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國學經典正宗文庫:小窗幽記正宗》分為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十二集,內容主要闡明涵養心性及處世之首,表現了隱逸文人淡泊名利,樂處山林的陶然超脫之情,文字清雅,格調超拔,論事析理,獨中肯綮,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華夏國學經典正宗文庫:小窗幽記正宗》對《小窗幽記》全書進行了詳盡的譯解,使讀者能對《小窗幽記》的思想、內容有一個比較完整、系統、原汁原味的理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扇窗戶,需要經常打開心靈的窗戶,看一看窗外的風景,讀此書,或許可以帶給我們失去色彩的心靈幾許滋潤。
《華夏國學經典正宗文庫:小窗幽記正宗》被譽為處世格言書,歷來為有識之士所青睞。書中幾乎每一句話均可視為警世、醒世之名言,蘊含著博大深遂的人生哲理,極富人生真昧;于微言中總結了坎坷人生的諸般經驗.如何免遭災禍,如何規范行止;生活的方法,處世的良策,均有詳盡論述。《華夏國學經典正宗文庫:小窗幽記正宗》將其精華之語結合經典事例,對其涵蓋的立德、修身、讀書、為學、立業等人生話題作了精辟闡釋和論述,堪稱現代人最佳的人生指南,為人處世的必備寶典。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扇窗戶,需要經常打開心靈的窗戶,看一看窗外的風景。讓清風吹進來,讓陽光灑進來,拂去疲倦與憂傷,照亮蒙塵染垢而迷茫的心。讀一讀這本《小窗幽記》,或許可以帶給我們失去色彩的心靈幾許滋潤。《小窗幽記》十二卷,舊題“眉公陳先生輯”,是一部融處世哲學、生活藝術、審美情趣于一身,集晚明清言小品之大成的著作。今人更把它與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并稱為“中國人修身養性”的三本必讀書。陳繼儒(1558一1639),字仲醇,號眉公、麋公,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史·隱逸傳》稱其:“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棄之。隱居昆山之陽……親亡,葬神山麓,遂筑室東佘山,杜門著述,有終焉之志。”其后五十余年間,始終不仕,卻常周旋于公卿縉紳之間,享盛名于天下。他隱居的小昆山、東佘山,一時成了官紳士人的“社交俱樂部”,“四方求文者,履日滿戶外”,而且所到之處,吸引著大批的追星族,成了當時當之無愧的大明星。其地位幾可與南朝梁陶弘景的“山中宰相”相比肩。陳繼儒一生著述頗豐。《明史》稱他:“工詩善文,短翰小詞,皆極風致,兼能繪事。又博文強識,經史諸子、術伎稗官與二氏家言,靡不較核。或刺取瑣言僻事,詮次成書,遠近競相購寫。”據《陳眉公先生全集》其子陳夢蓮小記,其一生應景之作和代筆之稿存留十無一二,但其身后遺稿尚達七千余頁,包括《陳眉公先生全集》、《皇明書畫史》、《太平清話》等共約一百二十卷。然而,關于《小窗幽記》的真實作者,一直以來在學界都有爭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小窗幽記》確是一本假托陳眉公之名而廣泛流傳的偽書,其本來的面目應該是晚明陸紹珩所編纂的《醉古堂劍掃》,其作偽者當是乾隆三十五年本的作序者陳本敬和刊刻者崔維東。人清以后,由于陸紹珩名聲有限,此書已流傳不廣,于是二人將其參閱者——晚明頭號暢銷書作家兼策劃家陳眉公抬了出來,并參照《小窗四紀》、《巖棲幽事》而為之命名《小窗幽記》,其原作者和書名反而無人知曉了。今天所知者惟有:陸紹珩,字湘客,松陵(蘇州吳江)人,號稱唐代隱逸詩人陸龜蒙之后。《小窗幽記》分為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十二卷,計一千五百余則,是一部纂輯式的清言小品集。以“醒”為第一,意味著對世俗的超越,在“趨名者醉于朝,趨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聲色車馬”之時,無異于醍醐灌頂,一聲俸喝,使人頓悟還原出一個本真的自我來。所以“醒”后言“情”,情可以生,可以死,令千古有情之人咨嗟向慕;所以,“醒”后能“峭”,放得凡俗心下,放得丈夫心下,放得仙佛心下,不執著于一端,傲然于天地一個大寫的“人”;所以“醒”后獲“靈”,一“靈”神其間,雖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義而百世如見,雖混跡塵中,卻高視物外,在精神上溝通千古。一番洗刷之后,方能悟得“素”趣,會得佳“景”,品人生之“韻”,顯生命之“奇”。