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以解放前夕“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敵我斗爭為主線,展開了對當時國統區階級斗爭全貌的描寫。全書通過三條斗爭線索(集中營的獄中斗爭、重慶城內的學生運動和地下工作、農村根據地的武裝斗爭)、聯系廣闊的社會背景,形成紛繁的斗爭場面;同時又用川東地下黨機關報《挺進報》的斗爭情節把這三條斗爭線索聯結起來,匯聚到獄中斗爭上,集中描寫革命者為迎接全國解放,挫敗敵人垂死掙扎而進行的最后決戰。作者以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再現了國民黨統治行將覆滅、解放戰爭走向全國勝利的斗爭形勢和時代風貌,成功地塑造了許云峰、江姐、成崗和華子良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同時對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很有特色,既揭示了他們的反動本質,又不流于臉譜化。作品結構錯綜復雜又富于變化,善于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和烘托氣氛,語言樸實,筆調悲壯,被譽為“革命的教科書”。作品一經面世,立即引起轟動,先后被改編成電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劇《江姐》等,從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發行800多萬冊,是發行量最大的小說;同時,被譯成多國文字發行。該書被中宣部、文化部、團中央命名為百部愛國主義教科書。
這是一部以共產黨人為爭取中國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壯烈斗爭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說。作者羅廣斌、楊益言曾被共同關押在“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集中營里,親身經歷過敵人的種種野蠻暴行和共產黨人不屈不撓的斗爭生活。作為幸存者和最直接的見證人,這兩位作者在寫作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礎上,進一步搜集整理先烈們的斗爭事跡,加以集中、提煉、進行藝術再創造。歷時十年之久,完成了這部氣勢恢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