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分析了那些還沒有引起注意卻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先鋒企業、隱形冠軍、黑馬企業、創變者,通過創新比較評估模型,從產品和流程模式到組織和商業模式等角度,對200多家中國企業的競爭策略、創新方式、關鍵驅動因素,如何在走向全球化過程中輸出顛覆性的商業模式的分析,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指南,告訴我們是什么讓中國成為全球市場上的重量級競爭者,什么是“中國式創新”。
本書圍繞中國創新的動因、主體、內容、方式以及未來等問題展開討論,講述了誰是中國的創新者——先鋒企業、隱形冠軍、黑馬企業和創變者,從戰略的視角來審視中國語境下的創新多樣性,并探索它們為中國和全球市場帶來競爭性影響。
引言:中國的新興創新者
科技獨角獸、數字化顛覆者以及知名企業家全部來自硅谷的時代早已遠去。新一代的中國企業家,包括那些海外留學歸來后建立科技企業的精英企業家,以及那些顛覆了現有產業領域的數字原生代,樹立了英雄企業家的形象,并不遺余力地尋求發展。此外,數百個來自中國的全球市場領軍者似乎被廣大公眾忽視。而本書正是要講述這些中國新興創新者的崛起。
這本書講了什么
這本書講述了誰是中國的創新者,以及它們是如何創新的。盡管企業專家和學術觀察家已經盛贊過那些諸如*、海爾、華為等公司背后的創新者,但仍有更多值得講述的。數十家(甚至數百家)隱形冠軍 ,已經在各個行業領域占據了全球領導地位,另外還有大量的中國創新者并不被人熟知。此外,中國新一代的創變者正在擺脫束縛,培育出一種顛覆性的商業思維模式。如果說一個*便足以震撼全球股市并顛覆傳統產業的話,我們無法想象成千上萬個不為人知的科技企業、全球“隱形冠軍”以及年輕的創變者將會取得怎樣的成就。這本書講述的就是中國的創新者們——不僅是中國國內的大型企業,還有那些并不引人注目的新一代創變者。
我們從戰略的角度關注管理問題,探索中國的創新者為中國及全球市場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對于中國國內外大大小小的公司來說,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商業觀察家們宣稱,我們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高度競爭、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但中國的創新者卻對此不以為意。事實證明,這些公司有著充分的準備,能夠應對并接受在技術、市場和監管領域四處叢生的不確定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它們自身的競爭地位。
本書圍繞中國創新的“動因(why)”“主體(who)”“內容(what)”“方 式(how)”“未來(what’s next)”等問題展開討論。關于中國創新的動因問題需要回答的是:是什么讓創新在中國成為一種長期需求。第一章的其余部分講述了創新背后的驅動力,包括政府激勵、勞動力成本增加、競爭加劇以及有較大需求的中產階層崛起。我們簡要回顧了促進和抑制中國創新的關鍵條件,如制造能力、風險投資、標準化、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創新島(innovation islands)等要素。
在第二章至第五章中,為了尋找中國創新主體的答案,我們沒有像傳統商學院那樣只關注大型成功企業,這些企業通常是國內市場的領軍者,也是全球性公司。我們也沒有只著眼于經濟學家所說的“小企業”,這個術語通常是指那些由夫妻經營的小企業,它們在任何經濟體中都是主要的驅動力。本書也不只關注新創企業、初生創業者或天生的全球化企業(此處是指那些從一開始就使用多國資源,并把產品銷往多國的公司)。這本書的目的是定義和評估所有類型的創業創新者,不論其規模大小或知名度高低。
