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元作為知名散文家,也許不是這個時代會講故事的人,但是對于人間百味,他有著敏銳的感受力。本書暢談旅行見聞,追憶村鎮(zhèn)往事,記錄人生旅途中的每一道風景、每一個人物,構建了一座疏通寧靜而憂傷的人生橋梁。讀者在閱讀后能感受到,相較于嘈雜的流行歌曲及無聊的肥皂劇,它能給予平和與寧靜。
各自的人生彼此不同,卻或多或少有著相似之處。不論是喜歡在書里書外走過千山萬水的讀者,還是愛好人間閑談、見識雜記的朋友,這都是一本可以放在枕邊閱讀的好書。
*作者系著名散文家,曾任山東友誼出版社總編輯,曾著多部作品,有自己的固定讀者群
*作品如《世間的鹽》《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一樣滿足當下人們對于治愈系散文隨筆的需求
丁建元
Ф知名散文家、資深 出版人。
Ф 1981年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做過教師。先后在明天出版社、山東友誼出版社做編輯工作。曾任山東友誼出版社總編輯,編審。
Ф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第六屆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
Ф業(yè)余時間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主攻散文,已結集出版散文集《眷戀黃昏》等,主編各類文集若干,尤以散文集《色之魅》影響*大,為全 國許多大學圖書館收藏,遠銷日本、北美、港臺等國家和地區(qū)。其作品收入《中國散文精品·當代卷》(馮牧、佘樹森主編)、《中國風景散文三百篇》(佘樹森、喬征勝主編)、《中國百年經(jīng)典散文》(林非主編)、《中國當代散文精品大觀》等近百種文集,多次獲獎,在當代散文界影響深遠。
濤雒記 / 1
紙上的家族 / 67
鹽花三月 / 95
華沙,瓦津基公園 / 159
華沙,三座紀念碑 / 173
睹地獄
--奧斯維辛集中營 / 207
即為夜 / 231
眼皮·臉皮·肚皮 / 247
日照:草根好人 / 269
后記 / 339
精彩書摘
《火燒云》:
從南店村向北,走過石橋就進入濤雒南門,其實門早就不存。迎面就是鎮(zhèn)上的水產(chǎn)店,花崗巖矮墻,上砌青磚,玻璃門窗,窗外豎鐵欞子。每當從這里經(jīng)過,我們就愿意在此逗留。站在水泥柜臺前,看著里邊貨架上擺售的咸魚、蝦皮子,再看后院里擺放著兩排粗瓷大缸,里邊腌著蘿卜咸菜和豆瓣醬,缸上面用葦席做成圓錐形的蓋子遮日蔽雨。蝦醬、蟹醬和咸魚,腥臭味兒饞得我們舌頭分泌口水,最后,還是戀戀不舍地離開。
此時,南門內(nèi)右側正在拆除一片老宅,在低矮卑微的草屋群中,仍有一座殘存的瓦房高高矗立。一色的青磚,白灰勾縫,頂上是青灰色的弧形小瓦,反正組合出齊整的瓦壟,檐下是成排滴水。正脊起得很高,脊之兩端有鴟吻。四條垂脊微微翹起,邊際處各立著一排生動的神獸。沒過多少日子,老房子就變成了一堆瓦礫。后來才知道,這里就是“山房”。
山房的主人丁守存,原就是我們村里人。據(jù)說,丁守存在此營宅造舍,房屋超過百間,不僅建有家族祠堂,還在院角建了炮樓。濤雒鎮(zhèn)在清末,有著要塞般的圓形石頭圍墻,甚至濤雒的“雒”字,據(jù)說還是丁守存所定。這位老祖,是清代著名軍事科學家,先中進士,官至戶部主事,后任軍機處章京,那就是中央軍委。章京,是軍機大臣的僚屬。
關于丁守存,村里至今流傳著他許多傳說。他少年喪父,母子相依,家徒四壁。或許少了嚴父的厲教,其人自小頑劣不學。譬如在路上挖坑覆土,讓大車轱轆陷下去。又把鄰家菜園里的南瓜挖開,填進糞便再合上,南瓜居然生長如初,后來,糞便在人家開瓜時候流進鍋里。村中有一老漢怒斥日,從小看老,日后你要是有出息,我搬出石梁頭!殊不知,后來丁守存幡然醒悟,彎木自直,終日手不釋卷,學業(yè)漸進,終于在道光十五年中榜。村人又說,當朝廷來報,前有開道的衙役,后有八抬大轎,一路鳴鑼來到石梁頭。丁守存的母親正在村前的地里拾草,哪見過這般陣勢,還以為兒子犯了法官府前來捉拿,嚇得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昏死過去。眾人連忙捶胸敲背,老太太吐出一口濁痰,這才醒了過來。
據(jù)說,當年痛斥他的那位老漢沒有食言,雖然村人幾經(jīng)挽留,他還是搬走了,有說搬到河東岸的松林莊,也有人說搬到了右所,老漢姓黃。
村人只知丁守存為朝廷高官,并不知他精通天文、地理、數(shù)學、物理、化學乃至史書經(jīng)文,為一代通才。《清史稿》言其通天文、歷算、風角之術,善制器。時英人犯海,“守存講求制造,西學猶未通行,凡所謂力學、化學、光學、重學,皆無專書,覃思每與暗合”。在他的監(jiān)制下,終于造出地雷、火機等。
其時,清兵所有的長槍,以火繩點燃,在風雨和夜間就顯出劣勢。丁守存先仿洋槍,以紅銅為筒,底粘白藥,一擊即可生火,并且著書詳細敘述原理。咸豐年,他隨大學士賽尚阿赴廣西參軍事。為降賊黨,“守存制一匣日手捧雷,偽若緘書”“酋啟匣炸首死”。
在廣西期間,丁守存還制造過火藥、火噴筒、抬槍。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