦窯(上為北) 219
圖2.73a 康北古城(右為北) 221
圖2.73b 康北古城(Y157)、康溝(Y158)采集標本 222
圖2.74 康溝(右為北) 223
圖2.75 董溝(上為北) 225
圖2.76 洪溝(下為北) 227
圖2.77a 神北(上為北) 228
圖2.77b 神北(Y161)采集標本 229
圖2.78 夾河片區遺址分布圖 230
圖2.79 古洛河北岸遺址分布圖 230
圖2.80a 西石橋東(上為北) 231
圖2.80b 西石橋東(076)采集標本(一) 232
圖2.80c 西石橋東(076)采集標本(二) 234
圖2.80d 西石橋東(076)采集標本(三) 236
圖2.81a 孫家崗(上為北) 237
圖2.81b 孫家崗(077)采集標本(一) 238
圖2.81c 孫家崗(077)采集標本(二) 241
圖2.82a 佃莊東(上為北) 243
圖2.82b 佃莊東(080)、關莊東南(088)、關公冢(089)采集標本 244
圖2.83 大郊寨東(上為北) 245
圖2.84 關莊東南(上為北) 246
圖2.85 關公冢(上為北) 248
圖2.86 二里頭(右上為北) 250
圖2.87 四角樓(上為北) 252
圖2.88 北許南(上為北) 254
圖2.89 圪當頭東北(下為北) 255
圖2.90a 谷堆頭寨(上為北) 256
圖2.90b 谷堆頭寨(094)采集標本 257
圖2.91 古伊洛河之間遺址分布圖 258
圖2.92a 桂連凹南(下為北) 259
圖2.92b 桂連凹南(020)采集標本(一) 260
圖2.92c 桂連凹南(020)采集標本(二) 261
圖2.92d 桂連凹南(020)、桂連凹東北(021)采集遺物 262
圖2.93 桂連凹東北(上為北) 263
圖2.94a 綱常(左下為北) 265
圖2.94b 綱常(019)采集標本(一) 266
圖2.94c 綱常(019)采集標本(二) 268
圖2.95 齊村西南(上為北) 270
圖2.96a 齊村東南(上為北) 271
圖2.96b 齊村東南(023)、夏莊西北(025)、太平莊北(018)采集標本 272
圖2.97 夏莊西北(上為北) 273
圖2.98 二郎廟北(上為北) 275
圖2.99 太平莊北(上為北) 276
圖2.100a 穆莊(右為北) 277
圖2.100b 穆莊(022)采集標本 278
圖2.101a 潘寨老寨東(上為北) 280
圖2.101b 潘寨老寨東(015)、西馬莊西北(086)采集標本 281
圖2.102 西馬莊西北(上為北) 282
圖2.103a 西石罷(上為北) 284
圖2.103b 西石罷(016)采集石器 285
圖2.103c 西石罷(016)采集陶器(一) 286
圖2.103d 西石罷(016)采集陶器(二) 287
圖2.103e 西石罷(016)采集陶器(三) 288
圖2.104a 火龍廟(右上為北) 290
圖2.104b 火龍廟(017)采集標本 291
圖2.105a 大郎廟南(上為北) 292
圖2.105b 大郎廟南(083)、東馬莊西(084)采集標本 293
圖2.106 東馬莊西(左上為北) 295
圖2.107 牛王廟東北(上為北) 297
圖2.108a 西三冢(上為北) 298
圖2.108b 西三冢(079)采集標本 299
圖2.109a 金鐘寺(上為北) 300
圖2.109b 金鐘寺(081)采集標本(一) 302
圖2.109c 金鐘寺(081)采集標本(二) 303
圖2.109d 金鐘寺(081)采集標本(三) 304
圖2.109e 金鐘寺(081)采集標本(四) 306
圖2.109f 金鐘寺(081)采集標本(五) 307
圖2.109 g金鐘寺(081)采集標本(六) 308
圖2.110a 碑樓南(上為北) 310
圖2.110b 碑樓南(085)采集標本 311
圖2.111a 羅圪垱(上為北) 313
圖2.111b 羅圪垱(082)采集標本(一) 314
圖2.111c 羅圪垱(082)采集標本(二) 315
圖2.112 伊河南岸片區遺址分布圖 318
圖2.113 楊溝、諸葛溝、梁村溝、酒流溝等流域遺址分布圖 319
圖2.114a 刁窯東(上為北) 320
圖2.114b 刁窯東(179)、劉窯東(180)采集標本 320
圖2.115 劉窯東(右上為北) 321
圖2.116a 諸葛水庫北(上為北) 323
圖2.116b 諸葛水庫北(178)采集標本 325
圖2.117 梁村南(上為北) 326
圖2.118a 道湛東南(上為北) 327
圖2.118b 道湛東南(177)采集標本 327
圖2.119a 楊東南(左為北) 328
圖2.119b 楊東南(160)、楊東(161)、王溝東(162)采集標本 329
圖2.120 楊東(左為北) 330
圖2.121 王溝東 331
圖2.122 楊河西(上為北) 333
圖2.123a 酒流溝水庫西(右上為北) 334
圖2.123b 酒流溝水庫西(159)采集標本 336
圖2.124a 酒流溝水庫北(左上為北) 338
圖2.124b 酒流溝水庫北(158)采集標本 339
圖2.125a 劉溝東北(上為北) 341
圖2.125b 劉溝東北(175)、劉家窯(157)采集標本 342
圖2.126 劉家窯(左為北) 343
圖2.127 袁溝-俎家溝流域遺址分布圖 345
圖2.128a 袁溝西(上為北) 346
圖2.128b 袁溝西(170)、袁溝東南(173)采集標本 347
圖2.129 袁溝東(右為北) 348
圖2.130 袁溝東南(上為北) 349
圖2.131a 袁溝b(左為北) 351
圖2.131b 袁溝b(166)采集標本 352
圖2.132a 袁溝A(左為北) 354
圖2.132b 袁溝A(165)采集標本 355
圖2.133 偏橋西南(上為北) 357
圖2.134a 毛村東(上為北) 358