基于我們長達 10 年的深入研究和既有的關于創新的文獻,我們將“創新者”定義為成功研發并實現產品商業化,給客戶帶來新價值的公司。新產品可能包括新的商品和服務、新的業務流程、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價值鏈組織方式或新的組織制度安排。關鍵在于創新給客戶(不論他們是現有客戶還是新客戶,也不論他們是消費者、企業還是政府客戶)帶來了新的價值,創新(的成果)對于世界、產業或國家、地區而言可能都是全新的事物。根據大眾市場和利基市場 a 兩個維度,我們將中國的創新者分為先鋒企業(pioneer)、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黑馬企業(underdog)和創變者(changemaker)四個類型。我們區分了既有企業和新興企業、大眾市場和利基市場。
第一種類型(見第二章),先鋒企業,是其產業領域中的創新領導者,年收入超過 100 億美元,占據全國前三的市場份額,并具有全球知名度。我們區分了制造業冠軍(如海爾、華為、聯想和三一集團)和互聯網先鋒(如*、百度、騰訊和小米)。
第二種類型(見第三章),隱形冠軍,是指規模中等但居于創新領導地位的企業,它們年收入低于 50 億美元,享有全國前三的市場份額且公眾知名度較低。我們討論的是作為各自市場中領軍者的隱形冠軍,諸如金風科技、海康威視、邁瑞醫療等。
第三種類型(見第四章),黑馬企業,通常成立于 2000 年以后,是由技術驅動、擁有重要知識產權但并不知名的科技企業。我們關注諸如生物技術、柔性顯示器、納米技術和光伏設備等科技密集型產業中的黑馬企業。
第四種類型(見第五章),創變者,通常是成立于 2007 年以后的科技企業,以擁有跨產業創新能力以及數字顛覆力為特征。我們討論的創變者包括滴滴出行、餓了么、摩拜、今日頭條等企業,它們中有很多在近 5 年內就已成長為世界*的獨角獸公司。
在第二章到第五章中,我們使用了一個創新比較評估模型,從產品和流程模式到組織和商業模式等角度,考察中國企業創新的類型。其次,我們研究了它們所遵循的競爭戰略類型。最后,我們確定了中國創新者們的關鍵創新驅動力,包括效率、客戶、科學技術等。本書介紹了各種創新類型,這些創新不只是對流程和效率的改良,更是對產業和消費市場產生了改進、支撐和顛覆作用。
第六章探討了中國創新者如何創新。我們通過歸納研究發現,中國公司的創新能力至少包含六個基本要素。盡管一些批評家聲稱,這些方法中的任何一種都不是中國獨有的,但它們的結合卻培育出了獨特的中國創新風格。我們的研究一直在探索這些創新方式,而不是考慮公司的規模、經驗或所處行業領域如何,并對“發展中經濟體的公司只能緩慢追趕”的假說提出了質疑。中產階層和企業家階層的興起,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創新加速。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跨國公司以及其他創新型公司可以從中國創新中學到很多東西。
最后,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聚焦未來以及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在第七章中,我們討論了中國創新者走向全球的方式,包括銷售和市場全球化、研發全球化、構建創新網絡、在國外擴展數字生態系統以及輸出顛覆性商業模式。我們還討論了成長為全球創新者所要面臨的挑戰,并用百度、德馬科技、遠景能源、海康威視、華為、摩拜和惟華光能等多個案例進行說明。
本書的第八章總結了上述四種創新者,討論了它們對發達經濟體的公司的重要啟示,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領域。我們探討了中國創新模式在其他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的適用性,得出的主要論點是,中國的創新者不僅包括備受關注的冠軍企業,而且還包括未被關注的隱形冠軍和黑馬企業,以及那些年輕的創變者,它們的創新并不局限于流程和效率,還對市場產生了改進、支撐和顛覆作用。我們探討的重點是中國創新者及其迅速發展的創新與競爭能力。盡管我們在第一章中概述了中國創新者的驅動力和條件,但我們主要將這些條件視為商業生活中的事實。
我們重點關注的是在現有經濟和政治制度下,中國的創新者是如何運作的。我們確定并評估了中國創新者面臨的挑戰,但更加聚焦于中國企業中誰成功實現創新、創新的內容以及它們是如何成功創新的。盡管這還涉及處理與政府的關系,以及中國宏觀的政治和經濟背景,但本書的重點是戰略和管理,而非經濟和政治因素。
