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以世界汽車輕量化技術迅猛發展為背景,以“中國汽車輕量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8年來在汽車輕量化領域的工作為基礎,以詳實的資料和廣泛收集的國內汽車行業公開數據為依據,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國外汽車輕量化技術的發展狀況、相關政策、推進模式、主要研究計劃、設定的目標以及最新進展;對比分析了自主與合資品牌汽車的輕量化、油耗、安全性水平和輕量化技術應用狀況;深入研究了輕量化技術對汽車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全面剖析了我國汽車輕量化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該書以推動我國汽車輕量化技術發展為目的,全面論述了我國汽車輕量化技術的發展現狀、水平和趨勢,提出的汽車輕量化技術發展戰略、目標、思路、政策建議和實現路徑適合我國國情,切實可行,為相關政府部門制定輕量化政策和汽車企業進行輕量化戰略決策和產品研發提供了參考依據。
為了明晰我國汽車輕量化技術發展路線,該書從汽車結構輕量化設計、輕量化材料應用、輕量化制造與連接技術以及輕量化評價方法四個方面分別論述國內外汽車整車及各總成的輕量化發展技術路線和實現路徑,最后從不同層面提出了我國汽車輕量化技術未來發展建議。
本書以“推動我國汽車輕量化技術發展”為主題,輕量化戰略的提出和輕量化技術路徑的總結在國內汽車行業尚屬首次,構成了該書最重要的創新點。
第1章 概述
1.1 汽車輕量化發展背景
1.1.1 汽車輕量化的背景和意義
1.1.2 汽車輕量化與安全性
1.2 輕量化是汽車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
1.3 汽車輕量化是提升國家汽車工業自主創新的驅動力
1.3.1 汽車輕量化是提升自主品牌汽車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1.3.2 汽車輕量化是提升國家汽車工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1.3.3 汽車輕量化與提升國家整體工業水平密切相關
1.4 小結
第2章 國外汽車輕量化發展狀況分析
2.1 典型國家和地區影響汽車輕量化相關政策分析
2.1.1 美國汽車輕量化相關政策
2.1.2 歐盟汽車輕量化相關政策
2.1.3 日本汽車輕量化相關政策
2.1.4 國際汽車輕量化政策發展特點
2.2 汽車輕量化研究計劃和推動模式
2.2.1 美國PNGV計劃
2.2.2 歐盟S1C計劃
2.2.3 國際鋼鐵協會U1SAB計劃
2.2.4 未來鋼質汽車計劃
2.2.5 其他輕量化材料研究計劃
2.2.6 國外汽車輕量化推動模式總結
2.3 國外汽車輕量化技術發展路線
2.4 主要原始設備制造商輕量化發展計劃
2.5 國外商用車輕量化狀況分析
2.6 小結
第3章 我國汽車輕量化發展狀況分析
3.1 概述
3.2 我國乘用車輕量化發展現狀分析
3.2.1 乘用車質量對燃油經濟性影響分析
3.2.2 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輕量化水平分析
3.2.3 國內市場在售換代車型輕量化水平對比分析
3.2.4 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乘用車油耗現狀分析
3.2.5 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乘用車安全性現狀分析
3.2.6 自主品牌乘用車輕量化技術應用現狀
3.3 我國商用車輕量化發展現狀分析
3.3.1 我國商用車輕量化技術背景
3.3.2 我國商用車輕量化狀況分析
3.3.3 我國商用車總成輕量化狀況分析
3.4 小結
第4章 我國汽車輕量化發展戰略研究
4.1 我國汽車產業發展預測和輕量化需求
4.1.1 我國汽車銷量與保有量分析預測
4.1.2 我國汽車輕量化發展機遇
4.1.3 我國汽車輕量化面臨的挑戰
4.2 我國汽車輕量化發展戰略
4.2.1 我國汽車輕量化發展戰略目標
4.2.2 我國汽車輕量化發展戰略思路
4.2.3 我國汽車輕量化技術發展路線
4.3 推動汽車輕量化政策措施
4.3.1 制定鼓勵政策,一推動輕量化汽車發展
4.3.2 制定行業標準,統一輕量化技術要求
4.3.3 加強頂層管理,落實油耗指標
4.3.4 擴大宣傳工作,達成節能和減排共識
4.4 小結
第5章 汽車輕量化技術路徑
5.1 概述
5.2 汽車結構輕量化設計
5.2.1 拓撲優化
5.2.2 多目標優化設計
5.3 汽車輕量化材料
5.3.1 高強度鋼
5.3.2 鋁合金
5.3.3 鎂合金
5‘3.4 工程塑料
5.3.5 纖維增強復合材料
5.4 輕量化制造工藝
5.4.1 激光拼焊技術
5.4.2 不等厚度軋制板
5.4.3 液壓(內高壓)成形制造技術
5.4.4 超高強度鋼熱成形技術
5.4.5 輥壓成形技術
5.4.6 半固態成形技術
5.4.7 高壓鑄造成形技術
5.4.8 模壓成形技術
5.5 連接技術
5.5.1 激光焊接與激光釬焊技術
5.5.2 攪拌摩擦焊
5.5.3 鎖鉚及自鎖鉚
5.5.4 膠接和密封技術
5.6 汽車輕量化評價方法
5.6.1 白車身輕量化評價方法
5.6.2 整車輕量化評價方法
第6章 汽車各總成輕量化技術路徑
6.1 車身輕量化
6.1.1 材料應用
6.1.2 制造工藝
6.1.3 成本預估
6.1.4 輕量化水平
6.1.5 性能差異
6.1.6 車身輕量化技術路徑
6.2 底盤輕量化
6.2.1 材料應用
6.2.2 制造工藝
6.2.3 成本預測
6.2.4 輕量化水平
6.2.5 性能差異
6.2.6 輕量化技術路線
6.3 傳動系統輕量化
6.3.1 材料應用
6.3.2 制造工藝
6.3.3 成本預測
6.3.4 輕量化水平
6.3.5 性能差異
6.3.6 輕量化技術路線
6.4 發動機輕量化:
6.4.1 ,輕量化材料應用
6.4.2 輕量化水平
6.4.3 輕量化技術路線
6.5 電子電器系統輕量化
6.5.1 材料應用
6.5.2 制造工藝
6.5.3 結構輕量化
6.5.4 輕量化水平
6.5.5 輕量化技術路線
6.6 空調輕量化
6.6.1 材料應用
6.6.2 輕量化技術路線
6.7 發動機附件輕量化
6.7.1 材料應用
6.7.2 制造工藝
6.7.3 成本預估
6.7.4 性能差異
6.7.5 輕量化技術路線
6.8 外飾零件輕量化
6.8.1 材料應用
6.8.2 制造工藝
6.8.3 成本預估
6.8.4 結構優化
6.8.5 輕量化技術路線
6.9 電動機電池輕量化
6.9.1 材料應用
6.9.2 制造工藝
6.9.3 輕量化技術路線
第7章 汽車輕量化技術經濟分析
7.1 輕量化發展目標
7.2 傳統動力汽車輕量化技術經濟分析
7.3 電動汽車輕量化技術經濟分析
7.4 小結
第8章 汽車輕量化技術未來發展建議
8.1 制定汽車輕量化總體發展戰略、增強相關產業對輕量化重視程度
8.2 制定合理的扶持政策
8.3 發揮產業聯盟作用、促進各主體問產品研發及產業化合作
8.4 構建完整的輕量化管理體系、以法規標準推進輕量化技術發展
8.5 加強汽車產品開發過程輕量化意識,注重輕量化結構設計
8.6 制定適合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狀況的輕量化技術路線圖
參考文獻