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國傳統體育養生學》分為上、下篇兩部分,上篇講授養生學的一般理論,下篇介紹一些流傳較廣、符合科學養生規律、有一定傳統特色的養生功法,授課教師可以從中選擇一些內容進行教學。由于功法技術復雜程度一般,重在實踐和體悟,亦可進行自學,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也適用于社會上的一般愛好者。
目錄
上篇
第一章 中國傳統養生學概述
第一節 中國傳統養生學概念
第二節 中國傳統養生思想概要
第三節 中國傳統養生學主要的養生方法
第二章 傳統體育養生學概述
第一節 傳統體育養生學的概念和內涵
第二節 傳統體育養生學的內容和分類
第三節 傳統體育養生的特點和功能
第三章 傳統體育養生學的歷史淵源
第一節 古代養生活動的發端
第二節 養生理論與方法的初步形成
第三節 傳統養生理論和煉養術的充實與發展
第四節 傳統體育養生學的興盛時期
第五節 傳統體育養生學的轉型與新生
第四章 傳統體育養生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傳統體育養生的整體觀
第二節 陰陽學說在傳統體育養生中的應用
第三節 五行學說在傳統體育養生中的應用
第四節 臟腑學說在傳統體育養生中的應用
第五節 經絡學說在傳統體育養生中的應用
第六節 精、氣、神學說是傳統體育養生之本
第五章 傳統體育養生學與現代科學
第一節 傳統體育養生的生理學分析
第二節 傳統體育養生的心理學分析
第三節 傳統體育養生的社會學分析
第六章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和要領
第一節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鍛煉的基本要領
第七章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教學
第一節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教學特點
第二節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教學階段
第三節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教學方法
第四節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教學課的結構與特點
第五節 傳統養生功法圖解知識、文字敘述和看圖方法
第八章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交流展示的組織與評判
第一節 交流展示活動的組織工作
第二節 交流展示活動的評判
第九章 傳統體育養生學的科研方法
第一節 傳統體育養生思想的研究
第二節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整理研究
第三節 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鍛煉效果研究
下篇
第十章 導引養生功法
第一節 放松功
第二節 內養功
第三節 站樁功
第四節 簡編馬王堆導引術
第五節 練功十八法
第六節 舒心平血功
第十一章 健身氣功功法
第一節 健身氣功·易筋經
第二節 健身氣功·五禽戲
第三節 健身氣功·六字訣
第四節 健身氣功·八段錦
第十二章 武術健身功法
第一節 少林強壯功
第二節 太極樁功
第三節 養生太極棒
第十三章 按摩拍打功法
第一節 自我保健按摩
第二節 部位接打導引
第三節 足部保健按摩法
附錄:傳統體育養生學主要典籍資料簡介
第一節 中國傳統養生學概念
養生,又稱攝生、保生、衛生、壽世等。養生,最早見于《莊子》內篇。生,即生命、生存;養,即保養、養護、調養、養救、補養等。養生即可理解為對生命的保養,以及圍繞這一主題的各方面的理論思想與具體實踐方法。由于對生命的保養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如生理的、心理的以及圍繞生命這一中心的衣、食、住、行、環境、氣候等等,因此,從廣義的概念來講,人類一切維持生存、保養身體、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提高生命質量的行為都是養生學所涵蓋的內容。
在中國歷史上養生、壽世的觀念很早以前就提出了。早在商代典籍《尚書‘洪范》中就提出了“五福”之說:“五福:一日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終命。”涉及到身體健康的內容就占了三條。古代中國人這種重視長壽的意識,隨著古代哲學、醫學的發展,促使人們積極地進行爭取長壽的探索與實踐,并由此開始了早期的對生命養護和延年益壽的研究與探索。由于健康長壽是人類普遍關心的問題,因此在養護生命和追求長生的過程中,受到中國古代哲學、醫學、宗教等各家各派的影響,他們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視角對養生學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探討與研究,使傳統養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并最終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涵蓋廣泛、形式多樣的養生內容。
傳統養生是在傳統養生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預防疾病、養護生命、延年益壽的實踐活動。中國傳統養生學以傳統哲學為理論指導,綜合運用中醫的理論與方法,采用行氣、導引、服食、藥餌、房中等具體手段,通過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發展身體自我調節能力、提高生命和生存質量等途徑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中國傳統養生學以追求身心平衡發展為原則,注重人體心理與生理的健康關系,注重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生命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體系。
首先,傳統養生學理論內涵豐富,由于受中國古代文化環境和思維特點的影響,傳統養生理論主要構建在經驗和感性基礎之上。在中國歷史上,傳統文化的各個分支都與傳統養生學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而在各種學派的理論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包含著養生學的成分。因此,在長期的流傳演變過程中,傳統養生學不斷受到各家傳統學說的影響,在圍繞養生這一方向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的理論探索與實踐領域而形成了眾多的各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例如,儒家養生理論關注作為整體的社會人的生命存在和基本關系與需求,基本上屬于廣義的養生概念;道家養生理論注重自然、社會、心理、生理之間的關系,更注重個體人格與生命的發展;而醫家養生理論則建筑在觀察人的生理規律的基本認識和經驗基礎之上,等等。
其次,傳統養生學擁有形式多樣、內容各異的實踐活動。中國傳統養生學內容涉及廣泛,從修煉方法上主要可劃分為導引、行氣、內丹、房中、服食、藥餌、起居、四時養生等。
總之,傳統養生學是一門生命科學,其目的、手段和發展過程都是圍繞人類生命這一中心。從起源來看,它首先以貴人重生為思想前提,注重延長人的壽命,以追求延年益壽為目的。從發展來看,無論依據什么樣的理論體系,采用什么樣的實踐方法,始終是圍繞著養護身體、提高生命質量、追求心理與生理平衡這一主線而展開。中國傳統養生學方法多樣,理論豐富深刻,而這些理論思想與實踐方法也都是圍繞人的心理與生理現象而進行的。因此,中國傳統養生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生命科學。
中國傳統養生學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生活的各個領域,并且流傳日趨廣泛,尤其是在現代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廣泛的今天,我國的養生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人民的認同與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