圖2.134b 毛村東(164)采集石器 359
圖2.134c 毛村東(164)采集陶器(一) 361
圖2.134d 毛村東(164)采集陶器(二) 363
圖2.135a 常村西南(右上為北) 364
圖2.135b 常村西南(174)、常村東(169)、偏橋北(168)、俎家村東南(167)采集標本 365
圖2.136 常村東(上為北) 366
圖2.137 偏橋北(下為北) 367
圖2.138 俎家莊東南(上為北) 369
圖2.139a 俎家莊北(右下為北) 370
圖2.139b 俎家莊北(156)、南寨上村東(154)、南寨西村南(151)采集標本 371
圖2.140 大王村西北(左為北) 372
圖2.141 南寨上村東(右上為北) 373
圖2.142 南寨西村南(右為北) 375
圖2.143 沙溝河流域遺址分布圖 377
圖2.144a 馬寨(上為北) 378
圖2.144b 馬寨(192)、孫家窯西(193)采集標本 379
圖2.145 孫家窯西(上為北) 380
圖2.146 賈莊坡西南(左為北) 383
圖2.147 東朱村東南(右為北) 385
圖2.148a 東朱村東北(右上為北) 386
圖2.148b 東朱村東北(196)、王灣西北(195)采集標本 387
圖2.149 王灣西北(右為北) 388
圖2.150a 韓寨北(右為北) 390
圖2.150b 韓寨北(191)、楊裴屯西南(190)采集標本 391
圖2.151 楊裴屯西南(左下為北) 392
圖2.152a 沙溝西(左為北) 394
圖2.152b 沙溝西(188)采集標本 396
圖2.152c 沙溝西(188)、西灣北(189)采集標本 396
圖2.153 西灣北(上為北) 398
圖2.154a 寇店西(上為北) 400
圖2.154b 寇店西(185)采集標本 401
圖2.155 劉李寨A(右為北) 402
圖2.156a 陳家窯(上為北) 404
圖2.156b 陳家窯(184)采集標本(一) 405
圖2.156c 陳家窯(184)采集標本(二) 406
圖2.157 劉李寨b(右下為北) 408
圖2.158a 宮家窯(左上為北) 410
圖2.158b 宮家窯(183)采集標本(一) 411
圖2.158c 宮家窯(183)采集標本(二) 412
圖2.159a 劉李東北(下為北) 414
圖2.159b 劉李東北(181)采集標本(一) 415
圖2.159c 劉李東北(181)采集標本(二) 416
圖2.159d 劉李東北(181)采集標本(三) 417
圖2.160a 劉李西北(右為北) 419
圖2.160b 劉李西北(182)采集標本 420
圖2.161a 九賢(上為北) 421
圖2.161b 九賢(139)采集標本 422
圖2.162 蘇家窯南(右為北) 424
圖2.163a 蘇家窯西北(上為北) 425
圖2.163b 蘇家窯西北(137)采集標本(一) 426
圖2.163c 蘇家窯西北(137)采集標本(二) 428
圖2.164a 武屯東南(下為北) 430
圖2.164b 武屯東南(152)采集標本(一) 431
圖2.164c 武屯東南(152)采集標本(二) 432
圖2.164d 武屯東南(152)采集標本(三) 433
圖2.165a 武屯南(上為北) 435
圖2.165b 武屯南(153)采集標本 436
圖2.166a 西龐村西北(右為北) 439
圖2.166b 西龐村西北(135)、東龐村北(150)采集標本 440
圖2.167 東龐村北(右為北) 441
圖2.168 白草坡西南(上為北) 443
圖2.169 辛莊東北(右為北) 444
圖2.170a 東龐村南(右為北) 445
圖2.170b 東龐村南(136)、楊村東南(144)采集標本 446
圖2.171 楊村東南(上為北) 447
圖2.172a 楊村北(上為北) 449
圖2.172b 楊村北(145)采集標本(一) 450
圖2.172c 楊村北(145)采集標本(二) 452
圖2.173 魏家窯北(左為北) 453
圖2.174a 掘山(左上為北) 454
圖2.174b 掘山(147)采集標本(一) 456
圖2.174c 掘山(147)采集標本(二) 458
圖2.174d 掘山(147)采集標本(三) 459
圖2.175 西窯溝(右為北) 460
圖2.176 窯溝(右為北) 461
圖2.177 東沙溝、五岔溝流域遺址分布圖 462
圖2.178 肖村南寨(上為北) 463
圖2.179a 經周東(右為北) 464
圖2.179b 經周東(207)采集標本 465
圖2.180a 肖村西寨西北(下為北) 466
圖2.180b 肖村西寨西北(208)采集標本 467
圖2.181 經周東北(上為北) 469
圖2.182 寧村西北(上為北) 470
圖2.183a 呂橋東南(上為北) 471
圖2.183b 呂橋東南(210)、呂橋(205)、呂橋北(204)采集遺物 472
圖2.184 呂橋(下為北) 473
圖2.185 呂橋北(下為北) 475
圖2.186 郭家嶺北(下為北) 476
圖2.187 郜寨北(右為北) 477
圖2.188a 軍屯東南(右為北) 478
圖2.188b 軍屯東南(140)采集標本 479
圖2.189a 石牛溝(右為北) 480
圖2.189b 石牛溝(124)、新彭店東(143)采集標本 481
圖2.190 新彭店東(左下為北) 482
圖2.191a 高崖西(右上為北) 484
圖2.191b 高崖西(134)采集標本(一) 487
圖2.191c 高崖西(134)采集標本(二) 489
圖2.192a 高崖東北(左為北) 491
圖2.192b 高崖東北(132)采集標本 493
圖2.193 丁湖店西南(下為北) 495
圖2.194a 半個寨西南(左為北) 496
圖2.194b 半個寨西南(131)、五岔溝西北(130)采集標本 497
圖2.195 五岔溝西北(右上為北) 498
