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密組織、分層負責與效益分享: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創“心”管理》選擇臺塑集團作為單一研究對象,完整而系統地剖析了其創辦人--"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致力于發動企業管理大變革的全過程,內容涵蓋產業垂直整合、關系企業公司治理、直線幕僚組織、責任經營制、作業整理(分析)法、管理e化、一日結算、單元成本分析法、職位職等制、基于效益分享的激勵機制,以及其他許多鮮為人知的經營理念、管理智慧和方法,對于中國大陸國、民營企業轉型升級、邁向高端制造與精細管理之路均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更為有趣的是,王永慶先生于1976年將上述理念、智慧和方法全盤引入經營長庚醫院并獲巨大成功,從而為"非營利性事業實現企業式經營"樹立了典范,使得本書對于中國大陸公、民營醫院提升醫療管理效率和水平、切實解決一般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也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引言 創新·;創心
戰略與結構:充分發揮組織的力量
管理系統的關鍵特征:把歷史當做序幕
企業規模擴張與管理基礎建設
切身感哲學:心同此理的感言
走低成本成長之路
基層執行力為什么強
管理就是激勵:培養知識員工
第一章 理論綜述:關系企業治理
從關系開始:關鍵概念及定義
“衡情論理”是一道學術難題
關系企業成長的法制背景及其他
頂層設計:關系企業與企業集團的比較
對關系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進一步討論
一個理論分析框架:“兄弟關系+責權利原則”
從“差序格局”向“團體格局”的轉變
第二章 企業塑造市場:新東公司的精彩篇章
早期的經營困境
王永慶和他的“計劃性解散”
企業塑造市場:一個反新古典經濟理論的“錢德勒模型”
“結構跟隨戰略”:邁向管理制度化軌道
“瘦鵝理論”的管理學分析:戴明思想的影響
再說新東:質量管理等于全面管理
把“全面管理”的思想徹底系統化和制度化
第三章 十年管理大變革:建立正式管理系統
總管理處及其幕僚角色與功能
注重管理基礎建設:新東公司的經驗總結
總管理處部門改組及其職能調整
啟用功能性委員會制度
第四章 幕僚角色的第一次功能裂變
經營檢討(委員)會的歷史功績
推動管理系統發生攻守易形般的變化
王永慶的1967年:建立專業管理幕僚團隊
雙管齊下:針對南亞和臺化兩公司的改革舉措
制度的執行比制定更重要:幕僚角色的第一次功能裂變
再論經營管理部:專業管理幕僚及其職能分工
第五章 幕僚角色的第二次功能裂變
什么樣的幕僚是合格幕僚
邁向高等級管理組織設計與安排:幕僚角色的第二次功能裂變
確立“物美價廉”的經營方針
一個重大管理方法創新:作業整理法及其應用
作業整理法的先進性及其實用性
第六章 對直線幕僚體系的進一步評價
徹底建立強勢的企業文化
管理的真諦在于如何發揮組織的力量
基層執行力為什么強
兩條知識體系重疊是執行力強的源動力
走低成本成長之路:作業整理法與標準成本法的結合
作業整理法與六大管理機能
第七章 建立責任經營制度
適才適所是規范幕僚行為的關鍵
建立責任經營制
制度的體系化和層次化建設
全面推行事業部制度和利潤中心制度
通過午餐匯報會培養企業執行力
第八章 管理合理化:尋找最佳生產條件
管理的真諦在“理”不在“管”
下腳料改善案例:制度持續優化是管理合理化的核心
依靠組織的力量推動責任經營制
切身感管理: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的結合
企業在長時間內維持高回報的決定性因素
第九章 走低成本成長之路
尋找正式程序:專案改善小組的作用與影響
成本分析是檢討改善活動的核心
在傳統與改革的矛盾交織中堅持:引入標準成本制度
向制造費用要效益:成本性態分析
追求最低化的成本結構
技術進步與成本管理:產品獲利能力改變的根本原因分析
一個基于成本會計系統的損益計算實例
進一步強化專案改善小組的分析與改善功能
第十章 單元成本分析法的來龍去脈
把握產品成本結構的微妙變化
成本管理的效益來自于“點線面”的巧妙結合
把單元成本分析法納入正式管理系統
再論單元成本分析法:具體動機及其他補充性討論
一個經典的成本分析與改善案例:加工絲產量異常及其改善過程
第十一章 基于自我開發的電腦化歷程
王永慶與電腦化
制度表單化與表單電腦化
開源節流:從電腦化走向管理合理化
電腦化、管理會計與企業內控機制建設
廢料標售稽核案例:基于異常管理的制度持續優化
邁向知識化管理階段:管理e化與一日結算
第十二章 職位分類制與企業人事制度改革
首次推行職位分類制:1969年
重啟職位分類制改革:1986年
人與事的合理搭配
基于勝任能力的職等制
獨具特色的薪酬體系設計
第十三章 管理就是激勵:王永慶的效益分享理念和思想
臺塑集團的一個職位到底值多少錢
以過程為基礎的績效評核
對效率獎金的進一步討論:踐行效益分享的理念和思想
定期評核和年終考核
員工自我評量與年終考核相結合
參考文獻
附錄A 臺塑集團簡介
附錄B 臺塑集團總管理處簡介
附錄C 臺塑集團的六大管理機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