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高等教育能否實現均衡發展顯得日益重要與緊迫!陡叩冉逃獍l展的理論與實踐》從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理論基礎梳理出發,在深入探討我國東西部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狀況與現存問題的基礎上,系統分析影響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因素,并總結世界各國促進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經驗!陡叩冉逃獍l展的理論與實踐》在借鑒各國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存問題和相關政策實施成效,提出我國未來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改革取向,意義深遠。
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教育均衡發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跨越成功的關鍵因素或戰略重點。正如一個國家要想跨入發達社會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永遠無法實現的一樣,教育的發展更不能只讓一部分地區或一部分人享有優質教育資源或者讓區域之間存在不可跨越的教育鴻溝。所以,在當前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進行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既重要又迫切。
本研究從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提出及理論基礎出發,在深入探討中國東西部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狀況與現存問題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影響中國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因素;繼而,系統梳理了世界各國促進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經驗,并在借鑒世界各國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現存問題和對口支援西部高等學校計劃與省部共建政策實施成效,提出了中國未來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改革取向。
全書共分六章,由郝志強、王學普和孫剛成負責全書的策劃、整體框架設計與統稿,其中,第一章緒論部分由喬剛和王學普負責撰寫和審校;第二章東西部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狀況與現存問題由李麗娥和郝志強負責撰寫和審校;第三章影響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因素分析由王嬌艷和王學普負責撰寫和審校;第四章世界各國促進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經驗由謝芬蓮和孫剛成負責撰寫和審校;第五章對口支援西部高等學校計劃的成效與改進取向由王學普和曲歌負責撰寫和審校;第六章省部共建政策的成效與發展趨向由郝志強、孫剛成和曲歌負責撰寫和審校。
郝志強,男,1965年生于內蒙呼和浩特,研究員,現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助理。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熟悉高校人才培養、黨建思想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在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建設、高校招生就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型人才培養、高校多校區辦學、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和豐富實踐。曾任北京高等教育學會畢業生就業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會常務理事、北京理工大學一易才大學生創業中心理事長等。主持完成國家及省部級研究課題多項,發表文章多篇,出版專著多部。
王學普,男,1977年生,助理研究員,現任北京理工大學學校辦公室副主任.從事高等教育管理、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十余年,在大學治理、大學文化、大學素質教育、對口支援西部高校、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開展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發表相關論文多篇。
孫剛成,延安大學教育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學在讀博士,碩士生導師,《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委員會委員,國家公派留學歸國人員(2009-2010學年赴捷克共和國查理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陜西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和校園長培訓評估專家庫首批入選專家:中國教育學會農村教育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陜西省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評審專家、“國培計劃”西部青年教師置換脫產研修等項目首席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農村教育、教育經濟與管理和高等教育。近年來,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1項、陜西省教育科學重大招標課題4項、陜西省社會科學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資助研究課題1項,其他地廳級以上課題6項。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教育均衡發展是新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
二、教育均衡發展是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選擇
三、教育均衡發展是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
四、教育均衡發展是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社會訴求
第二節 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二、現實意義
第三節 理論基礎
一、社會正義理論
二、人力資本理論
三、現代管理理論
四、區域經濟理論
五、新制度經濟學理論
第四節 研究目的、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東西部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狀況與現存問題
第一節 東西部高等學?臻g布局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東西部高校數量與層次分布
二、東西部不同層次學生規模
三、高校學科建設水平的地區分布
第二節 德國的經驗
一、平等主義理念下德國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
二、均衡化基礎上的差異化發展一一“卓越計劃”
第三節 美國的經驗
一、頒布法律法規,建立政府支持的政策保障體系
二、多樣化、多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
三、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同等重視
四、系統的早期干預
第四節 英國的經驗
一、多樣化、多層次化的高等教育體系
二、擴大不同背景學生的入學機會
三、提供教育資助,保障入學公平
第五章 對口支援西部高等學校計劃的成效與改進趨向
第一節 對口支援政策演進與梳理
一、啟動實施階段:2001~2005年
二、持續發展階段:2006~2009年
三、深入推進階段:2010年~至今
第二節 對口支援政策實施以來的成效分析與現存問題
一、成效分析
二、現存問題
第三節 對口支援政策改進取向
一、完善政策配套機制,建立對口支援長效機制
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重點解決經費問題
三、重視受援高校內涵式發展,由“輸血”變為“造血”
四、重新審視政策導向,由“政治導向為主”轉為“激勵導向為主”
五、重心下移,由“支援”走向“合作”
第六章 省部共建政策的成效與發展趨向
第一節 省部共建政策演進與發展
一、省部共建發展過程
二、省部共建高校情況
第二節 省部共建取得的成效
一、省部共建高校的發展
二、省部共建高校所在地區的發展
三、優秀案例:鄭州大學
第三節 省部共建政策發展趨向與建議
一、重新審視省部共建政策,明確重點目標
二、建立健全相關配套機制,致力于長期發展
三、深化省部共建高校的內涵式發展,提升地方政府和高校自主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21世紀以來,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教育日益成為國家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能力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世界各國紛紛制定和出臺各國教育發展戰略和國家決策,以應對世界發展變化的需要。其中,高等院校作為知識傳播、科研訓練、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主要場所,對一國的發展更是舉足輕重,所以,對高等教育給予高度重視并切實采取有效舉措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不僅是國家發展的頭等大事和戰略重點,還可以在引領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方向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
當前,中國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改革逐步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推進高等教育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而重要的任務。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較低,基礎較為薄弱,難以在推動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性、全局性的作用。同時,隨著東西部高等教育之間在資源配置、基礎設施建設、師資隊伍等方面的不均衡,導致東西部高等教育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
為此,教育部在2001年啟動了“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該計劃作為一種配合西部大開發計劃而實施的政策與制度安排,是中國政府推動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重要戰略舉措。其目的是提升西部高校辦學質量、加快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區域服務能力、縮小東西部高校差距、推動高等教育均衡發展。
所謂對口支援是指由政府啟動,在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有關機構和高校之間建立穩定的伙伴關系,引進發達地區的智力資源,促進不發達地區或者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的一種援助模式。開展高等教育對口支援是由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境遇所決定的,實施高等教育對口支援有利于縮小東、中、西部地區之間高等教育發展的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