圖2.196 五岔溝北(上為北) 500
圖2.197 瀏澗河流域遺址分布圖 501
圖2.198a 鐵窯東南(下為北) 502
圖2.198b 鐵窯東南(218)、楊寨西南(215)、鐵窯東(219)采集標本 503
圖2.199 楊寨西南(左下為北) 505
圖2.200 鐵窯東(上為北) 507
圖2.201a 楊寨西(上為北) 508
圖2.201b 楊寨西(214)采集標本(一) 509
圖2.201c 楊寨西(214)采集標本(二) 510
圖2.201d 楊寨西(214)采集標本(三) 511
圖2.202a 鐵村南(右上為北) 513
圖2.202b 鐵村南(220)采集標本 514
圖2.203a 馬寨西(左為北) 516
圖2.203b 馬寨西(213)采集標本(一) 518
圖2.203c 馬寨西(213)采集標本(二) 520
圖2.203d 馬寨西(213)采集標本(三) 521
圖2.204a 寨灣東南(右為北) 523
圖2.204b 寨灣東南(216)采集石器 525
圖2.204c 寨灣東南(216)采集陶器(一) 526
圖2.204d 寨灣東南(216)采集陶器(二) 527
圖2.204e 寨灣東南(216)采集陶器(三) 529
圖2.205a 寨灣東北(右為北) 531
圖2.205b 寨灣東北(217)采集標本(一) 532
圖2.205c 寨灣東北(217)采集標本(二) 535
圖2.205d 寨灣東北(217)采集標本(三) 537
圖2.206a 曹寨北(左下為北) 539
圖2.206b 曹寨北(212)采集標本 541
圖2.207a 西張莊東南(右為北) 543
圖2.207b 西張莊東南(222)、西張莊東北(221)采集標本 544
圖2.208 西張莊東北(左上為北) 545
圖2.209 韓村南b(左為北) 547
圖2.210a 韓村南A(上為北) 548
圖2.210b 韓村南b(202)、韓村南A(201)、符家寨西(200)采集標本 549
圖2.211 符家寨西(左為北) 550
圖2.212 符家寨北(左下為北) 552
圖2.213a 符家寨東北(左下為北) 553
圖2.213b 符家寨東北(198)采集標本 555
圖2.214a 張村東南(上為北) 556
圖2.214b 張村東南(123)、裴村E(122)、裴村A(118)、裴村b(119)、裴村c(120)、裴村D(121)采集標本 557
圖2.215 裴村E(右為北) 559
圖2.216 裴村A(右為北) 561
圖2.217 裴村b(右為北) 563
圖2.218 裴村c(右為北) 565
圖2.219 裴村D(右為北) 566
圖2.220a 程子溝南(左上為北) 568
圖2.220b 程子溝南(116)、程子溝(117)采集標本 569
圖2.221 程子溝(右為北) 570
圖2.222a 崔河北(右為北) 572
圖2.222b 崔河北(115)、郝寨東北(114)、陶化店東南(127)、陶化店水庫(126)采集標本 573
圖2.223 郝寨東北(右為北) 574
圖2.224 陶化店東南(上為北) 575
圖2.225 陶化店水庫(左上為北) 577
圖2.226 邢寨東北(上為北) 579
圖2.227 邢村東(上為北) 580
圖2.228a 夏后寺(上為北) 581
圖2.228b 邢村東(Y225)、夏后寺(Y182)采集標本 583
圖2.228c 夏后寺(Y182)采集標本 586
圖2.229a 九龍水庫東南(上為北) 587
圖2.229b 九龍水庫東南(Y183)、邢村北(Y184)、扒頭水庫南(Y185)采集標本 588
圖2.230 邢村北(上為北) 589
圖2.231 扒頭水庫南(下為北) 590
圖2.232a 扒頭東南(下為北) 592
圖2.232b 扒頭東南(Y181)、扒頭西南(Y180)采集標本 593
圖2.233 扒頭西南(上為北) 595
圖2.234a 任才村東南(上為北) 597
圖2.234b 任才村東南(Y179)、任才村西南(Y178)、盧村南(Y186)采集標本 598
圖2.235 任才村西南(上為北) 599
圖2.236 盧村南(下為北) 601
圖2.237 盧村西南(下為北) 603
圖2.238a 盧村西(下為北) 604
圖2.238b 盧村西(Y177)、盧村西北(Y176)、雙泉東北(Y224)采集標本 605
圖2.239 盧村西北(下為北) 606
圖2.240 雙泉東北(下為北) 608
圖2.241a 盧村東北(上為北) 610
圖2.241b 盧村東北(Y169)、盧村北(Y168)、高祖廟(Y167)采集、出土標本 611
圖2.242 盧村北(上為北) 612
圖2.243 高祖廟(上為北) 614
圖2.244 雙泉東南(左為北) 616
圖2.245a 雙泉南(左為北) 617
圖2.245b 雙泉南(Y172)、雙泉西南(Y171)采集標本 618
圖2.246 泉寨東(左為北) 619
圖2.247 泉寨西(左為北) 620
圖2.248 雙泉西南(左為北) 621
圖2.249 雙泉西北(左為北) 622
圖2.250 西齊家窯東南(上為北) 623
圖2.251a 瀏澗河水庫東(左下為北) 624
圖2.251b 瀏澗河水庫東(Y187)采集標本 625
圖2.252 西齊家窯(左為北) 626
圖2.253 灰嘴(右下為北) 627
圖2.254a 西齊家窯東北(左為北) 630
圖2.254b 西齊家窯東北(Y166)采集標本 631
圖2.255a 西齊家窯西北(左為北) 632
圖2.255b 西齊家窯西北(Y188)采集標本 633
圖2.256a 灰嘴北(左為北) 634
圖2.256b 灰嘴北(Y192)、鄭窯南(Y189)、陶家村東(Y191)采集陶器 635
圖2.257 鄭窯南(上為北) 636
圖2.258 陶家村東(上為北) 638
圖2.259a 劉國故城(上為北) 640