對于學術讀者,我們推薦樂文睿(Arie Y. Lewin)、馬丁·肯尼(Martin Kenney)和約翰·穆爾曼(Johann P. Murmann)最近出版的《中國創新的挑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周宇、威廉·拉讓尼克(William Lazonick)、孫一飛的《作為創新型國家的中國》,以及充分彰顯傅曉嵐卓越學術視野的《中國創新之路》,這本書講述了中國向創新型國家轉型的挑戰和成就。對于那些關注在中國出現的全球創新者的讀者,我們推薦喬治·豪爾(Georges Haour)和馬克斯·馮·澤德維茨(Max von Zedtwitz)的《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如何成為全球創新者》。
對中國技術發展創新的宏觀經濟和政治經濟學感興趣的讀者,我們推薦道格拉斯·富勒(Douglas Fuller) 創作的《紙老虎,隱藏的龍》,以及丹·布萊茲尼茨(Dan Breznitz)和邁克爾·默夫里(MichaelMurphree)創作的《紅皇后的奔跑:政府、創新、全球化和中國經濟增長》,他們在書中對這一主題進行了重要論述。
更傾向于從戰略視角出發的是葉恩華(George S. Yip)和布魯斯·馬科恩(Bruce McKern)合著的《創新驅動中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還有曾明與彼得·威廉森(Peter J.Williamson)的《龍行天下:中國制造未來十年新格局》。熱銷書籍包括雷小山(Shaun Rein)的《山寨中國的終結:創造力、創新力與個人主義在亞洲的崛起》和陳映蘭(Yinglan Tan)的《創新的國度:看當代中國創新者如何改變世界》。
近幾年來,中國關于創新的出版物數量急劇增長。快速檢索一下商業領域的*學術期刊就可以發現,過去 5 年內已經發表了百余篇文章。在《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時報》和其他期刊上刊登的商業類文章也是數量眾多。通過關注大量不為人知或相對隱匿的創新公司,我們為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中國創新可持續性問題做出了貢獻。我們認為,在目前關于中國創新可持續性的辯論中,多數人都忽略了來自中國的大量創新企業。
對于大學教師來說,已經有公開發表的教學案例關注了*、百度、滴滴出行、餓了么、金風科技、海爾、華為、三一集團、騰訊和小米。研究*、百度、海爾、華為、騰訊和小米的許多書籍也已出版。最近一項關于商業生態系統的比較案例研究,出現在馬克·格瑞文(Mark J. Greeven)和韋薇(Wei Wei)撰寫的《中國的商業生態系統:*及百度、騰訊、小米和樂視》一書中。7 但是,還沒有教學案例或已出版的書籍對本書討論的大多數公司進行過研究,比如易能微電子、吉凱基因、海利得、大族激光、巨哥電子、瑞普生物、先臨三維、優納科技、惟華光能和縱目科技等。本書為講授創新理論、國際貿易和戰略管理的大學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討論視角。
第一,本書不只關注少數大型企業,而且對中國的創新者——先鋒企業、隱形冠軍、黑馬企業和創變者,進行了獨特而全面的描述。我們討論的公司中至少有三類是其他研究常常忽視的。
第二,我們分析了中國背景下的創新多樣性,并得出結論:中國的創新并不局限于過程、成本和效率,還對競爭產生了持續的顛覆性影響。
第三,我們著眼于創新過程的結果、各種不同類型的創新以及創新過程本身。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一種能夠反映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的中國創新方式。整本書中,通過豐富的圖表和詳盡的描述,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
第四,我們從戰略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的創新,并記錄了它對中國以及全球企業產生的競爭性影響。雖然關于先鋒企業的知識是現成的,但是我們主要從比較的視角來提出見解。對于那些活躍在中國市場或尋求向中國市場進一步擴張的跨國企業而言,從大量隱形冠軍和不為人知的黑馬企業中獲得的知識見解,將會產生巨大的競爭性影響。對創變者的更深入了解,可能有助于從現有或新興產業的隱蔽角落里發現意想不到的機遇。
