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企業團隊還是政府組織,誰能議而有決、決而有行,誰就掌握了先機。對團體而言,如何讓會議更有效地運作,產生最高效的決策是一項終身的挑戰。引導者的出現就是為了幫助團體盡可能地減少空談和爭吵,提高團體決策效能。 本書詳細介紹了引導大師山姆?肯納及其團隊開發的結構化研討——參與式決策模型,針對研討過程的發散期、動蕩期、收斂期三個階段分別提供了討論過程設計方法、實用工具與模板、評估表格,展示了多方面的案例,呈現了不同做法帶來的不同結果,幫助團體實現更好的合作,更有效地發現、討論、解決問題,群策群議,接收各方觀點,匯聚集體智慧,高效做出能獲得共同認可的明智決策。
本書是團隊引導者的必讀之書,提供了讓團隊引導和決策制定更加有效的模型和工具。
山姆·肯納,著名咨詢顧問、 “工作社區”(Community At Work)的創辦人,1978年首度擔任專職引導師,至今幾十年來致力于研究與培訓團隊合作的流程,并向全球多家創新組織提供咨詢服務,曾與普華永道、VISA國際、嘉信理財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合作,幫助其建立起了自主化決策組織。
假設我們解決問題時,討論的過程按上圖路徑所示。每個圓圈代表團體成員的一個觀點。“圓圈->箭頭->圓圈”組成的每條線,表示每個人在討論過程中的思維變化路徑。如圖所示,看起來每個人都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調整自己,很合拍,沒有沖突。可惜的是,在團體工作中,多數人相信這種討論過程是理所當然的,他們認為圖示的流程真實地描繪了一個健康而順利的決策過程。而當實際情況和圖示模型不一樣的時候,他們便認為是自己的團體本身出了問題。如果大家的日常工作真的像圖中所示,那么決策就不會是一件那么令人鬧心的事了。遺憾的是,現實中的團體運作并非如此!團體決策過程的動態變化 團體成員都是普通凡人,討論問題時免不了分心、離題,或者鉆牛角尖。盡管我們盡全力保持“聚焦議題”、“不偏離方向”,但我們改變不了這樣一個事實:所謂的“我們”,是由每個觀點不同的個體組成的。當討論偏離焦點,或者混淆不清的時候,多數人會認為流程即將失控。但實際上不一定如此,往往貌似混亂的狀態,正是創意的序曲!那么我們怎么來分辨哪種是有益的混亂,哪種是無益的混亂呢?哪種屬于退步、空耗的混亂,哪種屬于充滿活力、腦洞大開的混亂呢?團體決策過程的動態變化有時候團體成員們需要分別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候,同一群人卻又希望縮小各自的差異,讓討論聚焦。在本書中,我們把這兩類思維過程稱為發散式思考和收斂式思考。團體決策過程的動態變化多年以前,一家著名的大型電腦制造商開發了一套解決問題的模型,該模型就是以發散式思考和收斂式思考為基礎的。全公司的經理們都用了這個模型,但效果并不好。一個項目經理說:“為了修改一個出差報銷補貼流程,居然花了他們小組二年的時間!”為什么會這樣?團體決策究竟怎么做才真的奏效?為了更深入地探討這些問題,下面我們給大家展示一系列分解示意圖來了解團體決策的整個過程。團體決策過程的動態變化剛開始的幾輪,討論范圍都會局限在大家覺得安全熟悉的領域。大家以常規方式思考,重新討論以往的爭議問題,并為明確的解決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議。問題解決的討論模式一開始都是這樣的,這很自然,因為我們一開始表達的,總是最容易思考到的東西。團體決策過程的動態變化當某個問題有了明確的解決方案,討論就自然很快結束了,誰也不想浪費時間。不過這里有一個問題:絕大多數團體總是想讓每次討論都如此快捷。有些問題是沒有便捷解決方案的,比如,如何預防市區公立學校的校園暴力?員工越來越多元化,企業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滿足員工需求?類似這樣的問題,需要很多的思考。這些問題相當復雜,用我們以往熟知的觀點和常規的智慧是無法解決的。當決策者們不得不絞盡腦汁處理復雜問題時,他們只有跳出被熟知觀點框定的狹隘思維、尋求更廣闊的可能性,才能最后成功。團體決策過程的動態變化很遺憾的是,大多數團體都不善于培育陌生未知且小眾化的看法及觀點。團體決策過程的動態變化偶爾,當彼此利益關聯足夠大、狀態又合適時,團體也能克服互相批評、壓制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大家會姑且考慮新的觀點。一些參與者會有勇氣表達有爭議的想法,另一些人也會說出尚未成熟的想法。既然我們的目標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路,自然我們是希望多樣化的,但觀點太發散,會過于累贅,難于處理,那怎么辦才好呢?團體決策過程的動態變化理論上,當團體有決心徹底弄明白難題的時候,他們會以有序的方式,深思熟慮,步步為營。首先,團體會產生、探索多樣而不同類別的想法;接著,他們把最佳想法打造成提案;然后,精練提案,直至得出一個最后決策,該決策能完全表達全部成員的想法。呵呵,如果現實生活中真能如此,那就謝天謝地啦!團體決策過程的動態變化實際上,對一些人而言,要從不斷表達自己觀點轉為聆聽他人、理解他人,是有困難的。當現場有大量多元化的觀點同時碰撞時,聆聽、理解他人變得尤其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覺得不堪重負,失去方向,惱火,失去耐心,或以上各種情緒皆有。有些人覺得被誤解而重復申辯,另一些人則催促快點了結。這樣,一場誠心實意想解決難題的討論,常常演變為一團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