圖2.259b 劉國故城(Y190)采集陶器 642
圖2.260a 鄭窯(上為北) 643
圖2.260b 鄭窯(Y140)采集陶器 645
圖2.261 擂鼓臺水庫東(上為北) 647
圖2.262a 鄭村西(上為北) 648
圖2.262b 鄭村西(Y194)采集標本 649
圖2.263 澗東村(上為北) 650
圖2.264a 澗東村北(上為北) 652
圖2.264b 澗東村北(Y196A)采集遺物 653
圖2.265a 澗東村西北(上為北) 655
圖2.265b 澗東村西北(Y196b )、姬家村南(Y228)采集陶器 657
圖2.266 姬家村南(上為北) 658
圖2.267 馬澗河流域遺址分布圖 663
圖2.268 九龍角水庫西(右上為北) 664
圖2.269a 東管茅東南(下為北) 666
圖2.269b 東管茅東南(Y203)采集標本 667
圖2.270a 東管茅東(右上為北) 668
圖2.270b 東管茅東(Y202)采集陶器(一) 670
圖2.270c 東管茅東(Y202)采集陶器(二) 671
圖2.271a 西口孜(左上為北) 673
圖2.271b 西口孜(Y201)采集陶器 675
圖2.271c 西口孜(Y201)采集遺物 676
圖2.272a 老周寨(右下為北) 678
圖2.272b 老周寨(Y200)采集標本 680
圖2.273a 老屯寨(左上為北) 682
圖2.273b 老屯寨(Y199)采集遺物 683
圖2.273c 老屯寨(Y199)采集陶器 684
圖2.274a 屯寨西北(左為北) 686
圖2.274b 屯寨西北(Y198)采集遺物 687
圖2.275a 布村東南(右上為北) 689
圖2.275b 布村東南(Y204)采集標本 690
圖2.276 布村東(上為北) 691
圖2.277a 新寨北嘴(左為北) 692
圖2.277b 新寨北嘴(Y197)采集標本 693
圖2.278a 馬河北(上為北) 695
圖2.278b 馬河北(Y207)、馬河(Y208)、花張東北(Y205)采集標本 696
圖2.279 馬河(上為北) 697
圖2.280 花張東北(右為北) 698
圖2.281a 張灣西北(右為北) 699
圖2.281b 張灣西北(Y210)采集標本(一) 700
圖2.281c 張灣西北(Y210)采集標本(二) 702
圖2.281d 張灣西北(Y210)采集標本(三) 703
圖2.281e 張灣西北(Y210)采集標本(四) 704
圖2.282a 王灣西北(左上為北) 705
圖2.282b 王灣西北(Y209)采集標本 706
圖2.283a 柏谷塢東(左上為北) 708
圖2.283b 柏谷塢東(Y222)、金屯東(Y215)、北吳家灣(Y214)采集標本 709
圖2.284 金屯東(左下為北) 710
圖2.285 北吳家灣(右上為北) 711
圖2.286a 南吳家灣東南(上為北) 713
圖2.286b 南吳家灣東南(Y213)、林小寨(Y211)采集標本 714
圖2.287 林小寨(下為北) 716
圖2.288 林小寨西南(上為北) 717
圖2.289a 邱河西(左下為北) 718
圖2.289b 邱河西(Y221)、鳳凰臺南(Y220)采集標本 719
圖2.290 鳳凰臺南(左下為北) 721
圖2.291 老吊橋寨(左下為北) 723
圖2.292a 吊橋寨東南(上為北) 725
圖2.292b 吊橋寨村東南(Y216)采集標本(一) 727
圖2.292c 吊橋寨村東南(Y216)采集標本(二) 728
圖2.293a 北寨東南(左下為北) 730
圖2.293b 北寨東南(Y218)采集標本 731
圖2.294a 北寨北(左下為北) 732
圖2.294b 北寨北(Y219)采集標本 733
圖2.295a 陳河東北(下為北) 734
圖2.295b 陳河東北(113)、陳河北(112)、化寨東(111)采集標本 735
圖2.296 陳河北(左下為北) 736
圖2.297 化寨東(左上為北) 738
圖2.298a 盆窯寨東南(左上為北) 740
圖2.298b 盆窯寨東南(109)采集標本(一) 741
圖2.298c 盆窯寨東南(109)采集標本(二) 743
圖2.299 盆窯寨西南(下為北) 744
圖2.300a 東王河東南(上為北) 745
圖2.300b 東王河東南(101)、東王河北(100)、東王河(099)、陶化店水庫東(108)采集標本 746
圖2.301 東王河北(上為北) 748
圖2.302 東王河(上為北) 750
圖2.303 陶化店水庫東(上為北) 752
圖2.304 馬澗河下游遺址分布圖 753
圖2.305a 李家灣東南(左為北) 754
圖2.305b 李家灣東南(104)、鋪劉北(128)、吳家灣東南(107)、段西村西北(105)、段東村東北(106)采集標本 755
圖2.306 鋪劉北(左為北) 757
圖2.307 吳家灣東南(左為北) 759
圖2.308 段西村西北(上為北) 761
圖2.309 段東村東北(上為北) 762
圖2.310a 苗灣東南(左上為北) 764
圖2.310b 苗灣東南(098)、苗灣c(097)采集遺物 765
圖2.311 苗灣c(左上為北) 766
圖2.312a 苗灣b(上為北) 768
圖2.312b 苗灣b(096)采集遺物 770
圖2.312c 苗灣b(096)采集陶器 771
圖2.313a 苗灣A(上為北) 773
圖2.313b 苗灣A(095)采集陶器(一) 775
圖2.313c 苗灣A(095)采集陶器(二) 776
圖2.314 干溝河流域遺址分布圖 779
圖2.315 李家窯西南(左為北) 780
圖2.316a 邢村東(上為北) 781
圖2.316b 邢村東(Y121)采集標本 782
圖2.317a 半個寨(上為北) 784
圖2.317b 半個寨(Y123)采集遺物 785
