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嗎要上班》所涉職場之道極多、極細、極樸實,筆下之職場人士有笑、有顰、有猥瑣,眾多鮮活面孔躍然紙上,各色紛雜的關系梳理得清澈見底。“左調右侃自有真意,字里行間盡是不俗”,正是胖哥歷經社會磨礪之后用心打造的語言。一路讀下來,發現多數人難免遭遇胖哥所云職場困境,那些有趣的故事、生動的細節天天在我們身邊上演。讀著這些觀察細致入微、分析縝密犀利、調侃趣味橫生、表達曲折傳神的文字,覺得這應該是心思如蜂窩、美目帶豪氣的職業女性的妙筆,很難與貌似梁山好漢,言談直截爽快的胖哥聯系起來,所以,邊加工邊偷著樂,時不時給同事傳上幾段,引來陣陣竊笑,聊作工作調劑。
職場之上、三五人間的一些貌似膚淺的進退應對之道,若能細細思量其中蘊含的處世道理,還真是不敢忽視。如私下和公開場合如何稱呼領導?有的人為什么能輕松上位?怎樣保持健康的職場心態?若真要讓你說出個所以然來,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干嗎要上班》作者李鲆用輕松幽默的語言,講述了職場種種可悲可笑可恨可愛之處和行走職場的陽光規則,那些人那些事兒,每天就在我們身邊走動上演,讀來倍感親切、溫暖、搞笑,《干嗎要上班》中又有感同身受的絲絲悲涼,但也會給我們勇氣開拓自己的一片天空。
作者長相富態,朋友昵稱“胖子”。稿子往來期間,我習慣了尊稱“胖哥”。
胖哥的這本書,所涉職場之道極多、極細、極樸實,筆下之職場人士有笑、有顰、有猥瑣,眾多鮮活面孔躍然紙上,各色紛雜的關系梳理得清澈見底。“左調右侃自有真意,字里行間盡是不俗”,正是胖哥歷經社會磨礪之后用心打造的語言。一路讀下來,發現多數人難免遭遇胖哥所云職場困境,那些有趣的故事、生動的細節天天在我們身邊上演。讀著這些觀察細致入微、分析縝密犀利、調侃趣味橫生、表達曲折傳神的文字,覺得這應該是心思如蜂窩、美目帶豪氣的職業女性的妙筆,很難與貌似梁山好漢,言談直截爽快的胖哥聯系起來,所以,邊加工邊偷著樂,時不時給同事傳上幾段,引來陣陣竊笑,聊作工作調劑。
職場之上、三五人間的一些貌似膚淺的進退應對之道,若能細細思量其中蘊含的處世道理,還真是不敢忽視。如私下和公開場合如何稱呼領導?有的人為什么能輕松上位?怎樣保持健康的職場心態?若真要讓你說出個所以然來,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話雖有些圓滑世故,但古今往來的中國社會還就認這個理兒。想在職場上功德圓滿,絕非一日之功。如胖哥一般,真正做到洞若觀火,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擁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那又是何等境界?
用世俗的眼光看,每個職場人的奮斗歷程都會受到“升遷”和“加薪”的愿望的影響甚或支配,一個顧全面子,一個填充里子。因此,不管我們從事什么職業,處在什么崗位和環境,在踏入職場的一剎那,就要讓自己具備一種強烈的挑戰自我的愿望,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取,追求成功。
所以從翻閱此書,跟胖哥學習職場之道開始,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揭露什么或者調侃什么,只是展示職場百態,梳理職場之道,以助各位老油條和愣頭青們摸清職場陷阱,免得耗費精力,浪費生命,進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職場不相信眼淚,做好自己,努力工作,才是職場真正的第一課。當然,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或事業夠得上壯麗或偉大的規格,時刻準備著奉獻生命,胖哥這本書顯然難充指南,還是另覓他書的好。
還要特別指出,本書完全由真人真事構成,其中不乏對一些職場小術的描述,為避免不識反話正說的人把挪揄當褒揚,編輯進行了少許調整,還請兄弟姐妹們尤其是胖哥多多包涵。
謹薦。
張毅
2012年2月
李鲆,作家,媒體人。職場經歷復雜,當過教師、公務員,從事過出版、傳媒、IT及公關營銷,見過職場百態,歷盡人情冷暖,遂有此書。其他主要作品有《愛情這江湖》、《愛,聽十人談》等七種。
一 好老板傳說
好老板傳說
誰來“管理”上司?
升職笑談
極品老板
大土豆有大煩惱
外行領導內行
混同于老板
押上一寶
別跟下屬拍桌子
此一時,彼一時
二 中介的味道
中介的味道
微笑是一種病
職業微笑
你看你看他們的臉
多照鏡子,萬事OK
“光環效應
病由心生
因何而話癆?
一包一世界
黑珍珠是怎樣煉成的
三 干嗎要上班
干嗎要上班
祝你上班快樂
上班苦,上班樂
地鐵“自殺”事件
冒著生命危險上班
在電梯上奔跑
朝九晚不五
干嗎要開會
會議有性別
工作從展會開始
四 職場元規則
職場元規則
離開公司你是什么
誰比誰沒用多少?
一招鮮,吃幾天?
升職了,稱職嗎?
什么人在裝忙?
裝忙乃小術
裝忙不如真忙
百般拖延為哪般?
拖延是一種病
五 出差啊,出差
出差啊,出差
慢慢地逼著你走
炒人易,炒人難
曲線升職
人往高處跳
走人的理由
空中的剎那
……
六 北京的哥
七 把房子打包吧
八 反差,或是真相
九 打卡強迫癥
十 你有什么用
后記:對號入座
插入一個小段子,前一段時間回老家,和一位朋友到我曾經工作過的某機關辦事,結果一進機關大樓,那哥們兒就開始偷著樂,弄得我很是莫名其妙。走出了機關,他才大笑道:“你有沒有發現,你一走進機關大樓,就開始八字腳。”
一個人從事某種職業久了,身上就很容易有一種獨特的味道,姑且稱之為職業氣質吧。OL、IT從業者、搖滾青年、教師、小職員、大老板,都是各有各的范兒,不太容易混淆在一起,甚至換了環境、換了職業,原來的職業氣質還是揮之不去。
劉震云在《手機》里曾寫過一位少兒主持人,對所有人說話都如同對學齡前兒童,就是一例。
另一個例子,我樓下新開一家粥店,老板娘兼領班是位美女,待客極熱情周到,但我去過幾次,總是覺得有點說不出來的別扭,甚至有點沒來由地緊張。后來某天吃飯時,無意間聽到兩個小服務員偷偷嚼舌頭,說老板娘從前是特殊服務行業的,賺了點錢,就從良開了粥店。我這才恍然大悟:沒錯,她身上的確有一點兒風塵氣息,總是不由自主地釋放絲絲風情。
當然,我那天跟房產中介并沒有說這么多,只是對他說了房產中介的特征,然后說他就是標準的樣板。那哥們兒摸了半天后腦勺,忽然來了這么一句:“大哥,你說的也不全對,難道我就不能是賣安利的嗎?”
這話把我問愣住了。人說得還真沒錯,賣保險的、搞直銷的,跟房產中介的氣質的確是很近似的。
我得承認自己是太孟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