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先以外部性理論、生態環境價值理論和公共物品理論為指導,構建了基于供給與需求的流域整體效用*化下的流域生態服務價值補償理論分析框架;其次,以渭河流域為例,基于供給的視角,綜合運用當量因子法、機會成本法和能值分析法評估渭河上游供給的生態服務價值,并在利用水足跡法剔除上游自身消費的基礎上確定補償標準;再次,同時運用CVM與CE,通過引導技術與屬性水平的策略性選擇、不同模型估計結果的比較,尋求偏誤*的下游居民支付意愿;然后,針對需求方的支付意愿無法足額補償供給方供給的剩余生態服務價值,提出能夠實現流域效用*化的分攤機制,通過構建層次結構模型和結構熵權模型確定各補償主體的分攤比例和補償金額。*后,對流域生態服務價值補償機制的完善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1988年生,本科、碩士及博士就讀于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畢業后入職長安大學。長期以來一直研究環境資源保護、流域生態補償、流域可持續性發展等領域,對環境經濟學與資源環境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積累,研究成果具有原創性。積極申報各類教學科研項目,2018年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流域生態環境的協同治理研究(編號:18CGL028),2019年獲批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陜西省生態補償式扶貧的機制研究(編號:2019Z193),并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編號:12&ZD072),且近年來在CSSCI上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并積極參加各類學術交流會議。
□□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問題提出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3 研究對象的界定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
第2章 國內外研究現狀
2.1 生態服務及其價值研究綜述
2.2 流域生態補償的要素構成研究綜述
2.3 流域生態服務價值補償的分攤綜述
2.4 研究述評及本書的研究視角
第3章 流域生態服務價值補償的理論分析框架
3.1 流域生態服務價值補償的理論基礎
3.2 流域生態服務價值供給的補償理論分析
3.3 流域生態服務價值需求方的支付意愿理論分析
3.4 流域生態服務價值補償的效用□大化理論分析
3.5 流域生態服務價值補償的理論分析框架
3.6 小結
第4章 流域上游生態服務價值供給的補償評估
4.1 研究區域概況
4.2 流域上游生態服務價值供給評估
4.3 流域上游生態服務價值自身消費
4.4 流域上游生態服務價值補償標準
4.5 小結
第5章 流域生態服務價值需求方的支付意愿測度
5.1 調研問卷設計
5.2 問卷描述性統計分析
5.3 CVM部分支付意愿的計算與經濟學驗證
5.4 CE部分支付意愿的計算與經濟學驗證
5.5 基于CVM、CE結果的檢驗與確定
5.6 小結
第6章 流域生態服務價值補償的分攤
6.1 研究區域概況
6.2 流域生態服務價值補償的分攤方法與數據來源
6.3 流域生態服務價值的權重計算
6.4 流域補償主體分攤的比例計算
6.5 流域補償主體分攤的補償
6.6 小結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7.1 研究結論及對策建議
7.2 研究不足與研究展望
附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