圖2.317c 半個寨(Y123)采集陶器 786
圖2.318a 邢村(上為北) 788
圖2.318b 邢村(Y120)、趙城水庫東(Y119)采集陶器 789
圖2.319 趙城水庫東(下為北) 790
圖2.320a 趙城(上為北) 792
圖2.320b 趙城(Y077)采集石器 794
圖2.320c 趙城(Y077)采集陶器(一) 796
圖2.320d 趙城(Y077)采集陶器(二) 797
圖2.320e 趙城(Y077)采集陶器(三) 798
圖2.321a 趙城西南(上為北) 800
圖2.321b 趙城西南(Y079)、趙城西(Y078)采集遺物 801
圖2.322 趙城西(上為北) 802
圖2.323 劉村西南(右下為北) 804
圖2.324a 趙城西北(右上為北) 805
圖2.324b 趙城西北(Y116)、高村東北(Y115)、府店東南(Y118)采集遺物 806
圖2.325 高村東北(右下為北) 807
圖2.326 府店東南(左上為北) 808
圖2.327a 小相西南(左上為北) 810
圖2.327b 小相西南(Y080)采集遺物 811
圖2.328a 顏良寨水庫西南(左上為北) 812
圖2.328b 顏良寨水庫西南(Y114)采集遺物(一) 813
圖2.328c 顏良寨水庫西南(Y114)采集遺物(二) 815
圖2.328d 顏良寨水庫西南(Y114)采集遺物(三) 816
圖2.329a 小相西(上為北) 817
圖2.329b 小相西(Y084)采集標本 818
圖2.330a 顏良寨水庫西(左上為北) 819
圖2.330b 顏良寨水庫西(Y087)采集陶器(一) 821
圖2.330c 顏良寨水庫西(Y087)采集陶器(二) 823
圖2.331a 府店東(左上為北) 825
圖2.331b 府店東(Y124)采集遺物 826
圖2.332a 小相西北(上為北) 828
圖2.332b 小相西北(Y085)采集遺物 829
圖2.333a 顏良寨西南(上為北) 831
圖2.333b 顏良寨西南(Y086)采集標本 832
圖2.334 府北村北(上為北) 833
圖2.335a 顏良村西(左上為北) 834
圖2.335b 顏良村西(Y088)、馮寨西南(Y089)采集遺物 835
圖2.336 馮寨西南(左上為北) 836
圖2.337a 滑國故城(右下為北) 838
圖2.337b 滑國故城(Y107)采集遺物 840
圖2.337c 滑國故城(Y107)采集陶器 841
圖2.338a 滑城河東(下為北) 842
圖2.338b 滑城河東(Y112)采集遺物 843
圖2.339 馮寨西(上為北) 845
圖2.340a 馮寨西北(上為北) 846
圖2.340b 馮寨西北(Y090)、楊寨西(Y059)采集標本 847
圖2.341 楊寨西(左為北) 849
圖2.342a 楊寨西北(左下為北) 851
圖2.342b 楊寨西北(Y058)采集標本 852
圖2.343a 南村寨東南(右上為北) 853
圖2.343b 南村寨東南(Y061)采集遺物 854
圖2.344 南村寨(右上為北) 856
圖2.345a 南村寨南(右上為北) 857
圖2.345b 南村寨南(Y060)、滑城河西(Y109)采集標本 858
圖2.346 滑城河西(右下為北) 859
圖2.347a 滑城河北(右上為北) 861
圖2.347b 滑城河北(Y108)采集遺物(一) 862
圖2.347c 滑城河北(Y108)采集遺物(二) 863
圖2.348a 府西村東北(右下為北) 865
圖2.348b 府西村東北(Y111)采集標本 866
圖2.349a 府西村北(右下為北) 868
圖2.349b 府西村北(Y110)采集遺物 870
圖2.349c 府西村北(Y110)采集陶器(一) 872
圖2.349d 府西村北(Y110)采集陶器(二) 873
圖2.350a 南村寨西(上為北) 874
圖2.351 南村寨西南(上為北) 877
圖2.352 桑溝水庫北(左為北) 878
圖2.353 桑溝老村(上為北) 879
圖2.354a 桑溝五隊北(左下為北) 881
圖2.354b 桑溝五隊北(Y126)、三官廟窯廠東南(Y105)采集標本 882
圖2.355 三官廟窯廠東南(左上為北) 883
圖2.356a 桑溝南(左上為北) 885
圖2.356b 桑溝南(Y066)采集遺物 886
圖2.357 桑溝西(左為北) 887
圖2.358a 三官廟窯廠(右下為北) 888
圖2.358b 三官廟窯廠(Y106)采集陶器(一) 889
圖2.358c 三官廟窯廠(Y106)采集陶器(二) 890
圖2.358d 三官廟窯廠(Y106)采集標本 891
圖2.359 桑溝西北(左上為北) 892
圖2.360a 三官廟北(右下為北) 893
圖2.360b 三官廟北(Y104)、馬屯西村南(Y103)采集遺物 894
圖2.361 馬屯西村南(上為北) 895
圖2.362a 馬屯新村(上為北) 897
圖2.362b 馬屯新村(Y069)采集標本 898
圖2.363a 馬屯老村(左下為北) 900
圖2.363b 馬屯老村(Y102)、馬屯北(Y070)采集遺物 901
圖2.364 馬屯北(左為北) 902
圖2.365 王(左下為北) 904
圖2.366a 賈屯(右為北) 905
圖2.366b 賈屯(Y101)采集陶器 906
圖2.367 孫家南(右為北) 907
圖2.368a 李家溝東(上為北) 908
圖2.368b 李家溝東(Y099)采集遺物 910
圖2.368c 李家溝東(Y099)采集陶器(一) 911
圖2.368d 李家溝東(Y099)采集陶器(二) 913
圖2.368e 李家溝東(Y099)采集陶器(三) 914
圖2.368f 李家溝東(Y099)采集陶器(四) 915
圖2.369a 羅彥莊西南/肖家溝(左為北) 916
圖2.369b 羅彥莊西南/肖家溝(Y072)、顧家屯南(Y098)、顧家屯東南(Y097)采集標本 917
