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收入分配理論中的利潤問題出發:
1.區分了風險與不確定性:
2.說明了利潤起源:
3.揭示了企業性質:
4.提出了減少不確定性的方法。
對中國目前最具借鑒意義的,還有書中關于企業家作為自由企業制度中核心角色的論述。
弗蘭克.奈特(1885-1972)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也是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家,他對于經濟學發展和經濟分析方法的創新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貢獻。作為一個古典自由主義者,他是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作為一個批評家,他告誡公眾,經濟學家的知識是有限的,其預測的失誤是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名教師,他培養出了像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布坎南這樣著名的經濟學家。
他的主要著作還有:《經濟組織》(1933)、《自由與改革:經濟學與社會哲學論文集》(1947)、《經濟自由與社會責任:經濟學與倫理學》(1952)等。
導言
第一部分引論
第1章利潤和不確定性在經濟理論中的地位
第2章利潤理論;變化、風險與利潤的關系
第二部分完全競爭
第3章選擇和交換理論
第4章聯合生產和資本化
第5章沒有不確定性的變化和發展
第6章完全競爭的次要的前提條件
第三部分貫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不完全競爭
第7章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意義
第8章應對不確定性的組織和方法
第9章企業和利潤
第10章企業和利潤(續)
第11章不確定性與社會發展
第12章不確定性和利潤的社會問題
不管什么類型的問題,運用解析方法總是相當的不完全。對于復雜現象之諸因素,如果我們將它們置于正常而現實的情況下,就像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必須應對的情況,解析法對其中絕大多數都將無能為力。解析法是否有價值,取決于以下事實是否成立。在由一堆問題構成的某種情況中,某些特定的因素是共性因素,這些因素不僅無處不在,而且數量寥寥,更兼作用巨大,足以成為此種情況之主宰。這樣,對于這些為數不多的因素,洞悉它們之間存在的規律,將會使我們得到總體情況之近似規律。這些規律告訴我們,哪些說法“傾向于”成立,或者說,在“理想條件”下,哪些說法“將會”成立。所謂的理想條件,僅僅指的是這樣的條件:對于那些數量眾多、變化萬千但重要性稍遜的“其他事情”,只要我們的規律未將它們納入考慮,那么,這些事情就被假定為完全不存在。
就達臻精確的高度而言,物理學當屬自然科學之翹楚。如果條件可以簡化,而且所有的干擾因素能夠消除,那么,僅憑可發揮作用的屈指可數的幾條規律或原則,物理學就可大展經天緯地之能。物理學要做出簡化的條件,包括對空間維度、質量、形狀、平滑度、硬度、彈性以及物體通常具備之性質所做的規定。盡管在現實條件下這種規定無法得以實現,但是,這么做絕對必要。“干擾因素”僅是無需加以規定的其他一切事情。雖然說全部消除這些干擾因素也不太可能,然而,做出這樣的假設同樣絕對必要。只有這么做,我們才能找到“規律”,也就是對現象之單獨因素和單獨行為所做的描述。由于這樣的規律未臻完全,沒有包容特定情況下的所有因素,因此,不可能在一切特定情況下都完全適用。但是,由于這些規律近似真實,這樣的規律能夠使我們理智地處理實際問題。而且我們知道,針對這些規律的不完全之處,我們該做哪些相應的折扣處理。通過解析法,我們處理現象之中更為重要也更普遍的方面,從而獲得這樣的近似。唯有通過這樣的近似處理,人類的智慧才能洞悉物質運動的規律,人類當前駕馭自然的能力才可達臻驚世駭俗的程度。
以同樣的方式,我們已經構建了理論經濟學的主體框架,這也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成就。由于諸多的原因,我們采用的方式不盡完善,也不完全令人滿意。理論經濟學研究的同樣是“趨勢”。也就是說。在簡化條件下,“將會”發生什么。這些簡化條件在現實中絕不會實現,不過,它們多少總是接近現實的。理論物理學將抽象分析方法運用得相當成功,相比之下,理論經濟學在這方面要遜色不少。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理論經濟學對解析方法的本質和局限性認識不清。理論經濟學研究的是,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經濟系統將會發生什么。然而,在哪些條件下競爭是不完全的?理論經濟學對這個問題只是輕描淡寫地偶爾提及。完全競爭的必要條件是什么?這些條件與現實生活的偏差有多大?偏差的方式是怎樣的?在將結論運用于實際生活時,我們要做哪些相應的“修正”?對于這些問題。要給出系統的、前后一致的回答,理論經濟學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