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明與文化的區分
讓我們先看幾組例子。
動物大都有鼻涕。 改革開放前, 中國內地大部分地區沒有餐巾紙, 人們大都用手帕擦鼻涕。 與其他動物相比, 人是文明的, 其他動物沒手帕擦鼻涕則是野蠻的。 有一次, 我參加一個文化會議, 見到一位穿藏青色西裝的老朋友, 其上衣口袋里插著一塊天藍色的絲綢手帕, 迎面而來。 當他走近時, 我就說:“老兄, 你今天太高雅啦!” 他說: “老弟, 你取笑我嗎?” 我說: “你上衣口袋里插著的絲綢手帕是用來擦鼻涕的嗎?” 他說: “那當然不是!” 我說: “正因為這塊手帕給人帶來美感,不再承擔擦鼻涕的功能, 因此就自然而然地上升為高雅了。”
又比如, 穿著一件普通襯衣是文明, 因為人不能不穿衣服, 不穿衣服就是不文明; 如果襯衣上用手工繡了很多精美絕倫的花, 那就是文化的作用, 因為它□□了功能性的需要, 給人帶來美感。 同樣道理, 女士們脖子上戴著項鏈、 手腕上戴著手鏈、 手指上戴著戒指、 耳朵上戴著耳環, 都是文化的作用。
二 文化的定義
(一) 中國古代 “文化” 是指文治教化
漢代劉向 《說苑》 一書中首次出現 “文化” 一詞。 他說:“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興, 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誅。” 這就是說 “文化” 僅僅指與□□□□相對應的文治教化, 即以體現封建倫理道德的詩書禮樂來教育感化世人, 是統治者駕馭人民的手段, 并不是現代漢語中的“文化” 的含義。
(二) 擁有現代內涵的 “文化” 定義
現代漢語中的 “文化” 一詞, 清末才從西方經日本傳入。西方的 “文化” 來源于拉丁文 cultura, 它的意思是耕種、 居住、 練習、 注意等等。 法文的 culture, 也是栽培、 種植之意,但又引申為從人的物質生產到精神生產兩個領域, 比中國古代“文化” 的含義要寬泛得多。
1871年,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伯內特·泰勒 (Edward Burnett Tylor) 在 《原始文化》 一書中給 “文化” 下了定義:“包括知識、 信仰、 藝術、 道德、 法律、 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 這是世界上□□個擁有現代內涵的 “文化” 定義。
1952年, 有兩個美國人把全世界學者從1871年到 1951年對 “文化” 下的定義都找出來, 竟有一百六十四種, 相當于平均每年產生兩種新定義。 如今, 世界上對 “文化” 的定義也就更多了, 有人估計不下五六百種。
(三) 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
廣義文化, 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都是文化, 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狹義文化, 所指的僅僅是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 通常, 我們所說的文化, 指的就是精神層面的狹義文化。
(四)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
舉個例子, 人們常到飯店里吃飯, 剛上桌就會發現餐桌上的菜肴是一道一道分開的, 飲料和酒也是一杯一杯分開的。 這是 “飲食文化” 的一種表現。 大家吃完飯, 服務員就把桌子上所有的剩菜、 剩飯、 喝剩的飲料, 統統倒進泔水桶里, 然后運到養豬場給豬吃, 豬吃的這種食物就叫 “飼料”。 其實, 豬飼料和人的食物的營養是相似的, 但吃的方式大不一樣。 可見,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