圖2.370 顧家屯南(上為北) 918
圖2.371 顧家屯東南(右上為北) 920
圖2.372a 顧家屯東(左上為北) 922
圖2.372b 顧家屯東(Y096)、石家溝東南(Y095)采集標本 923
圖2.373 石家溝東南(左為北) 924
圖2.374 石家溝東(上為北) 926
圖2.375a 念子莊西北(上為北) 927
圖2.375b 念子莊西北(Y073)采集標本 928
圖2.376a 石家溝東北(上為北) 929
圖2.376b 石家溝東北(Y093)采集標本 930
圖2.377a 石家溝老村北(右上為北) 932
圖2.377b 石家溝老村北(Y092)、干溝豬場(Y074)采集標本 933
圖2.378 干溝豬場(左為北) 934
圖2.379a 回龍灣新村東(右為北) 936
圖2.379b 回龍灣新村東(Y083)采集標本 937
圖2.380a 干溝南(左為北) 939
圖2.380b 干溝南(Y076)采集標本 940
圖2.381a 劉樂寨西南(左為北) 941
圖2.381b 劉樂寨西南(Y075)采集標本 943
圖2.382 回龍灣南(右上為北) 944
圖2.383a 回龍灣(上為北) 945
圖2.383b 回龍灣(Y081)采集標本 946
圖2.384 肖村北(上為北) 947
圖2.385 木閣溝東南(上為北) 948
圖2.386 曹河流域遺址分布圖 949
圖2.387a 曹(左為北) 950
圖2.387b 曹(Y135)、南溝(Y134)采集標本 951
圖2.388 王(左上為北) 952
圖2.389 南溝(右為北) 953
圖2.390 虎山坡南(上為北) 955
圖2.391 曹河水庫西(上為北) 956
圖2.392 后林東南(左為北) 957
圖2.393a 北后溝東(上為北) 958
圖2.393b 北后溝東(Y137)采集遺物 959
圖2.394a 北后溝西北(上為北) 960
圖2.394b 北后溝西北(Y139)采集標本 962
圖2.395a 新后溝窯廠東(上為北) 963
圖2.395b 新后溝窯廠東(Y132)采集陶器(一) 964
圖2.395c 新后溝窯廠東(Y132)采集陶器(二) 965
圖2.396a 新后溝東(上為北) 966
圖2.396b 新后溝東(Y131)、新后溝(Y130)采集標本 967
圖2.397 新后溝(上為北) 968
圖2.398a 后溝(上為北) 970
圖2.398b 后溝(Y129)、魯莊東北(Y128)采集標本 971
圖2.399 魯莊東北(右為北) 972
圖2.400 沙河溝、天坡河流域遺址分布圖 973
圖2.401a 南羅(上為北) 974
圖2.401b 南羅(Y125)采集標本 974
圖2.402 八陵西(右上為北) 975
圖2.403a 鰲坡(左上為北) 976
圖2.403b 鰲坡(Y051)采集標本 977
圖2.404a 堤東(上為北) 979
圖2.404b 堤東(Y052)采集標本 980
圖2.405a 龍骨堆(上為北) 982
圖2.405b 龍骨堆(Y053)采集陶器 983
圖2.406 金鐘寺(左為北) 985
圖2.407a 天坡水庫東北(右為北) 987
圖2.407b 天坡水庫東北(Y043)采集標本 989
圖2.407c 天坡水庫東北(Y043)采集陶器(一) 992
圖2.407d 天坡水庫東北(Y043)采集陶器(二) 993
圖2.408a 天坡(右為北) 995
圖2.408b 天坡(Y049)采集標本 996
圖2.409a 羽林莊南(上為北) 998
圖2.409b 羽林莊南(Y050)、新移(Y045)采集標本 1000
圖2.410 新移(左為北) 1001
圖2.411 塢羅河流域遺址分布圖 1002
圖2.412a 大南溝(下為北) 1003
圖2.412b 大南溝(Y038)、上莊東南(Y039)采集陶器 1004
圖2.413 上莊東南(左上為北) 1005
圖2.414a 上莊南(左為北) 1007
圖2.414b 上莊南(Y037)采集標本 1008
圖2.414c 上莊南(Y037)采集陶器 1010
圖2.414d 上莊南(Y037)采集標本 1011
圖2.415a 北地溝(左為北) 1012
圖2.415b 北地溝(Y055)、涉村南南溝(Y036)、涉村東(Y035)、東山原(Y041)采集標本 1013
圖2.416 涉村上古朵(右下為北) 1014
圖2.417 涉村南南溝(上為北) 1015
圖2.418 涉村東(上為北) 1016
圖2.419 東山原(左為北) 1018
圖2.420 鐵生溝西南(下為北) 1020
圖2.421a 鐵生溝(下為北) 1022
圖2.421b 鐵生溝(Y029)采集標本 1024
圖2.422a 夾津口(下為北) 1025
圖2.422b 夾津口(Y030)、北營(Y044)采集標本 1026
圖2.423 北營(上為北) 1027
圖2.424 雙河(上為北) 1029
圖2.425 雙河東南(上為北) 1030
圖2.426a 寺院溝(左下為北) 1031
圖2.426b 寺院溝(Y034)采集標本 1032
圖2.427a 塢羅西坡2(上為北) 1033
圖2.427b 塢羅西坡2(Y042)采集標本 1034
圖2.428a 塢羅西坡1(下為北) 1036
圖2.428b 塢羅西坡1(Y033)采集標本 1037
圖2.429a 塢羅南店(上為北) 1038
圖2.429b 塢羅南店(Y032)采集標本 1040
圖2.430a 塢羅水庫西1(右下為北) 1041
圖2.430b 塢羅水庫西1(Y025)采集標本 1042
圖2.431 塢羅水庫西2(右下為北) 1044
圖2.432 羅口南(上為北) 1045
圖2.433a 羅口(上為北) 1046
圖2.433b 羅口(Y022)采集石器 1048
圖2.433c 羅口(Y022)采集陶器(一) 1049
