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思政育人探索》其內容大體上分為三卷:第一卷為“新時代·新青年”,著重圍繞“時代變遷與世代繼替”“流程再造與教學更新”這兩大主題,分享自己在研究“90后”到“00后”的學情變化以及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同時收錄了若干媒體的訪談報道;第二卷為“新理論·新實踐”,著重圍繞“不忘初心,因為關鍵在黨”“改革開放,成就舊邦新命”“問題導向,培養合格人才”三個方面,分享自己對黨的創新理論、黨的建設實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學術探索;第三卷為“新觀察·新思考”,著重圍繞“‘輕’世界中的人性與文化”“歷史轉折中的前事與后事”“社會結構中的沖突與和解”“制度變革中的困境與突破”四個領域,分享自己嘗試打通第一課堂(教書育人)與第二課堂(實踐育人)、第三課堂(網絡育人)之間的壁壘,通過閱讀和實踐,引導學生拓展知識面、豐富人生閱歷的一些觀察和思考。
至2010年7月,我在上海財經大學完成了本、碩、博三個階段的九年學業。畢業后前往華東理工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開始我的高校教師生涯。2015年5月,我返回母校人文學院任教,后于2016年1月轉入新設立的馬克思主義學院。
2020年是我做教師的第十個年頭。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所有教學活動轉入“停課不停學”的時期,我宅在家中,一方面全面展開在線教學,另一方面也有機會著手整理自己十年從教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十年間,我教過不少課程,有面向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經濟哲學”“閱讀與寫作”“經濟中國”,有面向碩士生的“當代社會思潮與青年教育”“中國國情與現代化建設研究”,也有面向博士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問題與研究方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題研究”“當代社會思潮評析”?偟乃銇,我授課兩千余課時,涉及學生一萬余人次,面向高校學生、社會公眾、部隊官兵、黨政干部開展各類理論宣講、學術講座六十余場次。
十年間,我遇到不少學生,從最初的“90后”到如今的“00后”,而我們的國家也從當年剛剛成功舉辦世博會到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驚世界殊”的高光時刻。從高校思政工作會議到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和激勵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創新了機制,開辟了新局。以“00后”為主體的大學生中洋溢的那種濃厚熾烈的家國情懷,足以表明高校思政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作為一名一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名在高校宣傳、組織、黨校等黨務部門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始終在留意自己所面對的這批流動的教育教學對象的特征及其變化,也有針對性地思索自身改進教育教學、融入他們的生活狀態和思想世界進而潛移默化、浸潤人心的有效方式。并且有幸多次在各類教學比賽中獲獎,受到學生的歡迎與好評,特別是很多學生畢業后仍與我保持聯系,使我得以持續分享他們成長的喜悅。
十年間,我寫下不少文字。我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邊工作、邊思考、邊記錄,回首望去,竟也形成了八十余萬字的心得與體會。如果算上數年前業已出版的《師說新語:新常態下的入學教育與大學新生的思想準備》,這十年里圍繞高校思政教育和思政工作已積累了百萬余言。從學科角度來說,關注青年人和青年思想教育的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等專業;而從研究主體角度劃分,主要是來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思政課教師以及一部分政治學者、社會學者和傳播學者這幾支隊伍。我并非上述專業科班出身,但學習、研究和教學的經歷中又與這幾個專業方向都有一定的相關性。此次不揣冒昧將自己的心得與體會整理出來,既是作為一個不那么安分、喜歡琢磨和嘗試一些新方法、新手段的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反思,也是對高校思政教育變遷的某種觀察和記錄。其內容大體上分為三卷:第一卷為“新時代·新青年”,著重圍繞“時代變遷與世代繼替”“流程再造與教學更新”這兩大主題,分享自己在研究“90后”到“00后”的學情變化以及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同時收錄了若干媒體的訪談報道;第二卷為“新理論·新實踐”,著重圍繞“不忘初心,因為關鍵在黨”“改革開放,成就舊邦新命”“問題導向,培養合格人才”三個方面,分享自己對黨的創新理論、黨的建設實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學術探索;第三卷為“新觀察·新思考”,著重圍繞“‘輕’世界中的人性與文化”“歷史轉折中的前事與后事”“社會結構中的沖突與和解”“制度變革中的困境與突破”四個領域,分享自己嘗試打通第一課堂(教書育人)與第二課堂(實踐育人)、第三課堂(網絡育人)之間的壁壘,通過閱讀和實踐,引導學生拓展知識面、豐富人生閱歷的一些觀察和思考。
十年間,我任教的兩所學校的各位領導、同事和師長給予了我很多指導和幫助。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金福林社長、編輯部主任王芳女士為這部三卷本書稿的整體設計和順利出版付出良多。同事侯曉萍以及博士生宋銳、葉子輝、劉康,還有碩士生王佳瑞、王平樂、馮曉艷、劉科秀參與了第二卷“新理論·新實踐”部分篇目的研究與寫作。這里一并對他們表示感謝。
我也將本書獻給促動我以巨大動力投入教書育人過程的學生們,我們的相互成全促成了我們的共同成長。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永遠在路上,我們再出發。
曹東勃,經濟學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財經大學黨校副校長、黨委組織部副部長。人選教育部首批“高校網絡教育名師培育支持計劃”、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骨干、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教學能手、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上海財經大學教書育人標兵。出版專著五部,發表論文七十余篇。
自序
第一篇 “輕”世界中的人性與文化
如何面對一個更“輕”的世界
觀《猩球崛起》: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兮?
鄉愿式的“被需要”只能催生“交易型人格
時間的爭奪戰與保衛戰
我買故我在?——關于消費的經濟哲學沉思
物體系中的符號消費:鮑德里亞的奇幻之旅
敘事經濟學與經濟學的后現代轉向
廣播不死,評書永存
上海話會消失嗎
金庸世界的背后,是整個香港文化
“范閑斗詩”引起的一段記憶
第二篇 歷史轉折中的前事與后事
司馬懿的三國:從英雄時代到宮廷政治
從《瑯琊榜》到《慶余年》:工業黨如何改造古代世界
長孫無忌為何非死不可
1748年,變革的休止符
為什么是“乾隆十三年
三個“精神病人”撐起的“清宮宇宙”
游戲中的世界貿易變局
卡斯特羅在非洲
第三篇 社會結構中的沖突與和解
所有人與所有人的戰爭
在新時代重塑“職業的靈光”
回家過年:一種充滿韌性和期待的活法
“天倫之樂”到“天倫之倦”
暫停鍵不能變成終止鍵、倒退鍵、重啟鍵
老人不可怕,就怕老人有文化
伯林和馬克思怎么看“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
當斯科特講無政府主義,他在講什么
第四篇 制度變革中的困境與突破
張桂梅老師背后的貧困縣域高中教育困局
侯亮平被陷害,只能認栽嗎
東北人“三問”
“活不起”與“守規矩”
在路上的中國預算改革
財稅、貨幣與負債:那些“互懟”的陳年舊事
“瓜菜代”的中國往事
農村改革的兩幅難忘畫面
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的“前世今生”
優衣庫的平衡術
塞姆勒“刮骨療毒”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