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模式學是作者創立的新學科,是關于城市模式變革以徹底消除城市病的理論和方法,內容是全新的。主要包括:城市和諧原理;低碳暢通人性化的城市交通應遵循的14條內在規律;導致諸多城市病的城市空間結構缺陷分析}交通擁堵等20種城市病的產生及根治機理;交通與空間結構相互決定規律及在城市規劃中的運用;城市狀態演變的動力分析,現在城市“擁堵一蔓延一更擁堵”惡性循環的內在動力機制如何轉變為“暢通一緊湊一更暢通”的良性循環;決定城市不同演變走向的三種狀態劣化效應和優化效應;第三代城市出現的必然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33個約束條件;城市模式構成原理及最優城市模式(JD模式)的完全性篩選法;JD模式結構及其使城市的土地、建設投資、汽車能耗等均節約93%的理論證明;用于老城區交通治理的JD模式第二套技術方案;推廣采用JD模式的路線圈;有機生長理論及市區7種平面形態;城市狀態演變的基因決定論。
《城市模式學:根除城市病的理論和方法》是城市規劃、城市交通、城市經濟、土地管理、城市環保與節能、建筑與房地產開發等領域人士及本科生、研究生了解前沿理論的參考書,也是城市建設領域決策和管理人員了解本領域基礎性創新與發展方向的參考書。
《城市模式學:根除城市病的理論和方法》是城市規劃、城市交通、城市經濟、土地管理、城市環保與節能、建筑與房地產開發等領域人士及本科生、研究生了解前沿理論的參考書,也是城市建設領域決策和管理人員了解本領域基礎性創新與發展方向的參考書。
前言
序——《城市模式學》提供了解決城市病的好藥方
序——寄望我國城市政府積極進行城市模式變革陳元
序——《城市模式學》開辟了新型城市化道路
序——《城市模式學》總結出城市規劃中的普適規律
序——城市建設科學利用土地的有效思路和途徑
序——實踐證明了JD模式的科學性徐湘平
序——JD模式和《城市模式學》理論是正確和有效的思路和途徑
序——蘊育城市空間模式新技術革命浦再明
序——《城市模式學》帶來新的啟迪楊曉光
代序——根治城市病有方不用是國家之大不幸丁朝模
自序
細目
《城市模式學》理論要點
緒篇 總論——問題討論篇
第1章 關于城市問題嚴重性的17個問題
第2章 關于城市建設理論創新的12個問題
第3章 關于耕地保護和平抑房價的10個問題
第4章 關于生態城市與環境的8個問題
第5章 關于宜居城市標準的16個問題
第6章 關于城市交通的14個問題
第7章 關于城市模式和城市模式變革的12個問題
上篇 交通與空間互決論
第8章 城市交通內在規律
第9章 城市空間結構
第10章 城市交通與城市空間相互決定規律
中篇 城市演變論
第11章 城市狀態演變動力
第12章 城市狀態演變中的三類效應
第13章 四個狀態參數和城市內在動力機制的兩種類型
第14章 采用JD模式城市內在動力機制突變的機理
第15章 城市演變的歧路與正路
第16章 城市演變為第三代城市的必然性
下篇 城市模式學本論
第17章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33個約束條件
第18章 城市模式構成原理及完全性篩選法
第19章 JD模式的結構及其空間利用方式的特點
第20章 JD模式消除20種城市病的機理
第21章 推廣采用JD模式的路線圈
第22章 市區有機生長及其7種平面形態
第23章 JD模式中若干專題的討論
第24章 城市用地三恒值定律和城市技術革命
第25章 城市狀態演變基因決定論
第26章 JD模式三維圖像集錦
參考文獻
索引
城市模式學術語扼要說明及索引
圖的索引
表格的索引
參考數據索引
附錄
關于JD模式的兩個會議紀要
關于JD模式推廣珍貴的歷史性照片
《雅典憲章》
《馬丘比丘憲章》
《柏林宣言》
4.4 城市環境惡化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有一種觀點認為,城市環境惡化就是因為汽車太多、綠地太少,所以污染嚴重、噪聲充斥、到處塞滿了汽車。按照這種觀點,解決環境惡化的辦法有兩個:一是限制小汽車,二是增加市區的綠化面積。而在這兩個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新加坡,新加坡限制小汽車是成功的,城市的綠化也做得比較好。深入分析發現,限制小汽車只有新加坡和中國香港能做到,只有那些可以用邊境線限制外來汽車進入、人口很少的國家或地區可以做到。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人口都比較少,新加坡不過400多萬人,但是面積卻有600公里2。新加坡和中國香港本身也不需要汽車作為支柱產業,限制小汽車完全不會影響它的經濟發展。然而在較大的國家或地區,包括英、美、法、日等發達國家,也包括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怎么可能做到限制小汽車呢?即使一個城市限制了小汽車,你能用邊境線限制其他城市的小汽車不開進來嗎!
限制小汽車和增加中心城區綠化面積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如果限制小汽車做不到,就學不了新加坡,因為汽車道路和地面停車在與市區的花園爭奪土地,最后敗下陣來的只能是花園。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1]一書中早就指出,柯布西埃的“光輝城市“中,建筑物周邊滿是綠地的構想,現實中會是建筑物淹沒在周邊停滿汽車的“海洋”中。北京市中心城區已經允許在人行便道上停放汽車,這個事實就表明,在現行城市模式中汽車是老大,既要汽車普及又要建成花園式的中心城區,這好比魚和熊掌,不可能兼得。
中國有些城市,已經把建設田園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目標,方向是對的,但在現行模式城市中卻不可能實現。
究竟什么是城市環境惡化的深層次原因呢?答案是人車混雜在地面這同一個空間中。人和車是兩個不同的主體,而且都是個性很強的主體,兩者的個性是不相容的。在汽車活動的范圍內,汽車一定要當老大,否則汽車的優勢根本無法發揮。而在人的活動范圍,人也一定要當老大,否則就沒有安全和寧靜,宜人的公共空間也會喪失?梢哉f,人和汽車這兩個主體放在一個空間當中,是使兩個不相容的主體混雜在一起,其結果是各種沖突都產生了,交通擁堵、停車困難、噪聲充斥、交通安全性差等都會變得無法解決。人車在地面上混雜,是諸多城市病的萬惡之源。這個根源不除,車越多人越痛苦、車越多環境越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