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發育學是研究人生各個發展階段中運動功能、智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人格特征等發生和變化規律的學科。學習《高等醫學院校康復治療學專業教材:人體發育學(第2版)》對于加深理解康復治療技術的內涵和外延,促進康復治療技術的提高和創新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是康復醫學專業和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必修內容。《高等醫學院校康復治療學專業教材:人體發育學(第2版)》第一版于2004年1月由華夏出版社出版,在早期全國大多數醫學院校康復治療學專業的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次修訂再版根據國家教育部有關教材編寫的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實用性的基本要求,力求科學嚴謹,簡明扼要,可理解性強,注重了理論聯系實際,強調了實用性和對臨床工作的指導性。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人體發育學概述
一、人體發育學基本概念
二、人體發育學研究范圍
三、人體發育學發展簡史
四、人體發育學基本觀點
五、研究人體發育學的意義
第二章 發育理論
一、發育模式
二、成熟理論
三、精神分析理論
四、心理社會理論
五、認知發育理論
六、道德發育理論
第三章 正常發育規律
一、生理功能發育
二、感覺和感知發育
三、運動發育
四、言語發育
五、認知發育
六、心理社會功能發育
第四章 發育分析和發育評定
一、發育分析的研究方法
二、發育分析的內容
三、運動能力的發育評定
四、智力水平和社會行為發育的評定
第二篇 各論
第一章 胎兒期
一、胎兒宮內發育分期
二、胎兒發育進程
三、胎兒期生理功能發育
四、胎兒期運動發育
五、胎兒期心理發育
六、影響胎兒發育的因素
第二章 嬰幼兒期粗大運動發育
一、原始反射
二、姿勢與移動運動的發育
第三章 嬰幼兒期精細動作發育
一、上肢功能的發育
二、視覺功能的發育
三、手和眼協調能力的發育分期
四、手和眼協調能力的發育順序
第四章 嬰幼兒期語言功能發育
一、語言與言語發展的概念
二、言語功能發育的生理基礎
三、嬰兒期前的言語行為
四、嬰幼兒言語的發生
五、幼兒語言和言語發展的特點
第五章 嬰幼兒期認知功能發育
一、認知功能的概念
二、上肢功能與認知發育的關系
三、認知功能發育的過程
四、游戲與兒童認知功能發育的關系
第六章 嬰幼兒期情緒及社會功能發育
一、情緒的概念
二、情緒和情感的區別與聯系
三、情緒的功能
四、情緒和情感的分類
五、嬰幼兒情緒及社會性的發展
第七章 兒童期和青年期
一、學齡前期
二、學齡期
三、青春期
四、青年期
第八章 中年期
一、中年期生理發育特點
二、中年期心理發展特征
三、中年期心理發展的影響因素
四、身心康復保健
第九章 老年期
一、老年期生理發育特征
二、老年期心理社會特征
三、老年人身心康復保健
四、關于死亡的話題
主要參考文獻
格塞爾通過觀察和分析嬰幼兒不同時期行為和動作發育的變化,研究總結了不同的年齡階段行為和動作發育的規律性,以此來判斷兒童神經生理學發育的成熟度,提出發育成熟理論,作為評判兒童行為和動作發育的診斷依據。格塞爾在大量的觀察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兒童的行為發育涉及到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兒童發育的五方面內容
1.適應性行為主要包括兒童的知覺、定向行動、手指操作能力、注意、智力等發育指標,這些認知方面的發育成熟提示兒童具備了適應外環境變化而生存的能力。2.大肌群運動行為主要包括姿勢、移動運動等粗大運動能力發育的指標,這些指標有助于判斷各年齡階段的兒童是否已具備了基本的起坐、站立、步行、跑跳等移動運動發育成熟的能力,可以及時地躲避危險環境而保護自己。
3.小肌群運動行為主要包括抓握和放開動作、手指精細操作、眼手協調運動,以及雙手、手足甚至全身的協調運動等精細動作和調控能力的發育,精細動作的發育使得上肢的功能從支撐體重中解放出來,活動范圍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充分發揮著利用和改造外部環境為我所用,改善生存條件的主觀能動作用。
4.言語行為言語行為反映了兒童對人或事的模仿能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能力以及相互理解溝通的能力。言語行為的發育使得兒童能夠逐漸理解人和事物,能夠進行交流,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意志。言語的發育也提示兒童逐漸具備了能夠應用抽象的符號進行思維、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具備了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5.個體和社會行為社會行為主要包括對他人的反應、對所屬民族文化壓力的反應,對家庭生活、集團生活以及社會習慣等的反應及態度。社會行為的發育使得兒童開始逐漸理解其所生活的社會的各種規則,并在日常生活活動中自覺地遵守,更好地適應所處的社會環境而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