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園的記憶》是李昕先生在原書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的編定,收入其父著名教授李相崇的兩篇回憶其在清華執教經歷的文章。以及兩代人的經歷反映清華大學的歷史,從而折射我國現代社會在某一時段的發展歷程,是這《清華園的記憶》的特點,也是其價值所在。
這本小書一共只收錄4篇文章,且是家父與我二人文章的合集。
它的編輯和出版,源自我2015年在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散文隨筆集。當時,我把回憶家父的散文《清華園里的人生詠嘆調》和回憶自己為一些知名作家、學者編書往事的多篇隨筆混編在一起,湊成了一個集子。出版后就覺得有些不倫不類,特別是書名也采用的那篇文章的篇名,往往會誤導讀者,使他們以為整本書都是關于清華園的。但是,因為我寫清華園的文章總共只有兩篇,不足以成集,如此處理也是無奈。忽一日,我的一位朋友提了個建議,說他讀過家父寫的《清華解放前后的一些回憶》,稱此文正好可以和我的《清華園里的人生詠嘆調》對照閱讀,父子兩代人,對于同一歷史時期的諸多事件,從不同角度作出各自的描述和解讀,頗能相映成趣。我以為這個建議甚好,于是又增補兩篇文章,一是家父的口述回憶《我與清華》,二是我寫自己在清華園里罹患癌癥的故事的《吊詭人生》,從而編輯成了這本書。如此,大概不會再被人認為是文不對題了。
《清華園里的人生詠嘆調》一文,是我剛剛從三聯書店退休時寫的。其實這個題材,在我腦海里,已經盤桓和思考了多年,只是以前一直沒有時間寫。退休后我開始寫散文隨筆,這一篇可謂水到渠成。我沒有列提綱,沒打草稿,提筆就寫,隨思而錄,一鼓作氣,用了8天時間,以每天5000字的速度,完成了全稿。征求了一些朋友意見后,大約只修改了幾句話和一些錯別字,就拿出去發表了。我寫文章從來沒有這么順暢過。
事后回想,我覺得原因在于家父的故事,其實也是我的故事。自己伴隨父親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坎坷,許多糾結的情感和意識,甚至是難言之隱,被壓抑在了心底。寫作是一種宣泄,故有一種酣暢淋漓之感。
當然,這并不是因為家父的故事有多么傳奇,多么驚悚,多么振聾發聵;相反,他的人生故事實際很平凡。
當我把這篇文章發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時,我加了這樣一段按語:
李相崇(1914-2012),四川鄰水人,教授,翻譯家,外語教育家。1939年畢業于南開大學英文系。1946年進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歷任教員、講師、副教授、教授。先后任清華大學俄文教研組主任、,外語教研室主任、外語系主任。掌握多種外語,長期擔任英、俄語教學工作,業余曾從事俄文社會科學、文藝學、文學史的翻譯,還曾根據俄、德、英、法原文校訂國內已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著作的若干中譯本,提出重要修訂意見。主編過《新英語教程》等高校教材,擔任《大學英語》和《大學英語教學研究》兩種雜志主編近20年。
李昕,李相崇之子,1952年生于北京清華園。1982年畢業于武漢大學中文系。曾擔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編輯室主任和社長助理。1996年赴香港,任香港三聯書店副總編輯,后任總編輯。2005年奉調回北京,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經理兼副總編輯,2010年任總編輯。2014年退休后在商務印書館任特約出版策劃人。
從事編輯工作36年,是國內知名的出版專家。1994年被評選為首屆全國中青年優秀圖書編輯,2013年被深圳讀書月評選為年度“致敬出版人”。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南開大學、河北大學兼職教授,北京印刷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著有編輯學演講錄<做書:感悟和理念》和散文隨筆集多種。
寫在前面的話
清華園里的人生詠嘆調——記我的父親李相崇
清華解放前后的一些回憶
我與清華——李相崇教授口述
吊詭人生——我的抗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