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通論》是“中國傳統:經典與解釋”系列的一種,是清末民初的學問家皮錫瑞的一部貫通中國學術的經學通識著作。該書從今文經學家的立場出發,對易經、尚書、詩經、三禮及春秋等儒家經典的撰著流傳、內容要義以及歷代考訂注疏的得失、讀者治學研究的門徑等問題,作了扼要的闡述。皮錫瑞《經學通論》五卷,初刻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湖南思賢書局),此刻本后被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180冊);1934年,商務印書館將其列為《國學基本叢書》,出版四冊本,有舊式句讀;1954年10月,中華書局據《叢書》本校正重印,改正了原本的不少錯訛,此后又數次重印,是直至今日最為通行的本子。《經學通論》以1954年中華書局重印本為底本,參校思賢書局刻本,添加現代標點,訂正了中華本數十處標點及文字錯誤,并重新分段。對于文中影響理解的疑難字詞、人名書名、典章名物、學術事件等,均下簡明注釋,疑難字詞并加注漢語拼音。原文引文,盡量考證并注明其出處,與思賢書局本的校勘成果,出校勘記。中華書局本原分四卷,《易經》與《書經》共屬一卷,本書參考思賢書局本所稱“五卷”,重新厘為五卷,以符“五經通論”之實。《經學通論》將中華本《目錄》略加調整,《經學通論》209條論題按順序添加阿拉伯數字,以明次序,冠以“經學通論序目”置于原“序”后,便利檢尋。《經學通論》是對“五經”的系統梳理,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于宏揚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