其“綺”也,能盡紅妝翠袖之妙;其“豪”也,能為興酣潑墨之舉;其為“法”而超越于世“法”之外,其賞“倩”而不限于一般“倩”意。故羅立剛先生稱,清醒之后,經此一番洗禮,真個是俗情滌盡,煩惱皆除,人生的價值,才真正顯現了出來。幽窗青燈,潛移默化,靈魂得以純凈,那小窗之“幽”,正是一種驚喜,更是超越后的清閑和孤獨。作為一種文體,清言小品在明清之際發展到了高峰,《小窗幽記》是其集大成者。在一片莊重古板、拖泥帶水的“高文大冊”中,清言小品的語錄形式便顯得有趣而突出。短翰而理文兼備,別有風致。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書中有一段話或亦有助于我們的理解,他說:每一個心靈優美而思想豐富的人,在他一有任何可能就爭取把自己的思想傳達于別人,以便由此而減輕他在塵世中必然要感到的寂寞時,也會經常用最自然的、最不兜圈子的、最簡易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反過來,思想貧乏、心智混亂、怪癖成性的人就會拿些牽強附會的詞句,晦澀難解的成語來裝飾自己,以便用艱難而華麗的辭藻來為他自己細微渺小的、庸碌通俗的思想藏拙。這就像某個并無俊美的威儀而企圖以服飾補償這一缺點的人一樣要以極不馴雅的打扮,如金銀絲、羽毛、卷發、高墊的肩袖和鶴氅來遮蓋他本人的猥瑣丑陋。清言小品便屬于叔本華所說的“最自然的、最不兜圈子的、最簡易的方式”。其優勢就在于它能用極精致的語句,透露出人生片面的真理,浮泛出靈光一現的智慧。也因為是片面的真理,所以乍看之下,書中條目之間便時有矛盾沖突。如“殺得人者,方能生人;有恩者,必然有怨。若此不陰不陽,隨世披靡,肉菩薩出世,于世何補?此生何用?”(卷十086條)“道上紅塵,江中白浪,饒他南面百城。花間明月,松下涼風,輸我北窗一枕。”(卷八008條)前句豪氣干云,快意恩仇,后句恩仇俱泯,相忘于江湖,兩相比較,孰是孰非?殊不知,人生世事,本來就不盡是和諧而完美的,愈矛盾,愈是人生。作者的意旨,或許也就是讓讀者在矛盾的人生中,找尋片斷的準則,在沖突的人事里,學習幾種應對進退之法而已。“不問古今,隨口輒記”,亦古亦今,所選者又不只同一類型、更不會只有一種論調,反而不妨盡量涵括各種類別,任有識之士讀者諸君各取所需。陳本敬《小窗幽記敘》中評價道:“泄天地之秘笈,擷經史之菁華,語帶煙霞,韻諧金石。醒世持世,一字不落言筌;揮塵風生,直奪清談之席;解頤語妙,常發斑管之花。所謂端莊雜流漓,爾雅兼溫文,有美斯臻,無奇不備。”醒世,是要你看透人生生命;持世,就是要以此而穿透世事、不落腐俗。相較之下,文學是輔,說理才是主,善讀此書者,當反復涵詠其為人處世之道。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滾滾紅塵中.欲求之心旺如炭火,往往不能把持,人們越來越多地感嘆做事難,做人更難,《小窗幽記》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參照與思考。清風明月,倚枕西窗下,捧卷瀆來,人生煩惱,可以漸漸冰釋。《小窗幽記》博采群書,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凡儒釋道諸子百家,詩詞歌賦以及各種體裁的文章和雜著無所不包。而其采輯之法,或原文照錄,或掐頭去尾,或摘其精要,或重組改造,不一而足。在肯定其集大成的價值外,亦不能不對其學術價值保持一份警醒。更其甚者,因其采摭龐雜卻皆不注出處來歷,不僅難免抄襲之嫌,且讓后來讀者常感突兀不知所云。如卷二024條:“阮籍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沽酒,籍常詣飲,醉便臥其側。隔簾聞墮釵聲,而不動念者,此人不癡則慧,我幸在不癡不慧中。”采自曹臣《舌華錄》:“袁中郎日:有人隔簾聞墮釵聲而不動念者,此人不癡則蕙,我幸在不癡不蕙中。”如卷三006條:“觀人題壁,便識文章。”采自曹臣《舌華錄》:“歐陽文忠公嘗言日:‘觀人題壁,便識文章。”’如卷三008條:“隨口利牙,不顧天荒地老;翻腸倒肚,那管鬼哭神愁。”采自吳從先《小窗自紀》:“李卓吾隨口利牙,不顧天荒地老;屠緯真翻腸倒肚,哪管鬼哭神愁。”等等。都徑直將作者名刪去不提,從而極大地增加了今人對該書的理解難度。因其如此,在國內已出版的《小窗幽記》眾多注譯本中,因不明出處而隨意曲解歪批者比比皆是。譬如,如果不明其出處,誰會想到“靜若清夜之列宿,動若流彗之互奔”(卷三074條),寫的是弈棋的情景呢?而“停之如棲鵠,揮之如驚鴻,飄纓蕤于軒幌,發暉曜于群龍”(卷三076條),是對羽扇的形象化贊譽?有鑒于此,本書在評注過程中,花費了最多的精力、盡最大的可能去搜尋注明各條的出處,以求正本清源,幫助讀者朋友更好地閱讀和理解。然而,限于才力及種種原因,還有很多條目無從考起,則只能有俟于來者。本書的整理以乾隆三十五年刻本為底本,評注過程中參考了多位前賢和時賢的注本,如羅立剛校注《小窗幽記》(上海占籍出版社)、清風注譯《小窗幽記》(中州古籍出版社)、盧豐《小窗幽記解讀》(黃山書社)、王愷評析《小窗幽記》(江蘇古籍出版社)等。此外,在網上也讀到了許貴文先生有關本書的部分研究成果,亦有昕采用,在此一并表示感謝。陳橋生