第五,我們通過提供大量關于中國創新者的線索,為飽受爭議的中國創新可持續性問題做出了貢獻,而迄今為止,這些創新者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此外,這些創新者所遵循的創新方法表明,它們有能力在高度不確定的商業環境中茁壯成長。我們認為,擁有數量如此龐大的創新企業,中國創新的長期可持續性能夠得到保障。
第六,盡管大多數關于中國創新的出版物都只關注幾個冠軍企業,但我們的書中有超過40個案例以及更多的例證。這種包括先鋒企業、隱形冠軍、黑馬企業和創變者的比較案例的視角,對企業管理者、專家、學生和創新領域的學者來說都很有價值。本書是為商業讀者而非學術讀者準備的,希望我們對中國創新者進行的長達 10 年的深入研究,能夠成為研究人員理論假說和靈感的源泉。
韋薇,GSL Innovation聯合創始人、創新咨詢顧問。
目錄
第一章引言:中國的新興創新者
這本書講了什么
中國創新企業的崛起:不再模仿
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
我們的研究:跨行業案例的比較
第二章先鋒企業:來自東方的巨人
誰是先鋒企業
華為是全球研發領導者
海爾數十年的組織經驗
中國的卡特彼勒:三一集團
聯想崛起為全球計算機領域領導者
互聯網時代的 BAT 商業生態系統
小米智能硬件的社交營銷革命
先鋒企業的創新優勢
第三章隱形冠軍:未知的全球市場領導者
誰是隱形冠軍
根源迥異的快速增長
強大的研發能力
持續的產品創新
利用“隱形”優勢
全球創新者
隱形冠軍的啟示
第四章黑馬企業:低調的科技企業
誰是黑馬企業
精英企業家
較早的國際接觸
低調行事
尖端科技
利基創新者
黑馬企業的啟示
第五章創變者:新一代企業家
誰是創變者
新一代企業家:第五代
數字顛覆性創新
風險資本推動創新
高曝光度
對速度的需求
創變者的啟示
第六章 中國創新者之路
中國創新者之路是什么
群體創新:集體尋求機遇
不斷修補:快速嘗試和快速學習
以客戶為中心:滿足本地需求和產品多樣性
快速完成技術升級:紅皇后競賽和領先于仿冒者
快速集中決策:有高度緊迫感
網絡思維:發現機會并獲取資源
中國創新者之路的啟示
第七章走向世界的中國創新者
中國的創新者正崛起為全球參與者
全球數字生態系統:BAT
全球創新網絡
新興的海外創新基地
技術前哨站
天生的全球化:輸出顛覆性商業模式
中國全球創新者面臨的挑戰
結語
第八章中國的新興創新者:從*到縱目科技的經驗
誰是中國創新者
中國創新者的核心特征
中國創新者的獨特之處何在
中國創新者能否在國外復制其成功經驗
中國創新者面臨哪些挑戰
跨國公司該如何應對中國創新者
中國的創新是否可持續
中國如何改變全球創新領域
注 釋
參考文獻
鳴 謝
譯后記
中國創新者的獨特之處何在
我們承認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獨特性(見第一章)。首先,市場的不斷變化和地理的多樣性,為中國企業的創新制造了強烈緊迫感。如果不持續開發新產品、新服務、新工藝流程、新商業模式和新技術,中國企業很容易失去競爭優勢或錯失新機會。這種創新的需求并非來自國際壓力或在華外國公司的發展,而是源于根基強大、不容忽視的驅動力。其次,中國的創新環境良好,并且正在不斷改善(見第一章)。即便知識產權保護薄弱的缺點經常被提及,但如今這也不再是中國企業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盡管地理位置比較集中,但獲得關鍵資源(如資本、人才和知識)的途徑非常暢通。正是在這種獨特的背景下,我們對中國創新者及其創新方式進行了評估。
在不確定性中茁壯成長:六項行動
中國的創新者已經發展出了一種獨特的創新方式。第六章概述了中國創新方式的六種特征,這里我們結合案例突出其關鍵要素:
群體創新:是指創業者集體尋求機遇,而不是注重個性化差異和獨特優勢。大量的中國創新者,尤其是黑馬企業,會涌向特定的新興領域。例如,在支付寶推出并取得成功后,其他線上和線下的參與者也紛紛抓住了這個機會。截至2016年底,中國政府已經頒發了超過250 張第三方支付服務牌照。類似地,在小黃車和摩拜取得初步成功后,全國各地涌現出數十家新的共享單車公司,其中很多都非常本地化。
不斷修補:快速嘗試和快速學習促使企業家將“差不多好”的產品和服務投放市場,而不是一開始就開發接近完美的產品。隨著需求的不斷變化和客戶的日益復雜,創新者幾乎不可能遵循傳統的市場研究邏輯,即強調小組座談、階段門模式,以及在廣泛的戰略性新興商機面前對新產品研發進行線性規劃。相反,中國的創新者傾向于修補(或者用卡爾·韋克的話說是“拼湊”)。它們深入了解可用資源,認真傾聽和觀察客戶,對客戶的想法抱有信心,尋求反饋以進行更新和自我修正。例如,小米在 MIUI 操作系統準備就緒之前就對外發布,并且在推出之后每周都會進行更新升級。同樣,摩拜最初將初級單車投放在街頭共享,當了解到消費者想要什么后,迅速對單車進行了技術創新升級,如更換實心輪胎、用軸驅動代替傳統鏈傳動、安裝帶有遠程通信功能的智能鎖、內嵌 GPS 和報警模塊、騎車自發電等。