圖2.433d 羅口(Y022)采集陶器(二) 1050
圖2.433e 羅口(Y022)采集陶器(三) 1051
圖2.434 火葬場南/山川西南(左為北) 1052
圖2.435 喂莊東南高地(下為北) 1053
圖2.436a 喂莊東南(左為北) 1054
圖2.436b 喂莊東南(Y020)采集標本 1055
圖2.437a 喂莊東南角(左下為北) 1057
圖2.437b 喂莊東南角(Y023)采集標本 1058
圖2.438 喂莊南(右為北) 1059
圖2.439 羅口磚廠東北(上為北) 1061
圖2.440a 喂莊西(上為北) 1062
圖2.440b 喂莊西(Y019)采集標本 1063
圖2.441a 喂莊西南(上為北) 1064
圖2.441b 喂莊西南(Y018)采集石器 1066
圖2.441c 喂莊西南(Y018)采集陶器(一) 1067
圖2.441d 喂莊西南(Y018)采集陶器(二) 1068
圖2.441e 喂莊西南(Y018)采集陶器(三) 1070
圖2.442 費窯南2(上為北) 1071
圖2.443 費窯南3(上為北) 1072
圖2.444 費窯南1(左為北) 1073
圖2.445a 費窯西南(下為北) 1074
圖2.445b 費窯西南(Y011)采集標本 1075
圖2.446 官莊西(右為北) 1077
圖2.447 永熙陵北(右為北) 1078
圖2.448 芝田東南(上為北) 1079
圖2.449 電廠東南1(下為北) 1080
圖2.450a 清易鎮東2(上為北) 1081
圖2.450b 清易鎮東2(Y003)采集標本 1082
圖2.451 清易鎮東3(右為北) 1083
圖2.452 電廠南(上為北) 1084
圖2.453a 電廠東南2(左下為北) 1085
圖2.453b 電廠東南2(Y008)、電廠西(Y048)采集標本 1086
圖2.454 清易鎮東1(上為北) 1087
圖2.455 電廠西(下為北) 1088
圖2.456 范堂東南(上為北) 1089
圖2.457 南石路南(上為北) 1090
圖2.458a 稍柴(右下為北) 1091
圖2.458b 稍柴(Y1001)采集石器 1094
圖2.458c 稍柴(Y1001)采集陶器(一) 1095
圖2.458d 稍柴(Y1001)采集陶器(二) 1096
圖2.458e 稍柴(Y1001)采集陶器(三) 1097
圖2.458f 稍柴(Y1001)采集陶器(四) 1098
圖2.459a 南石(左上為北) 1100
圖2.459b 南石(Y1003)采集標本 1101
圖2.460a 小訾殿南(下為北) 1103
圖2.461 小訾殿北(左上為北) 1105
圖2.462 稍柴電廠北路東(右為北) 1107
圖2.463 稍柴南(右為北) 1108
圖2.464 稍柴水、益家窩水流域遺址分布圖 1110
圖2.465 稍柴東A(左上為北) 1111
圖2.466 稍柴東b(左上為北) 1112
圖2.467 東溝(左上為北) 1113
圖2.468 東溝西(左上為北) 1114
圖2.469a 業茂溝/小南溝西南(左為北) 1115
圖2.469b 業茂溝/小南溝西南(Y144、Y145)、東溝北/西北/東(Y146—Y148)采集標本 1116
圖2.470 東溝北/西北/東(下為北) 1118
圖2.471 益家窩(右上為北) 1119
圖2.472a 牌坊溝(上為北) 1120
圖2.472b 牌坊溝(Y149)采集標本 1121
圖3.1 洛陽盆地中東部先秦時期遺址分布 插頁
圖3.2 舊石器時代遺址點分布圖 1123
圖3.3 舊石器時代遺物 1124
圖3.4 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圖 插頁
圖3.5 裴李崗文化晚期遺址分布圖 1126
圖3.6 裴李崗文化遺物 1128
圖3.7 仰韶文化遺址分布圖 插頁
圖3.8 仰韶文化早期遺址分布圖 1130
圖3.9 仰韶文化早期遺物 1132
圖3.10 仰韶文化中期遺址分布圖 1134
圖3.11 仰韶文化中期遺物 1136
圖3.12 仰韶文化晚期遺址分布圖 1138
圖3.13 仰韶文化晚期遺物圖 1141
圖3.14 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圖 插頁
圖3.15 龍山文化早期遺址分布圖 1144
圖3.16 龍山文化早期遺物 1145
圖3.17 龍山文化晚期遺址分布圖 1147
圖3.18 龍山文化晚期遺物 1150
圖3.19 青銅時代遺址分布圖 插頁
圖3.20 二里頭文化遺址分布圖 插頁
圖3.21 二里頭文化一期遺址分布 1153
圖3.22 二里頭文化二期遺址分布圖 1156
圖3.23 二里頭文化二期典型遺物 1158
圖3.24 二里頭文化三期遺址分布圖 1160
圖3.25 二里頭文化三期部分遺物 1163
圖3.26 二里頭文化四期遺址分布圖 1165
圖3.27 二里頭文化四期部分遺物 1167
圖3.28 二里崗文化遺址分布圖 1170
圖3.29 二里崗文化早期遺址分布圖 1172
圖3.30 二里崗文化早期部分遺物 1174
圖3.31 二里崗文化晚期遺址分布圖 1176
圖3.32 二里崗文化晚期遺物 1178
圖3.33 殷墟文化遺址分布圖 1180
圖3.34 殷墟文化部分遺物 1183
圖3.35 西周時期遺址分布圖 插頁
圖3.36 西周早期遺址分布圖 1186
圖3.37 西周中期遺址分布圖 1186
圖3.38 西周晚期遺址分布圖 1187
圖3.39 采集的部分西周遺物 1190
圖3.40 東周時期遺址分布圖 插頁
圖3.41 春秋時期遺址分布圖 插頁
圖3.42 春秋時期遺物 1194
圖3.43 戰國時期遺址分布圖 1196
圖3.44 戰國時期遺物 1198
圖4.1 裴李崗至二里頭文化一期的聚落分布 1209