陳橋生:1971年生,江西遂川人。先后就讀于蘭州大學、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主要研究范圍在六朝及唐宋文學,在《文學遺產》、《北京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二十余篇,重點在關于謝靈運和南朝樂府的研究方面。
前言
卷一醒
卷二情
卷三峭
卷四 靈
卷五素
卷六景
卷七韻
卷八奇
卷九綺
卷十豪
卷十一法
卷十二倩
敘
卷一醒食中山之酒①,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②,無一日不醉,趨名者醉于朝,趨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聲色車馬。安得一服清涼散③,人人解酲④,集醒第一⑤。【譯文】飲了中山人狄希釀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不醒。如今的世人迷于俗情世務,終日追逐聲色名利,可說沒有一日不在醉鄉之中。好名的人醉于朝廷官位,好利的人醉于市井世俗,豪門貴胄則醉于妙聲、美色、高車、名馬。如何才能得到一服清涼散,使人人服下獲得清醒呢?于是,編纂了第一卷“醒”。【注釋】①中山之酒:中山,春秋戰國時諸侯國中山國,地處今河北定縣、唐縣一帶。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九:“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飲之千日醉。”②昏昏:糊涂貌。《孟子·盡心下》:“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逐逐:必須得之之貌。《周易·頤》:“虎視眈眈,其欲逐逐。”③清涼散:一種中藥,服之可以使人身心清涼。④酲(ch6ng):病酒。即酒醉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覺。⑤本書每卷前有一段序語,皆以人生某個問題統領全卷。特以“醒”字為全集之首,帶有總綱性質。【評解】中山之酒,一醉千日。而比“千日酒”更醉人的是名利、聲色和犬馬。沉醉其中的“快哉”讓人們更不愿醒來。佛云:“有求皆苦。”得到是一種苦,得不到也是一種苦。孑L子也曾說過:“吾未見剛者。”誰能做到無欲而剛、清心寡欲、四大皆空?你可以用“無欲則剛”自勉勉人,但有幾人愿意自己的人生平淡如一碗白開水?《紅樓夢》里的“風月寶鑒”不是醉色者的解藥嗎?然而賈瑞偏偏喪命于此,臨死還大呼:“讓我拿了鏡子再走!”——至死都是不愿醒來的。人之處世,可憐如此。所以作者希望能以一劑清涼散,使人警醒。此篇所講都是有關處世的態度。001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須防射影之蟲①;飾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膽之鏡②。【譯文】倚仗才智高明而玩世不恭,得提防有人含沙射影從背后攻擊;偽飾敦厚老實的樣貌以欺人耳目,恐怕有照見肝膽的神鏡當面揭穿。【注釋】①射影之蟲:即蜮(y0),又名射工、射影。相傳居水中,聽到人聲,以氣為矢,因激水,或含沙以射人,被射中的人皮膚發瘡,中影者亦病。②照膽之鏡:《西京雜記》卷三《咸陽宮異物》載:漢高相入秦咸陽宮,見“有方鏡.廣四尺,高百尺九寸,表單有明,人盲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人有疾病在內。則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評解】此條采自明·洪應明《菜根譚》。俗話說,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招搖過市,’不若身體力行。偽飾敦厚,不如本面示人。古人相信,冥冥之中自有業鏡,為善為惡,都經不起業鏡一照,所以不能有絲毫放縱。不然,當你志得意滿、目空一切的時候,別人也把你當成了槍靶子、眼中釘。002怪小人之顛倒豪杰,不知慣顛倒方為小人;惜吾輩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見吾輩。【譯文】常常責怪小人顛倒黑白是非,陷害英雄豪杰,卻不知慣于顛倒是非黑白正是小人之所以為小人;憐惜我輩深受世間挫折磨難,卻不知只有在挫折磨難中方見出我輩之英雄本色。