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小孩也不容易混:我們的的成長故事1》是華夏出版社《課外閱讀》雜志的精華本叢書。
《課外閱讀》雜志,面向初高中學生,積極為他們提供豐富的高品質的精神食糧,受到廣大學生、家長、老師的好評。為了讓刊物中的佳作(包括因版面關系不得不割愛的那些上好篇章)走進更多讀者的視野,我們在繁忙的期刊工作的同時,精選出本叢書。這套系列叢書,是做了專題化整合,每種書的副標題都昭示著《這年頭,小孩也不容易混:我們的的成長故事1》的話題范圍,便于廣大學生、家長選購。
十八樓的垃圾桶
嚼一片蘋果皮
反復的心
李暖暖和三十四個雞蛋的溫情邂逅
磊磊,我們用大拇指來愛你
一個流浪漢的國家葬禮
為兒子插上天使的翅膀
洗澡事件
一堂閱讀課
裝滿誠信的葡萄酒
愛的方式
吃完最后一根面條
航天飛機即將隕落
狙擊手的誓言
神秘的耳朵
我是來實習的,不是來送外賣的
作弊的噩夢
永遠的隨身聽
一只小腳
一床雙人毛毯
生死交易
給帕特里克的一封信
對陌生人的責任
你是我們的孩子
不要做那棵含羞草
二十五歲媽媽遇到五十二歲媽媽
信念的力量
夜路上的陽光
不要亂碰他人的人生
通往天國的階梯
珍視生命
不謀而合的欺騙
我值一千塊
我沒有把她當敵人
背著石頭去上學
慷慨的惡作劇
死亡魔咒
代課教師
……
麗太太說:“這是對接受者的尊重。如果我把它們隨便丟棄在垃圾桶里,就說明這些東西是廢物,而不是我送給別人的。要是有人撿了廢物去使用,就是對他們的羞辱。這樣做不僅對別人不尊重,也是對自己不尊重。”
王太太打電話通知了一個打工小青年前來拿需要的東西,那小青年立即來了,他簡直不敢相信這么干凈的東西可以免費獲得。小青年再三問麗太太:“你不想要個最低價嗎?意思意思。”麗太太說:“我只想聽您說,您很需要這些東西,并非常喜歡它們。施舍是人最大的快樂,您滿足了我的快樂,我還要感謝您。”這時候,麗太太的兒子提著他的一袋玩具問:“媽咪,這個哥哥有兒子嗎?”麗太太笑了:“這個哥哥還沒有兒子,但他自己可能會喜歡你的玩具,因為他還是個大小孩。”小青年立即表示非常喜歡這袋玩具,于是小男孩詳細地介紹了每個玩具的名稱和特性,并希望新主人能陪伴玩具睡覺。小青年發誓說一定讓玩具和他睡在一起,并把玩具的名字記了下來。
王太太感動得眼淚都流了出來。自此以后,王太太在淘汰衣物的時候,先洗凈疊好并用塑料袋裝好,鞋子放在盒子里并寫上鞋碼。垃圾桶邊不斷出現的新變化影響了鄰居,大家都不吭聲,卻暗地里效仿起來。十八樓的風氣很快被小區管理處發現,宣傳欄里出現了一篇題為《施舍的快樂》的小文,介紹了十八樓的好風氣。不久,這個小區的垃圾桶都發生了變化。
美國舊成衣出口排在出口收入的第六位,一定是那些志愿者組織在垃圾桶邊收集來的“新”衣服起了重要作用。據說有百分之四十四的香港人淘汰沒穿過的新衣服,但不知道他們是用何種方式淘汰的。對于貧富有差距的世界,施舍的快樂當是值得嘗試的快樂。而施舍的快樂一旦成為風氣,浪費就會被遏制,因為接受施舍不再是羞辱,而是同樣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