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表彰一部分忠實作者為刊物做出的貢獻,進一步推動人類學在中國的繁榮發展,《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在長期為學報撰稿的中國人類學學者中挑選一些知名學者,資助他們出版文集,并命名為“《廣西民族大學學報》人類學文萃·名家文選”。每本論文集均以這些學者在《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發表的論文為主,同時,匯集這些學者在其他刊物發表的優秀文章,也包括少量優秀的未刊文章。
收錄在本書稿中的17篇文章出自中山大學周大鳴教授。這17篇文章涵蓋移民研究、都市人類學、城鄉中國、人類學理論與方法這4個欄目,內容豐富,既有常規的人類學理論探討,也有建立在田野調查基礎上的實證研究,反映了作者近三十年來的學術興趣和若干思考,將之匯編成一本書,可以讓讀者看到作者思想發展變化的脈絡,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漂泊的洞察——我的學術研究之路(代序)
我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中的一員。從1982年1月留校任教,從事教學研究到現在,一晃就過去了35年。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里,我做了大量田野調查,收集了很多資料,也發表了許多文章,出版了許多書。這些年來,我自己也在琢磨,想把自己從教三十多年來的經驗總結總結,以期在今后的教學與科研中方向更加明確。我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五個主題。
一 都市研究
我是學考古學的,轉向現代社會的研究,與顧定國(G.E.Gulding)教授有關。在我們跟顧定國從事人類學研究的那個時候,很多的研究內容都是超前的。顧定國的一個老師是Aidan Southall,這位老師在威斯康星大學工作,在美國寫了第一本都市人類學著作(Urban Anthropology:Cross Cultural Studies of Urbanization),后來《美國人類學家》還專門為他做過一次專訪。他就帶了一批博士,全部是做都市研究的,顧定國做的是香港都市族群研究。舊金山大學的Bernard Wang也是做都市研究的,如硅谷IT行業的人類學研究。所以族群也好,都市也好,都是顧定國帶來的。當時他給我們開課,我們搞項目,也辦都市人類學學習班。我們的第一個合作課題就是做鄉村都市化研究,后來是族群研究的課題,這都和顧定國有一定的關系。這一類研究當時在國內還很少,所以我們算是異類。做都市人類學研究,在中山大學包括我們本系的老師都很少,除了我們幾個年輕老師比較認真地來參與這個研究,其他老師都不關注這個,他們認為人類學研究者不搞都市研究,而是要搞一些比較偏僻的研究。后來我們搞族群研究其實也是這樣,大家不認同,他們認為不應該叫族群,叫民族就行了。現在想起來,我們當時的一些做法很超前,在當時,不要說在整個學術界得到支持,就連系內也只有很少的人來跟著一起做。
我1993年去美國的......
周大鳴(1958—),湖南湘潭人,人類學博士,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漂泊的洞察——我的學術研究之路(代序)1
第一編移民研究19
珠江三角洲外來勞動人口研究21
廣州“外來散工”的調查與分析35
社會關系網絡與農民工投資型輸出——以佛山“攸縣人”挖機經濟為例47
回流的主位視角:企業農民工流動研究61
移民時代的人類學研究71
第二編都市人類學75
拾荒者與底層社會:都市新移民聚落研究77
城鄉接合部社區的研究——廣州南景村50年的變遷83
泛都市區與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未來發展方向98
三十而立——中國都市人類學的發展與展望110
第三編城鄉中國131
鳳凰村的追蹤研究133
互聯網、快速交通與人類學研究轉變144
鄉村都市化——中國鄉村未來變遷的方向159
論城市多元文化的共生態173
第四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181
關于人類學學科定位的思考183
“中國式”人類學與人類學的本土化193
中國人類學的學術自覺與文化自覺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