【評解】此條參見明·洪應明《菜根譚》:“天之機緘不測,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顛倒豪杰處。君子只是逆來順受,居安思危,天亦無所用其伎倆矣。”小人慣于顛倒,英雄當受磨歷。“不經磨難不成佛”,一帆風順,便往往平淡無奇。因為挑戰小,所以才平穩順利,平穩順利了,機會便不會多,而大機會總是和大困難相聯系。你抓住了大機會,克服了大困難,才能到達別人所不能至,成為英雄,故日:“不畏多難,而畏無難。”003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根。【譯文】在優渥的環境中,能毅然撥開層層的榮華富貴,走向覺悟解脫的人生,才是高超不凡的本領;在峻急的危境中,能巋然以對狂風驟雨般的吹打,保持心境不動,才見出立場之堅定。【評解】此條告誡人們如何正確地面對順境與逆境。處境太順,過度地享受,沉迷于溫柔富貴鄉,被奉承,被呵護,反而容易使人迷失了自我。同樣的,人生不可能沒有挫折,要求絲毫沒有沮喪與怨尤,或許過于苛責,但卻應盡自己最大的耐力與涵養功夫,在艱難危急中為自己找準立足點。若是輕易就被擊倒,從此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棄,豈不辜負了自己這難得的人生?0004淡泊之守,須從秾艷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勘過。【譯文】淡泊寧靜的操守,須得在富貴奢華、充滿誘惑的場合中才能試出來;鎮定自若、寵辱不驚的氣節,還得在紛紛擾擾的復雜環境中考驗過,才見功夫。【評解】此條采自明·洪應明《菜根譚》:“淡泊之守,須從裱艷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勘過。不然,操持未定,應用未圓,恐一臨機登壇,而上品禪師又成下品俗士矣。”真正的淡泊,并非超凡出世,不食人間煙火,其背后更多的是冷峻的思考,默默地耕耘,不倦的追求。守住淡泊,則是守住一份清醒,一種心態的平衡,一種空靈的境界。林清玄認為,禪“是為了醒著生活”,也就是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用平靜的態度包容人生一切的喜怒哀樂。005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要譽不如逃名之為適,矯情不如直節之為真。【譯文】賣弄恩惠,不如感恩報德的行為質樸厚道;沽名釣譽,嘩眾取寵,不如逃避虛名來得妥宜;故作矯情,偽裝自己,不如正直坦率顯得真誠。【評解】此條采自明·洪應明《菜根譚》:“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雪忿不若忍恥之為高;要譽不如逃名之為適,矯情不若直節之為真。”市恩、要譽、矯情,都是為著自身的名利,而報德、逃名、直節,則是傳統的道德規范。故君子為善,必隱其情,樂在為,而不在人之知也!盛名累人,古人謂無實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禍。作家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就是一例。他的議兵疏寫得極為出色,遂有“知兵”美名,連慈禧太后都以為他是個軍事奇才。可真把他派到前線去,他不僅不能指揮戰斗,反而臨陣棄逃,致使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自己也被革職戍邊。006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后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譯文】使人有當面的贊譽,不如使人沒有背后的詆毀;使人有初次交往的一時歡喜,不如使人長久相處后仍沒有厭煩之感。【評解】此條采自明·洪應明《菜根譚》:“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后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有面前之譽,易;無背后之毀,難;有乍交之歡,易;無久處之厭,難!君不見昨日歡場上稱兄道弟,今日名利前六親不認;今日初見時濃情蜜意,明日厭棄后形同陌路?人總是在優點中相遇,在缺點中相處。所以,“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真誠的交往是性情的默契,看似淡遠,實則深情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