以客戶為中心:傾聽客戶有助于深入了解市場并關注本地和特殊需求,而不是標準化批量生產。中國的創新者對特定的,有時是特殊的客戶需求非常警覺,部分是由于市場規模大(利基市場在中國的規模有所不同)。但中國的創新者一直愿意為客戶量身定制,并為此付出了額外的努力。例如,海康威視擁有世界上種類最多的智能安全攝像頭,從小型街道商店、嬰兒房到亞馬遜大大小小的倉庫和機場,其產品適用于各種應用場景。同樣,著名的“好孩子”嬰兒推車種類繁多, 以至于外國父母也已經被這種以客戶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征服。
快速完成技術升級:中國創新者往往處于紅皇后競賽中,因為它們試圖領先于競爭對手。 為了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并發展,創新者不得不重組現有技術,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許多創新者進行創新,是為了保住其當前的競爭地位,而不是保持領先地位。盡管中國的創新者,尤其是先鋒企業和隱形冠軍,在較低端的技術基礎上運作,但它們不斷推動增量式和基礎式研發,以快速升級其技術。例如,像邁瑞醫療這樣的隱形冠軍不斷升級其產品,以保持在利基市場的領先地位。這通常不會帶來新的優勢,但卻能讓它們保持足夠的競爭力以求生存。此外,快速升級技術的能力表明,盡管大多數中國創新者不是激進的技術創新者,但它們正在迅速學習和追趕。黑馬企業顯然是這一規律的例外,因為它們從一開始就致力于發展尖端科技。
快速集中決策:創始人和領導者的頻繁干預,確保決策過程雖不那么規則化但十分迅敏,并帶來了快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內生動力。中國的創新者非常果斷,有時甚至為了更快地做出決定而忽略潛在的相關信息。雖然建立共識可能會使社會效益更具確定性,但中國創新者更注重速度。例如,吉利從生產摩托車轉向生產汽車只用了一年時間。比亞迪能夠冒著很大風險迅速進軍電動汽車領域,也正是因為王傳福的果斷推動。聯想的新采購云平臺使多個流程可以并行運作,從而加快了整個采購進程。海爾的新產品開發周期比大多數競爭對手的都要短,例如智能涼爽抽油煙機從最初的市場需求到產品上市僅用了4個月時間。
網絡思維:在中國創新者中普遍存在這樣一種思維模式——迅速與外部合作伙伴建立或斷開聯系,以尋求機會、調動資源。任何觀察家都可能會發現,這些創新者有時是漫無目的、天真無知的,但它們總是在尋找相關資源以進行整合或重組。網絡思維方式使創新者可以更快地適應環境變化,因為它們擁有更多信息,并且可以在較早的階段就掌握這些信息。例如,BAT 的整個組織邏輯都建立在網絡思維上——由相互依賴的業務組成商業生態系統。不論是大型企業還是黑馬企業,都表現出了網絡思維。例如,惟華光能在其產品開發和進入市場的早期階段就開展了各項合作。
我們承認這六種創新方式并不新鮮,但中國創新者將它們結合起來后卻使其變得獨特。中國公司創新方式的最獨特之處也許在于,它們能夠在不確定性中茁壯成長,而不是試圖管理或對抗它。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更喜歡動態環境,因為它們在這種環境中更有能力競爭。如果從更傳統的角度來看待創新,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么中國企業在創新方面做得如此出色。例如,階段門模式和創新系統方法的傳統觀點,會假定環境的相對穩定性和較低復雜性。相比之下,我們的研究展示了一種不同的創新視角,并識別出了那些企業在不確定性中茁壯成長所采取的行動。這些發現不僅適用于其他新興市場,而且對在發達市場競爭的中國企業也有借鑒意義。由于數字技術的顛覆,最近 VUCA(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之類的術語,開始出現在對西歐和美國發達市場的描述中,而中國的創新者可能比歐美公司處于更有利的位置,因為它們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