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書對改革開放后中國宏觀調控的歷史實踐做了全面梳理,并對圍繞宏觀調控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所導致的理論認知爭議進行了歸納。其次,本書圍繞宏觀調控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所導致的理論認知爭議進行了方法論剖析,提出應該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相關爭議,進而理解中國宏觀調控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再次,本書運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對中國宏觀調控在目標、實施手段等方面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中政府干預和宏觀經濟政策相比表現出的差異性和特殊性 進行了理論解釋。本書提出,中國宏觀調控的差異性與特殊性是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和中國經濟的本土特征決定的,相對于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理論框架的規定性界定呈現出一般與特殊、抽象與具體的邏輯關系。最后,本書立足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借鑒科技哲學范式理論的觀點和框架,以宏觀調控的基本概念為核心,建立了一個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的理論范式。
張勇,男,山東省德州市人,2006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完成在職博士后研究。現任中共北京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出版專著《論中國經濟結構的三元現象與協調發展》等2部,合作出版《軟實力與軟產業:北京發展經濟的資源優勢與產業優勢》等5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習時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四十余篇,有數篇論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先后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十一五”規劃項目“地方政府經濟調節與國家宏觀調控的統籌協調研究”(課題編號:10BeJG381)和國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觀調控理論范式研究”(課題編號:12CKS0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