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研究》是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成員在積累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基礎教育改革的一次全面、歷史性反思與未來展望,呈現出理論透析的力度和深入研究實踐的厚度。全書首先整體呈現了當代中國基礎教育三十年的演化脈絡和總體狀態;繼而進入專題研究,探討了教育改革過程中重要而有待深化的問題,如改革主體的構成與相互關系、宏觀決策的價值導向、基礎教育事業的推進策略、基礎教育系統改革以及學校內部改革問題等;最后是面向未來的思考,指向基礎教育的戰略選擇和改革方法論問題,認為必須在當代中國社會與教育改革相互關系的意義上認識基礎教育改革的性質、任務及其在當代實施的艱巨性與復雜性,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提升教育改革中教育科學的含金量。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認真總結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突出成就和寶貴經驗,對于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努力開創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經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幾十年的共同努力,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在教育改革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鞏固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揮了“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理論研究隊伍,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理體制機制。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是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當之無愧的主力軍,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進黨的理論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近年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既教書育入又潛心治學,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努力構建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繁榮啟示我們:一是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善于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中去,用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決不能搞指導思想多元化。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二是必須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大力推動學科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學術觀點和科研方法的創新,努力在學科建設、教材建設、教育教學等各個環節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不竭源泉。三是必須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立足國情、面向世界,以深入研究和解決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切實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課題。
葉瀾,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985工程”當代中國基礎教育發展創新基地負責人,“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社聯副主席,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學科評議組第四、五屆召集人,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首任所長等職。主要研究領域有教育學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論及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教師教育改革等。已出版的代表性專著有《教育概論》、《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等,撰寫并主編多套研究叢書,發表論文80余篇,承擔多項國家重點課題并多次獲得國家級獎。
導論中國社會改革與基礎教育的發展
第一篇 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三十年的演化歷程
第一章 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啟動
第二章 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演化過程
第二篇 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三十年重大問題評析
第三章 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體構成與關系評析
第四章 基礎教育宏觀決策評析
第五章 中國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推進策略
第六章 基礎教育系統改革評析
第七章 基礎教育學校改革評析
第八章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國際借鑒與本土探索
第三篇 基礎教育改革未來發展性思考
第九章 中國基礎教育科學發展的戰略抉擇
第十章 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方法論探究
后記
要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必須普遍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沒有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首先發展,就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在此,認識的推進在于將并列的“戰略重點之一”,發展到對位置的“先后”做出區分。事實上,經濟與教育的關系是: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教育難以真正實現發展;而要想使經濟發展在層級和質量上發生重要變化,就必須首先改變教育與科技的發展水平,尤其是基礎教育更要超前發展。這一先后區別表達了經濟與教育發展之間更為內在的相依相存關系,表達了在經濟轉型發展期間教育(科技)特別重要的作用,體現了決策者認識的深化與發展。為實現這一戰略決定,教育開始了自身的更新性改革。
1993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簡稱《綱要》),明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主要原則,提出了20世紀末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1994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全面部署和動員實施《綱要》,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綱要》的實施意見。1996年的“九五”計劃,進一步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確定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針。自此,“科教興國”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發展理念,對社會和教育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指導作用。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談到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時,明確指出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并要求培養與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1998年3月,朱镕基總理宣布把實施科教興國作為本屆政府的最大任務。為此,國務院成立了科教領導小組,朱镕基總理任組長,李嵐清副總理任副組長。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面實施,為教育事業的大發展、改革的大突破開辟了道路。1999年年初,國務院批準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出臺了一系列振興教育的重大舉措。同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跨世紀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把提高民族創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第三階段(2000年至今):明確提出教育是整個民族和社會發展的基石,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進入新世紀后,教育的重要地位進一步明確。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提出要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教育系統提出的奮斗目標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并明確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