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致力于解讀和闡釋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關于自我和他者、意識和外在性之間的超越關系的論述。通過列維納斯思想中的“多寓于少之中”“思所不能思者”“見不可見者”“沒有關系的關系”等表述指向,將列維納斯的思想放在20世紀現象學運動史和法國現象學的“超越”轉向的大背景中,深入闡釋列維納斯對意識與無限者、內在性與外在性的超越關系的現象學考察。本書在國內外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將列維納斯研究延伸至關于未顯現者、不可見者的現象學描述視域中,從而加深對現象學以及列維納斯思想的理解,同時進一步把握現代性以來“上帝”觀念的“去神話化”的傾向和意義。立足于列維納斯文本,將列維納斯的現象學工作放置在超越論的視域下,基于笛卡爾的無限觀念、內在超越、外在超越三個視角對列維納斯的超越理論進行解讀,進而澄清指出超越論是理解列維納斯現象學、神學、形而上倫理學的理論出發點與核心。這一研究有助于拓清列維納斯思想的地基,理解他關于現象學獨特的運思和貢獻;有助于重新思考人類宗教經驗的意義和道德經驗的根本源頭,以此反思在宗教暴力沖突仍然不斷、倫理價值危機存在的當下社會,人類如何面對內在性暴力以及如何盡可能地規避這種暴力而朝向善的生活。
林華敏,男,福建霞浦人,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西南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先后在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CL)、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訪問學習。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法國哲學、后現代倫理思潮。
目 錄
前 言 001
導 論 現象學與神學
——兼讀雅尼考對列維納斯的批評 001
第一章 基本主題:時間、意向性、物質性 037
第一節 時間 047
第二節 意向性 066
第三節 物質性 085
第二章 思想來源:笛卡爾、羅森茨威格與讓·華爾 101
第一節 笛卡爾:無限觀念與真正的現象學 103
第二節 羅森茨威格:反抗總體 122
第三節 讓·華爾:從內在性到超越 137
第三章 核心話題:面容之可見與不可見 160
第一節 被動性的主體 162
第二節 親密性與困擾——感性之中的超越 176
第三節 面容——可見與不可見之間 191
第四章 回歸生活:上帝如何作為一個有意義的詞 207
第一節 解神話化與“存魅” 211
第二節 宗教經驗是一種道德經驗 218
結語 哲學追問——意義的顯現 228
參考文獻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