圖4.2 從裴李崗晚期到東周的聚落等級變化 1210
圖4.3 測年數據 1211
圖4.4 利用求和概率分布(SPD)分析聚合14c年代 1220
圖4.5 二里頭文化二至四期至東周時期聚落分布 1221
圖4.6 聚落形態變化趨勢 1226
圖5.1 伊洛地區的重要遺址及資源 1233
圖5.2 地理信息系統計算伊洛地區土地生產流程圖 1239
圖5.3 伊洛地區數字化高程模型圖(DEM30)及調查區域遺址分布 1240
圖5.4 裴李崗文化晚期遺址分布及領地生產力 1243
圖5.5 仰韶文化早期遺址分布及領地生產力 1244
圖5.6 仰韶文化中期遺址分布及領地生產力 1245
圖5.7 仰韶文化晚期遺址分布及領地生產力 1247
圖5.8 龍山文化早期遺址分布及領地生產力 1249
圖5.9 龍山晚期遺址分布及領地生產力 1251
圖5.10 二里頭文化一期遺址分布及領地生產力 1252
圖5.11 二里頭文化二期遺址分布及領地生產力 1253
圖5.12 二里頭文化三期遺址分布及領地生產力 1255
圖5.13 二里頭文化四期遺址分布及領地生產力 1256
圖5.14 裴里崗文化至二里頭文化時期人口數量變化曲線 1258
圖5.15 裴李崗文化至二里頭文化時期總土地利用率變化曲線圖 1258
圖5.16 各流域人口數量變化曲線對比圖 1259
圖6.1 每期樣本量(a,左圖)以及各期樣品體積與種子密度(b ,右圖,種子數/土壤體積) 1266
圖6.2 每期樣品體積和種類(乘以100) 1266
圖6.3 根據土壤樣品體積比較植物多樣性(a,左圖)和種子密度(b ,右圖) 1267
照片組1 可食用植物資源(標尺=除了橡子之外皆為1毫米) 1269
圖6.4 所有樣品中不同種子類別的比例 1271
圖6.5 不同時期小米在種子總數以及其他栽培植物密度(包括稻、小麥、大豆、赤豆和紫蘇)中所占比例的變化 1272
照片組2 濕地雜草(標尺=0.5毫米) 1275
照片組3 禾本科雜草(標尺=1.0毫米) 1276
照片組4 其他高地雜草和水果(標尺=1.0毫米) 1277
照片組5 肉果 1279
照片組6 未知植物遺存 1280
圖6.6 遺址面積與總種子密度 1281
圖6.7 不用時期的遺址面積與總種子密度 1282
圖6.8 小米密度與黍族雜草密度的相關性 1282
圖7.1 灰嘴遺址二里頭時期代表性石器的巖石種類 1304
圖7.2 灰嘴遺址附近地形及地質構造(河南省地礦局,1984年) 1305
圖7.3 石器顯微照片 1306
圖7.4 地表鮞狀白云巖和其疊壓的粉砂巖的特性 1307
圖7.5 灰嘴常見石器主要巖石來源分布 1308
圖8.1 灰嘴遺址發掘地點(2002—2004年) 1320
圖8.2 白云巖毛坯、浮選重樣和白云巖石鏟在工具中的比例 1321
圖8.3 二里頭文化遺址在伊洛區域的分布 1322
圖8.4 伊洛地區發現白陶和鮞狀白云巖石鏟的二里頭文化遺址的地理位置 1324
圖8.5 南洼遺址白陶片的化學元素分組及同其他三個二里頭文化遺址的對比 1326
圖9.1 采樣點位置 1335
圖9.2 灰嘴遺址取樣地點 1335
圖9.3 灰嘴仰韶F1堆積序列05HYEHF1 1336
圖9.4 15厘米長的灌入塊(M18)顯微影像 1337
圖9.5 14厘米長的土塊(M19)顯微影像 1337
圖9.6 薄片M19b 顯微影像 1337
圖9.7 M18A切片顯微影像 1337
圖9.8 M1切片顯微影像 1338
圖9.9 M18A切片顯微影像 1338
圖9.10 M18A切片顯微影像 1338
圖9.11 M18b 1切片顯微影像 1338
Figure 4.1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from Peiligang to Erlitou I 1351
Figure 4.2 Settlement hierarchy from major periods 1352
Figure 4.3 Chart of Oxcal dates 1353
Figure 4.4 AMS dates analyzed with the summe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SPD) method 1362
Figure 4.5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from Erlitou II-IV to Eastern Zhou 1364
Figure 4.6 Changing settlement patterns from Peiligang to Eastern Zhou 1368
Figure 5.1 Important sites and resources in the Yiluo River valley 1377
Figure 5.2 Cartographic model of the Gongyi GIS Analysis 1380
Figure 5.3 The site distribution and the survey areas in the Yiluo Project 1381
Figure 5.4 Late Peiligang Period 1384
Figure 5.5 Early Yangshao Period 1385
Figure 5.6 Middle Yangshao Period 1385
Figure 5.7 Late Yangshao Period 1386
Figure 5.8 Early Longshan Period 1386
Figure 5.9 Late Longshan Period 1387
Figure 5.10 Erlitou I 1387
Figure 5.11 Erlitou II 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